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地理地质调查报告一、城市的概况凉城县位于乌兰察布市西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4016–4050、东经11202----11302之间,东邻丰镇市、和林县、难连山西省左云、右玉县,北倚卓资县,东西最宽82公里,南北最长73公里,总面积3458平方公里。总里程1308.08公里,其中省道2条,155078公里分别是呼阳线和凉左线,县道115.8公里。辖1镇、19乡,总人口24万人,有蒙古、汉、满、回族等民族。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滩川,四面环山,环抱岱海。属于中温带陆地性气候。(一)凉城的地貌凉城的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丘等。还有少量的平地。主要山峰有汉山,马头山、平顶山、脑包山等。蛮汉山最高,海拔将近2304米凉城县地形以山司丘陵为主,中间滩川,四面环山,怀抱岱海属于中温带陆地性气候。凉城县位于内蒙古高原南部山林,长城北侧。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四面环山,中间怀抱岱海,呈海棠叶状,境内的山脉均属阴山山脉支脉,有蛮汉山和马头山两个山系。主要峰分布于县境内北部和南部。蛮汉山的海拔是2305米。其山顶为县境内最高点。而且山地丘陵的切割比较深。而且这里的土质是垂直节理,所以山坡的坡度都比较大。这里的大规模的山是由大规模燕山运动早成的,至于岱海,岱海以前是一片平面的地面。从苜花河两岸的自然剖面层层分布,我们可以断定这是海象沉积。从海象沉积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以前是个大海。从二十多米的剖面我们可以推断岱海是海象切割而成的。由凉城县南面是马头山山系,北面是蛮汉山山系,中间是岱海盆地和永兴盆地我们可以把凉城看作是个大的褶皱带,而岱海处于褶皱的低部。正是处于这种凹状地带的低部给岱海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第三纪以前这里是一个平面。第三纪以后这里开始下沉,由于外在的压力超过了褶皱带的承受力以至发生了断裂,南边马头山山系发生了两次断裂,北面的蛮汉山发生了一次断裂,在加上三条河水的注入慢慢的`形成了今天的岱海。现在我们在蛮汉山的山顶可以经常的看到第三纪的花岗片麻岩。(二)水文情况以及水文规律凉城县境内有三大水系。即永定河水系,面积围433平方米、黄河水系,面积为1103平方米、岱海水系,面积为2232平方米。全县淡水总面积为13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是420.2毫米。蒸发来年感是降水量的五倍。在这三大水系中只有岱海是内流水域。它的水源是木花河等三大河流,它的凉城县最大的水域。岱海坐落于城关镇东南八公里,处在一个狭长陷落盆地之中。难依马头山、北依蛮汉山,东西长度为20公里,南北长度为10公里,平均水深度两米,最深可达18米湖岸线长度为61.56公里,常用湖泊面积160万平方公里,这里曾经盛产各种鱼类产品。如今这里的水有污染,以至有大量的鱼死亡。而且供给水的木花河的水量已经非常稀少。在没有降水的情况下岱海的水面在逐年下降。湖面也在逐年退缩。凉城县境内还有有三个水库和一个永兴湖,不过面积没有岱海大,不过水质比较好。由此可见凉城县境内的水大都分布在岱海流域。因为它是凉城县海拔最底的地方。(三)植被的情况凉城县的植被类型主要有四种。即森林关丛草原植被、半干旱草原植被、山地草甸草原植被、草甸和盐生植被等。这里的植被覆盖率58.1%。山地植被草原植被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以上山地,地势较平坦开阔,气候凉,温差大,土壤水分条件的区域。主要植被类型是沙草类。如克氏针茅、马兰花、胡枝子、甘草等。由于植被的土质的差异这里的植被的密度也不同。