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研究3篇
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研究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研究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研究1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具体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它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是再自然不过的一种情感,它是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传统禀赋和精神支柱,属于与时俱进的历史范畴,集中表现为由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生发的爱国主义,也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历经长期实践,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长期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面对胸怀“两个大局”、心系“两个大计”的新站位,创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被摆在了优先突出位置,意义重大。这迫切需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则开展研究,创造性地提出构想,进而在青少年群体中进一步培育和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五千多年的璀璨文明淬炼而成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是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1]。青少年是党和国家、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新时代征程上的突出作用愈发显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高擎爱国主义旗帜,竭诚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强调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结合,激励他们在献身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追求理想,矢志报国[2]。创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势必需要分析梳理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源泉,方能实现立足真理性的科学爱国。1.思想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爱国主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思想层次上溯源,这就是科学的爱国主义思想之源—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工人阶级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民族”[3],这时的无产阶级才能称得上有国可爱,才能真正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4]。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5],号召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认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要“立足民族未来发展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6]。列宁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国主义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本国的解放斗争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给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赋予新的内涵,为我们生动实践爱国主义提供了宝贵启示”[7]。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否定背离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特别否定利用国民的纯朴爱国情怀为阶级利益服务的“伪劣爱国主义”,完全支持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特别支持取得全局性的、整体性的、联合性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个结论对于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来说,应该予以传承借鉴和吸收发扬。2.历史源:“四史”中的爱国主义伟大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传统,其中包括历久弥新的爱国传统,它们实际上有着丰富内涵,蕴藏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爱国主义基因,是新时代创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之源—“四史”中的爱国主义。所谓“四史”,这里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首先,一个世纪以来的恢宏历史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坚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不仅开辟了国家的崭新前途和命运,还在领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围绕民族独立、社会繁荣、国家富强深刻阐述爱国主义思想[8]。比如,自党诞生以来,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爱国主义思想。毛泽东同志认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是由具体历史条件决定的,是伴随在革命与建设的各阶段中的。邓小平同志强调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特别强调坚持党的领导[9]。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10]。胡锦涛同志把爱国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强调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切入点。其次,新中国的成立是自五四运动以来国家发生的三大历史事件之一,是近代以来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里程碑。新中国让各民族空前团结,国家高度统一。人民翻身做了主人,集聚着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使人们爱国行动和热潮空前高涨,可谓“换了人间”。七十余年的新中国史始终激昂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近年来红遍大江南北的“我和国旗合个影·我为中国来点赞”大型互动活动,亿万人次的海内外中国青少年参与其中,极大地彰显出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史也始终澎湃着爱国主义原动力,深刻呈现着党史、新中国史的辉煌篇章,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飞跃和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凝聚起爱国主义思想,树立起“四个自信”。据统计,“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现场观众累计达423万人次,现场留言达312万字,网上展馆更是收获了亿次网络点击量,充分显现出改革开放史中的爱国主义聚焦。从历史维度来看,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蓬勃发展,才有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必然,从逻辑层次上也说明前者是决定性的前提,后者是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涌现了无数的先进模范和英雄榜样,孕育了许多诸如“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中国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主题的中国精神,青少年在爱国的具体实践中要继承和吸收这些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源头。最后,社会主义发展史从空想到实际科学存在、从理论到实践横跨半个千年,特别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融入中国实际后,新中国的诞生、建设和发展才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卓越成就。这一征途的崎岖迂回,雄辩地证明了“救中国的唯一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的唯一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真理,蕴含了爱社会主义与爱伟大祖国的高度统一,更使人们深刻感悟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令人无比振奋、无比骄傲,是因为它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和传承,更因为我国各族人民在五千年的劳动实践中汇聚的爱国思想。例如,“忠、公、义、廉”传统爱国主义思想认为,做人和爱国必须要忠于国家,还要兼具胸怀天下,有节度有气度。具体来说,“忠”是核心,《左传》对“忠”的思想提出最早,其“天之所覆......莫大于忠”的阐述,体现出“忠”于国家的非凡意义;“公”是本位,就是要心系国家;“义”是做出自我牺牲,出自《孟子》中的“舍生取义”;“廉”就是要努力做到大义、清廉、知耻。毋庸置疑,“忠、公、义、廉”悄悄滋润了人们的心田,在培养健全人格、家国情怀等方面影响深远,在今天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仍要弘扬和传承这些思想的内核和价值[11]。3.实践源:中国青少年的爱国实践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上无数的爱国先驱都具有可贵的爱国实践品格和精神,使中华民族久经磨难而又兴盛不衰。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无数青少年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历程中砥砺前行,不畏艰难,创造了卓越的光辉成就,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比如,革命战争年代的张思德、王二小、刘胡兰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雷锋、赖宁等,进入新时代后的张超、余旭、黄文秀等,他们都在年少时树立起自己的信仰,听党话跟党走,用生命和鲜血践行自己的诺言,镌刻了历史丰碑。一定意义上说,艰苦条件磨炼了无数的青少年,坚定了他们建设国家的雄心,也正是千千万万青少年挺起胸膛,昂起背脊,中华民族才从积贫积弱渐渐走入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承前启后的新时代青少年也有责任辨别是非美丑,审视新时代特点和内涵,弄清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深刻掌握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稳舞台,坚守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政治情怀、家国情怀,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有不同内容而又具体的内涵,它的主题随内容和内涵发生变化。“忠君卫国”是我国古代民族强盛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而“救国建制”“探索求富”分别为我国近代民族危难时和现代民族振兴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当代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集中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在青少年中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有必要梳理清楚上述根本的爱国主义教育源头,才能厘清爱国主义始终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紧密关联的逻辑关系。二、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基本原则1994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2019年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实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实践遵循,特别强调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前后时隔25年,由重点升华为重中之重,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突出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心系党和国家“两个大计”、胸怀党和国家“两个大局”,是青少年立足新时代新阶段的特殊使命,更应把对党和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深沉之爱,与中国梦的实现相融合,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融合,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以青春的蓬勃力量开创新时代“中国之治”新局面。在具体工作中,应遵循基本原则,并以实际行动把握和操作“四个坚守统一”。1.政治性与道德性坚守统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是我国现阶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政治和道德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其要求更为严格,目标更为聚焦。为此,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政治和道德要同步抓、同时抓,要坚持双向发力、双向要求。一要抓实政治性。尤其要强调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和倾力支持,爱国在宪法中更有权威方面的体现。爱国是爱什么样的国?在政治上应该有怎样的统一约束?必须明确,爱国就是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有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历史的社会主义中国,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中国。为此,要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融合到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中,务必在青少年的思想中打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的烙印。因此,开展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政治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对国家的政治制度、文化、道路、理论等方面的认同感和热忱度,在青少年中要全覆盖地开展好“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活动,使青少年绝对忠诚于中国共产党,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要夯实道德性。所谓道德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规范教育和义务教育。这一规范,要注重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精神力量,从国家主体意识和民族责任意识的认知引领到具备主动承担、勇于践行爱国规范、爱国义务。为此,要特别强调青少年爱国是无可挑剔的规范和义务,激励他们充分凝聚传统道德的力量,用特殊的情感去爱国,用高尚的道德去行动,形成主动自觉的爱国意识,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竭诚贡献自己的力量。政治性和道德性相互交织,相互统一,政治性统领道德性,道德性支撑政治性,互为辩证关系。新时代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弄明白爱国不是简单的道德制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要求,它更是政治上的统领要求,是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不容忽视。2.民族性与开放性坚守统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1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13]。因此,如何把握好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世界观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
本文标题:小学阶段爱国主义教育研究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97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