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合肥市轨道交通工程排水管迁改设计技术指引(试行)
合肥市轨道交通工程排水管迁改设计技术指引(试行)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二〇二一年七月•1•编制说明《合肥市轨道交通工程排水管迁改设计技术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由合肥市城乡建设局会同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牵头组织,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和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编制完成。编制组经过广泛地调查研究,参考国内有关标准、规范和资料,总结我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排水管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经验,在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基础上,最后经审查定稿。《指引》共分六章,主要内容有总则、设计原则、设计标准、技术要求、应急管理、附则等。在《指引》试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与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联系,以便修订时参考。发布单位: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合肥市轨道交通建设办公室主编单位: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2•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员:卜永刚程峻峰高文乔浦玉炳代迎立张兴其郑刘孙殷兆姚文平马玉祥袁道宏主要审查人员:吴四二常文军方骏董建民慈曾福刘道欢高福华程文康•1•目录1总则........................................12设计原则...................................23设计标准...................................64技术要求...................................84.1管道......................................84.2箱涵......................................94.3检查井..................................104.4雨水口..................................114.5施工方法...............................125应急管理..................................156附则.......................................17•1•1总则1.0.1为进一步规范我市轨道交通工程中排水管迁改设计,更加符合合肥市实际情况,做到排水安全、运行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标准,制定本《指引》。1.0.2本《指引》适用于合肥市轨道交通的车站、附属设施及隧道区间等(以下简称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市政雨水管(涵)、污水管和管道附属设施(以下简称排水管)的新建、改建和扩建。1.0.3轨道交通工程中排水管迁改设计除应遵循本《指引》外,并应符合《合肥市地下管线条例》、《合肥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合肥市排水设计导则》(DBHJ/T012)、《合肥市污水专项规划》、《合肥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等其它现行规范、标准及规划的要求。1.0.4本《指引》中所采用的术语和符号定义执行《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等的规定。•2•2设计原则2.0.1迁改方案应充分征求规划、排水管理等相关部门意见。2.0.2排水管迁改应按照车站或区间施工时序并结合交通导改进行设计,遵循“不迁改、少迁改、尽量一次迁改”的原则。2.0.3迁改前应根据排水规划、施工图、竣工图和物探图等资料,调查清楚现状排水管的位置、管径、管材、高程、走向及沿线单位排水接驳等情况,并通过管养单位了解相关排水管的运行状况。2.0.4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对排水系统的影响,应在前期统筹轨道规划设计,尽量避让重要排水主干管。2.0.5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时需充分考虑排水管迁改的平面和竖向空间需求,并结合相关规划为远期排水管的新建、改建和扩建预留空间。2.0.6排水管迁改设计应考虑系统性和连续性,充分协调各站点路段管线和周边道路管线之间的关系,梳理上下游系•3•统,确保排水安全运行。2.0.7迁改前评估车站周边现状管网排水能力,进行内涝风险分析,系统性确定排水迁改方案。2.0.8应充分考虑交通疏解对现状排水管的影响,结合现状管材、埋深及运行状况来明确因交通疏解引起的排水管迁改方案。2.0.9永久迁改或临时迁改排水管位置应根据经规划部门批准的管线综合成果确定,临时迁改后恢复位置宜按原位恢复。2.0.10永久迁改排水管应布置在轨道交通永久征地或市政用地范围内,临时迁改排水管应布置在轨道交通临时用地范围内,并均满足养护管理要求。2.0.11临时迁改排水管过流能力不应小于原有排水管,低洼易涝区域可适当放大管径、坡度等提高过流能力;永久迁改排水管过流能力应满足现行排水专项规划标准和规范要求。2.0.12迁改绕行的排水管,平面布置宜顺直,水流转角满足规范要求,通过水力计算充分考虑管道绕行的水力损失,采取措施保证过流能力。•4•2.0.13站体两侧合理设置雨污水管,确保沿线用户和施工期间围挡内排水管按雨、污分流的原则接入相应的管道,不得遗漏和错接;对建有截污设施的雨水管(涵),在迁改时保留其原有截污功能。2.0.14轨道交通工程(含排水管迁改)施工过程中应保证现状管道的正常运行。考虑施工期间临时导流、新建管与现状管衔接方案,满足过流能力,确保方案技术可行、安全可靠。2.0.15对于距离车站主体或附属结构较近的排水管,需考虑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时的振动、地面沉降等因素的影响,结合管道运行状况提出保护措施或迁改方案,确保排水管的安全运行。2.0.16开槽法施工的排水管,需根据其埋设深度、周边现状管道及建筑物等情况合理选择管道支护措施。2.0.17受空间制约确实无法迁改且对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影响较小的管道,可采用原位支托、悬吊保护或包封加固等原位处理设计。