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及措施范例【汇编4篇】
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及措施范例【汇编4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及措施范例【汇编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及措施【第一篇】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从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深刻分析了需要着力防范化解的各领域重大风险,对领导干部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维护我国政治安全的重要举措。1.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关乎国家安全近年来,受网络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式发展的影响,全球经济社会进入被互联网全面深度“渗透”的新阶段。据报道,截至2018年末,全球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1亿,互联网用户日均上网时长接近7小时。数据显示,我国以超8亿的网民规模和高达近60%的互联网普及率强势“领跑”全球。互联网在渗透式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全球传播秩序和国际舆论格局。在这个全球互联、技术赋能的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传统现实场域向网络虚拟场域的延伸,“线下战”与“线上战”的交织,“明争”向“暗斗”的转向,阶段化斗争向常态化斗争的转变……当前,互联网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抢占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较之传统意识形态领域,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更大、能级更高。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因此,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高度来审视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2.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重在科学预判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在“防”,要强化“治未病”的预防意识,加强对重大风险发生的及时预判。加强风险预判,首要在提高政治站位,时刻绷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总体国家安全这根弦不放松,始终保持意识形态无小事的警惕心和警觉性,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守好网络空间主阵地。其次,要在提高前瞻性和预测力上下功夫,做到观大局、察大势,耳聪目明、心若明镜,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并紧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持续加大对网络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洞察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及时性、精准性,确保早发现、早预警、早行动。最后,还要加强科学研判,确保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潜在性、苗头性的风险有防范的先手,一经发现风险,即能够对其性质、特点、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及时把脉、科学诊断、因“险”施“诊”,切实控制风险的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努力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和早期阶段。3.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重在有效治理当前,互联网无疑是海量信息的第一集聚地和分发地,网民人数的持续攀升和网民群体结构的多样化也意味着网络空间还汇集着海量多元的民意。较之于传统舆论场,网络舆论场中的意识形态斗争形势更加纷繁复杂,更加暗流涌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防控难度更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因此,在严把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预判关口、力求防患于未然的同时,还要做到有备无患,加强应对,切实提高风险处置力。具体来说,一是要做到分而治之。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多发、复杂的风险,要能够拨云见日、化繁为简,根据内容、性质、特点、影响等因素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类分级,找准引发风险的核心问题,再先后和分别采取有针对性、切中要害的处置措施。要注意合理区分境内外敌对势力挑衅攻击、错误社会思潮影响、民生问题和社会事件泛政治化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根源,有的放矢地破解难题,并在风险处置过程中切实避免简单问题复杂化、原则问题简单化。二是要做到依法治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也指出,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是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在风险处置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持“管得住是硬道理”的工作理念和依法依规管网治网的工作原则,一方面要着力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法律法规,加强总体指导;另一方面要针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研究出台更加专门化、细化和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治理方案,切实提高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违法违规“成本”,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监管、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以更好发挥直击要害的威慑作用。4.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重在主动出击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做到科学预判、有效治理,是不打无准备之战,以防范和应对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讲更多属于防御战。要切实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还要打好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战略主动战”。打好战略主动战,一是要加强顶层战略规划。要善于总结防御战经验,深入分析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各级各类风险的发生机理、演变规律和深层原因,追溯风险源头,将以往一个个相对零散、独立的应对处置措施加以整合,有效转化为指导主动作战的整体性战略指导方案。二是要积极抢占工作阵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具有的多发性特点,与作为信息和思想舆论载体的网络媒介的持续快速迭代更新不无关系。就国内而言,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网络意识形态的“战场”不断延伸、扩展、更迭,这就要求我们要紧跟技术发展前沿,坚持创新引领,主动抢占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制高点,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壮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做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多点联防、协同发力。三是要切实增强对象意识。人在哪里,意识形态争夺就在哪里,意识形态风险就会出现在哪里,风险防控的“战旗”就要插在哪里。