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后人也常说“唐诗宋词汉文章”。——清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文学成就及《垓下之围》解读人文科学教研室陈露一、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约前145_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时代造就,家学渊源少年中国说——司马迁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史官世家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出身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是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二)积极求学,漫游识广读万卷书十岁随父亲进京至京师长安。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系统古文知识的梳理奠定了司马迁的史学基础。行万里路他到过屈原投江的汨罗江畔,痛哭流涕;到过韩信的故乡淮阴,理解胯下之辱;到过孔子的故乡曲阜,瞻仰了圣人遗风、、、、二十漫游中对社会、对人生、对平民都有了深刻地认识,贻情山水,陶冶情操,为他雄阔的文笔奠下了基调。临危受命元封元年,汉武帝要到泰山进行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但是司马谈病死在途中洛阳,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遗愿,作了太史令。太史令,执掌天时星历、记录搜集和保存典籍文献的史官。问题一:在这样的时代和家世里历史上不乏其人,但为什么是司马迁而不是别人创作了《史记》?(三)飞来横祸,忍辱著史飞来横祸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47岁之际却遇上了飞来横祸,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终身羞辱下蚕室“行莫丑于辱先,垢莫大于宫刑。”“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乎乎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五十岁出狱,任中书令。(四)视角突变,完成鸿著为《史记》而活下来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改变了司马迁的生死观改变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改变了司马迁编撰《史记》的体例问题二:宫刑伤害了司马迁的身体,却创作了千古绝唱史记。如何看待司马迁的生死观和荣辱观?思考并讨论二、《史记》的思想内涵司马迁吸收前人的优良传统和编撰历史的各种方法而加以综合运用,写成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形成严谨完整的体系,完成了新型历史著作体制──“纪传体”的创造,从而达史学上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一)《史记》的思想内涵表现有三个特征:1、力求真实2、爱憎分明3、史家绝唱1、力求真实实录,就必然会发生忌讳的问题,但司马迁从不讳言,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都如实地记录统治阶级的丑陋与腐朽。比如批判了刘邦和汉武帝。历史家班固曾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2、爱憎分明爱对陈涉的农民起义的尊对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英雄人物的敬对反抗强暴、不惜性命的刺客和游侠的赞憎《酷吏列传》中司马迁为诗歌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时期的臣子就有九人,如张汤。3、史家绝唱一个历史事件和一个历史人物《田单列传》田单的”火牛阵”刘邦众所周知,楚汉相争的大战中,项羽败北,无奈乌江自刎,霸王别姬,好不凄惨,霸业未成,而常使英雄泪满巾,而刘邦却春风得意,登上宝座。无论个人威望还是兵力数目,都远不及项羽,但他却能最后成功,原因何在?随机应变,玩弄权术有一回,韩信给汉高祖写信,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汉高祖非常生气,刚想发作,张良却在一旁暗示他别发作,他立即转过口风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呢?(二)《史记》在思想内涵上主要分以下五个方面:《史记》是司马迁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写就的。它如实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对社会现实公正的批判精神。《高祖本纪》里写刘邦不事生产与“好酒及色”,是个地道的流氓无赖。《项羽本纪》里写他为了自己不顾父亲、儿女性命,则反映了他残忍自私的本性。第一、暴露上层统治者的丑恶面目。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问题讨论:大家如何辨证地看待司马迁笔下的汉高祖刘邦?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吸取哪些优点,避免哪些缺点?第二、对统治阶级争权夺利揭露批判如《吕太后本纪》刘邦死后,吕雉对争立太子的政敌戚姬及赵王如意母子,先鸩杀如意,后又对戚夫人断去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手段残酷,令人发指。《酷吏列传》写了汉代酷吏,这些酷吏残暴成性,挖空心思加害官吏和百姓,又深得皇帝宠幸。第三、揭露酷吏、谀儒的罪行谀儒公孙弘每有朝会,他不肯面折庭争,“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虽详与善,阴抱其祸。唯在择任将相哉!”《太史公自序》中又指出:“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汉文帝是他热情歌颂的帝王,他盛赞其“仁德”。第四、记录了“明君”“贤臣”的事迹垓下之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力拔山兮气盖世始为霸王,是因他那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作战能力,统帅之功;终难成霸王,原因也只有一个,便是他难以正视自己的失败,借一刎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真正的霸王,需要的是要像越王勾践那般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勇气与毅力,试想,如果那时候项羽能够放下自己的骄纵渡江而过,从此励精练兵,以待来日东山再起,那历史是否会因此而改写呢?