悬吊保护方案应与车站结构统一设计,并按照风险源设计规定进行专项设计论证。2.0.18对于临时交通导改道路上的现状检查井、雨水口和•5•管道,尽量保留利用,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加固处理,施工期间破损的及时加固、更换或新建;交通导改道路改变原有路面雨水流向的,应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布置雨水收集系统。2.0.19废除的排水管及其附属设施宜彻底挖除,对于埋深较大或挖除对交通、周边建构筑物影响较大,且存在安全风险的,应采取回填处理等措施。2.0.20当迁改排水管与其它管线竖向发生矛盾时,宜按下列原则处理:拟建管线避让已建成管线,临时性管线避让正式性管线,分支管线避让主干管线,小管径管线避让大管径管线,压力管线避让重力流管线,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宜弯曲管线,技术要求低的管线避让技术要求高的管线,柔性结构管线避让刚性结构管线。2.0.21排水管迁改施工图经审查合格后需要变更的,应事先征求排水管理部门意见,并严格按照《合肥市轨道交通工程变更管理细则》等相关规定程序执行。•6•3设计标准3.0.1当雨水系统汇水面积不超过2km²时,采用《合肥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推荐的暴雨强度公式计算雨水设计流量;汇水面积超过2km²时,应采用数学模型法对推理公式法进行校核、调整。3.0.2临时迁改雨水管设计重现期不应低于原管道设计标准;永久迁改雨水管设计重现期采用以下标准:一般地区P=5年;有内涝风险地区及雨水主排管P≥5年。3.0.3雨水管道地面集水时间t1根据汇水距离长短、地形坡度和地面种类通过计算确定,一般采用5~15min。3.0.4径流系数应根据地面状况与重现期水平综合考虑。雨水管(涵)计算时,汇水面积的综合径流系数按《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规定的地面种类加权平均计算。3.0.5内涝防治标准为:通过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24h设计暴雨,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保证道路中单向至少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最大允许退水时间应满足《室外排水设计标准》•7•(GB50014)中的相关规定。3.0.6污水量计算指标按现行《合肥市污水专项规划》执行。3.0.7生活污水总变化系数按照《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规定取值;工业污水总变化系数根据工业生产特点变化取值,无具体参数的,参照《合肥市污水专项规划》取值。•8•4技术要求4.1管道4.1.1市政雨污水管(不含雨水口连接管)管径应不小于d500mm。4.1.2管材选用1临时敷设于车站站体(包括主体和附属)结构上方和敷设于车站站体结构范围外的宜采用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2永久敷设于车站站体上方及影响范围内的宜采用排水球墨铸铁管(雨水口连接管除外)。3悬吊保护的排水管道在悬吊过程中置换成钢管,待悬吊保护完成后位于站体上方宜采用排水球墨铸铁管。4顶管宜采用F型钢承口钢筋混凝土管、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等顶管专用管材。5压力管道宜采用球墨铸铁管或经可靠防腐处理的钢管。4.1.3管道应敷设在承载能力达到管道基础支承强度要•9•求的原状土地基或经处理后回填密实的地基上。若管道地基遇到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等不良土层时,应进行相应地基处理。4.1.4开槽法施工的钢筋混凝土管道基础宜采用砂石基础,排水球墨铸铁管道基础宜采用中粗砂。4.1.5管道接口应根据管材、地基情况等参照国标图集选用,应采用柔性接口。4.1.6管道沟槽回填等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规定。4.2箱涵4.2.1排水箱涵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4.2.2箱涵转弯处,其中心线的弯曲半径不得小于设计水面宽度的2.5倍,并根据周边情况尽可能放大。4.2.3排水箱涵转弯、管道接入等处应设置检查井;管道与排水箱涵连通处应设计结构详图。4.2.4新建箱涵与现状箱涵衔接处应调查现状箱涵结构形式,并设计结构详图。4.2.5新建箱涵应沿长度设置变形缝,缝距不宜超过25米,缝内应设置止水构造,止水构造宜采用遇水膨胀型止水•10•带。4.2.6箱涵基础应设置在持力层上,如遇不良土层,应根据箱涵埋深及地质情况与路基统一处理或单独做换填处理。4.2.7箱涵侧边和顶板回填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规定,与道路路基处理重叠部分按路基处理要求进行回填。4.3检查井4.3.1应在管道交汇处、转弯处、管径或坡度改变处、不同管材连接处及直线管段上每隔一定距离处设置检查井。4.3.2检查井宜设置在绿化带、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范围内,不宜设置在机动车道范围内;机动车道下雨污水检查井宜设置在车轮不易碾压位置。4.3.3位于最终恢复期机动车道下雨、污水检查井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临时导改期以及其余位置雨、污水检查井宜采用混凝土砌块式或模块式检查井。4.3.4超深井、特殊井、顶管工作井和接收井等应由结构专业专项设计。4.3.5排水检查井盖座应严格按照《合肥市城镇检查井盖技术导则》和《合肥市城镇宽边检查井盖技术规定》等相关•11•要求执行。井盖的标识做法按《合肥市城镇检查井盖技术导则》第十一条要求执行。4.3.6井盖应采用球墨铸铁井盖(五防功能),机动车道及非机动车道宜采用∅700宽边防沉降重型球墨铸铁井盖,井盖承载能力等级为D400;人行道及绿化带宜采用∅700球墨铸铁井盖,井盖承载能力等级不小于B200。所有检查井井筒均设置防坠网。4.3.7位于道路下的排水检查井井盖标高与路面保持一致,位于绿化下的排水检查井盖标高应高出地面,并考虑一定的超高。4.3.8位于临时交通疏解机动车道和永久机动车道下的检查井应进行井座加固处理。4.4雨水口4.4.1临时交通疏解道路和永久恢复道路均应设计路面雨水收集系统。道路应按照规范要求设置横坡和纵坡并在最低点设置雨水口。4.4.2因设置施工围挡而改变雨水收集时,应在围挡外部适当位置采用收水措施,避免围挡外部积水。4.4.3结合交通疏解道路和永久恢复道路设计,雨水口宜
本文标题:合肥市轨道交通工程排水管迁改设计技术指引(试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026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