打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控战略主动战,颇为重要的是做到眼中有人、脑中有人、心中有人,要切实增强对作为网络意识形态争夺主体的互联网用户,特别是青年网民的思想和行为的深入研究,尊重互联网用户特有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性,不断优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建设和手段创新,切实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亲和力和可接受度,让主旋律为更多人传唱、唱得更加响亮,让正能量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在消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潜在风险等方面发挥更为深远的作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及措施【第二篇】当前,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作为社会发展的最大变量和最大增量,不断迎来新的进阶机遇,为社会生产生活赋能,在丰富人类活动场景的同时,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式、新路径,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保持动力供给。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互联网日益成为新的舆论传播场域,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和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互联网作为最大的信息集散地,集纳了多元主体、多元文化、多元思潮,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中面临多种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发展趋向多样化和复杂化,舆论引导难度不断加大。客观理性地认识当前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动向,有效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一、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新特点(一)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不断增强。当前,我国网络空间的引导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网络新媒体对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整体呈现出宣传角度新颖、宣传手段多样、宣传方式多元等特征。2019年两会期间,各大媒体在进行两会新闻报道时充分借助AR、VR、5G、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传播方式,主动适应移动化、可视化、生动化的网络传播规律,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对两会进行宣传报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2019年发生的系列重大事件,如中美贸易摩擦、美伊冲突等,都引起国内广大网民的大量关注;针对香港暴力行径,民众在网上展开了深刻抨击与批评。主流意识形态正不断扎根于网民心中。(二)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被激发。2019年,工信部颁发5G牌照、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成功举办、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事件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实力,激发了广大网民的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中国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与互动,致力于维护国际秩序,推动全球发展,充分展现大国担当,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尊重。但与此同时,国际舆论场中仍不时充斥着“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作不友好的揣测与评论,并借助一些重大事件抛出敏感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成果及内政外交进行歪曲解读,甚至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都直接引发了国内网络空间中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借助新媒体手段,网民自发表达爱国情感,有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并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自信和中国风采在网络空间得到充分展现,中国声音更加响亮。(三)网络舆论格局不断调整和重塑。在新兴技术的助力下,各种新型媒介形态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正成为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获取、传播与扩散的重要渠道。随着网络社区获得广泛关注和应用,短视频平台愈发成为主要舆论场,国内社会思想舆论格局处于动态调整重塑过程中。与此同时,网上思想舆论生态持续向好,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四)社会思想理论领域更活跃深刻。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媒体融合、网上舆论引导机制构建1等话题,社会各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党的创新理论,同时关照国内外发展形势,社会思想领域的讨论显得深刻、活跃,其在创新、丰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反映着党和政府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过程中,理论对实践提供有力指导,实践进一步升华理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容供给形成强有力支撑。二、正确认识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一)新兴媒体舆论传播加剧社会思潮冲突。当前,网络空间的信息技术迭代升级速度空前,各种崭新的媒介形式层出不穷,信息传播格局在解构的同时不断被重塑。新兴媒体自身的即时性、互動性等特征有利于各种思潮和主张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传播、博弈和斗争。各种细分的思想格局也愈发活跃,并持续发力,为网络舆情管控带来新挑战。移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标签化、标题党和群体极化特点,所带来的新闻失实、信息失真、断章取义、谣言乱飞等现象仍时有出现,加大了多种思潮的冲突。目前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的有效供给不足,多元社会思潮纷争可能性加大,易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威胁。(二)错误思潮借机发力攻击国家体制机制。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网上错误、有害思潮,浑水摸鱼、混淆视听,质疑乃至攻击国家现行制度。如对于反腐行动,有人会添油加醋、捏造虚假信息,在抹黑党和政府工作形象的同时,无形中消解着政府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对于违建拆除等行动,有人对其展开大肆批判,认为是对资源的浪费,对于作为党和政府反腐行为的连锁反应或是背后隐藏的不法行为选择无视;面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成就,有人无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通过虚无历史达到虚无和否定现有制度的目的。(三)圈层化传播导致意识形态风险增加。网络空间的圈层化、信息茧房容易导致部分舆论主体在网络空间遥相呼应、抱团发声,甚至试图主导引导意识形态的舆论走向如一些线上聊天群组在较为封闭的传播环境下,讨论问题的尺度和话语空间往往会更广,其中不乏一些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的言论内容。另外,算法在信息推荐环节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但是限于算法推荐的智能化程度有待提升,容易造成被某些类别信息包裹的封闭式信息接受环境,进而对人的认知和信息产生影响,而主流意识形态难以进入这些环境。这就为网络空间
本文标题: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及措施范例【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010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