这答案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够知道。一切,尽在人为。在《游侠列传》中,作者主要写朱家、郭解等人“振人之命,不矜其功”的侠义行为,及“言必信”、“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的高尚品格。第五、肯定和赞扬下层人物三、《史记》的文学成就(一)《史记》的文学成就(二)《史记》的文学地位和影响“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郑板桥(1)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如《李将军列传》、《高祖本纪》、《项羽本纪》。1、叙事艺术(2)用富于戏剧性的故事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如写信陵君的《魏公子列传》是由亲迎侯生、窃符救赵、从博徒卖浆者游等故事构成;《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孙武传主体是吴宫教战,孙膑传包含田忌赛马、马陵道破杀庞涓等故事。《鸿门宴》司马迁特别喜欢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故事,由书中人物自己直接行动以表现自己,使读者几乎忘了叙述人的存在。这一类戏剧性的故事具有很多优点:第一,具有逼真的文学表现效果,第二,避免了冗长松缓的叙述,具有紧张性,由此产生文学所需要的激活力第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最易展示人物的性格。(3)用“互见法”,既有史学的可信性,又有文学的可读性。所谓“互见法”,指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常见形式为“语在XX事中”。人物互见法的意义一使形象具有艺术上的完整性。故必须在传记中只写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历;而为了使整部《史记》又具有史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必须在其它地方补写人物的次要特征和次要经历。人物互见法的意义二《史记》是以人物为本位的,往往需要在许多人的传记中涉及同一件事,为避免重复而又能把事件叙述清楚,司马迁就在不同传记中从不同角度叙述同一件事,这样既突出了每个人在这事件中的作用,又不至于有重复之感。人物从帝王到平民,有成功者有失败者,有刚烈的英雄,有无耻的小人,共同组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2.人物塑造艺术(1)精于剪裁取舍,抓住人物一生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突出其主要性格特征。司马迁说了这样一句话:“(张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世家》(2)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情、语言高度形象化。《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机智沉着、老成持重又不乏明哲保身,与其“如妇人好女”的相貌是统一的。生来清秀,,正是这样的相貌使他机智沉着,老成持重又不乏明哲保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张良,并非体魁雄伟、英气非凡的人物。他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甚得善终的人。《廉蔺列传》中相如使秦,秦王欲强夺和氏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刺客列传》荆轲刺秦王未竟,反为所击,“断其左股”“被八创”之后,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大丈夫当如是也刘邦彼将取而代也项羽西有莎士比亚中有《史记》3.语言艺术(1)引经据典(2)民谚民谣(3)庄谐有致(二)《史记》的文学地位和影响1.《史记》的文体开创;2.《史记》的人文精神;3.《史记》的叙事特征;问题:中国小说的两大源泉;一个是浪漫主义小说,一个是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的源头是神话,那么现实主义小说的源头是什么呢?又是如何演变至今的?史传文学-----历史演义----话本小说-----现实主义的小说唐以后的传奇,一直到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的写鬼狐花妖,有的虽然写人,但并非写历史,但在叙述故事方面,它们的作者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史记》形制中脱化而来。《画皮》吸取了现实主义、神话小说、西方魔幻主义的小说因素。4.《史记》的史诗性全体性客观性发展性造型性情调营造四、《垓下之围》解读司马迁看待人物的视角在《史记》中彰显了爱憎分明,史记中由此也弥漫着悲剧美和讽刺美,那么下面我们就结合文本《垓下之围》谈谈,他是如何看待西楚霸王的悲剧的。第一幕霸王别姬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是项羽传世的唯一的作品,他认为乌骓马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歌数阕,美人和之。《楚汉春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的自刎不是真正的摆脱,而是将这挣扎定格了—定格为一个美丽苍凉的手势。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泣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史记评林》吴贤齐问题一:第一幕霸王别姬,表现了项羽的什么性格?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慷慨别姬”的凄美李泽厚《美的历程》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前进。第二幕东城快战穷途末路的困顿问路于田父,“田父指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强弱对垒的战略项羽一呼,汉军披靡;项羽一叱,人马俱惊。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先声夺人)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气势迫人)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
本文标题:史记-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950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