缸房窑的土壤里含的沙质成分比较多,这里虽然地处于阴破水分比较多但是植物的高度还不过十公分。如今是多雨季节,但是在这里依然可以看好件裸陋的土壤。还有在岱海的东北木花河旁边的土壤是沙质土壤。这里的植被比缸房窑大呢感稀疏。常见的植物有沙蒿、克氏针茅、紫花苜蓿、沙芥、狗尾草、还有小灌木沙棘等十几种植物。森林灌木丛草原植被森林灌木丛草原植被主要分布于蛮汉山海拔1800米以上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分布垂直分布明显,植被类型由于气温水分土壤等的不同而交错分布。主要种群是天然次生阔叶林以山杨树、白桦树为主常与灌丛伴生。还有人工林如油松、小叶杨树。在蛮汉山山体阴面生长着白桦林和灌木丛。在灌木植物的种类更多,在丛林里我们还可以看见各种的喜阴植物,还有药材。如:黄芪、胡枝子、暴马丁香等。草甸和盐生植被草甸和盐生植被类型零星分布于山间谷地河流阶地及湖盆地内的冲积平原水分比较好的地方。如木花河的河漫滩,河流阶地属于这类植被类型。操典的植被类型比较单一,常见的有苜蓿、而且草比较好。盐生植被的植物物种数更少。而且覆盖度比草甸更少,容易受到河水的冲击。半干旱草原植被和山地草甸草原植被分布于海拔1800米一下的丘陵地区。(四)凉城的土壤凉城县地处于乌兰察布市西南部,全县从北向南主要的土壤分布是棕钙土、栗钙土、栗褐土等三大土类。栗褐土土地面积最大,包括淡栗褐土、潮栗褐土两个亚类。是乌兰察布市南部栗钙土、灰褐土的过度的土壤类型。这里的土壤多为黄土母质、侵烛较严重。腐殖质曾很薄、土壤肥力差、生产水平差。从这些表我们可以知道土壤分布具有垂直地带性和地域性。还有在山体的阴破和阳破由于水分分布的不同。这种在小小的范围内土壤变化印证了“一步三换土”这句话。(五)总结次次野外调查实习虽然范围不那么大,但是我们调查的地方都是典型的地貌类型。对我学过的自然地理知识有了更实际的认识。拓展阅读漳平境内地层发育完整,侵入岩和火山岩较多,构造甚为复杂。著名的政和——大埔大断裂经漳平东部和南部的溪南——芦芝——永福穿过,其东以火山岩、花岗岩为主,其西地层复杂,主要以上古生界沉积岩为主。由于地层完整,侵入岩、火山岩发育构造复杂,因而外生、内生矿产都较丰富。一、地层境内地层发育、出露面积占全境80%左右。福建共有30几个地层单位,漳平境内多有出露。尤以上古生界和中生界沉积岩最为发育。下石炭统林地组,中三叠统安仁组,上三叠统大坑组、文宾山组,中侏罗统漳平组5个地层单位创建于漳平境内,作为全省的标准。除沉积岩外,上侏罗统火山岩也出露较大面积,前泥盆系变质岩仅零星出露。二、岩浆岩1.侵入岩漳平境内侵入岩具有多期次侵入的特点,以燕山早期侵入岩最为发育。岩性为酸、中酸性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呈岩基或岩株产出,分布于永福、官田、溪南、象湖、吾祠、双洋、赤水等地,尤以永福分布最广。此外有少量基性和碱性岩类,呈北东向岩瘤或岩墙产出。许多内生矿产如铁、钨、锡、铅锌、多金属等无不与侵入岩有内在成因联系。境内,燕山早期第三次侵入的含黑云母花岗岩出露面积最大,超过其他各期侵入岩总和的数倍,而且和成矿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吾祠的彭炉岩体、双洋的坑源岩体更为明显。内接触带普遍云英岩化;外接触带多角岩化、矽卡岩化或大理岩化。其中云英岩化常伴生有钨锡矿;矽卡岩化常伴生铁、铅锌、多金属矿;大理岩则是优质建筑石材。永福岩体含稀土元素较高,部分风化较强地段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的良好成矿地段。此外,芦芝的月山、涌漈一带喜马拉雅晚期的辉长——辉绿岩储量大,可作为铸石原料,部分块度较大,色调深,结构均匀,可加工成建筑板材。2.火山岩漳平境内最主要的火山岩是上侏罗统长林组和南园组的陆相酸性火山岩,以中心式喷发的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为主,大面积分布于境东南芦芝的梅水坑——桂林的山羊隔——永福的清源一带;新桥的城口——双洋的大会亦有较大面积出露。除上侏罗统火山岩外,前寒武系夹有变质凝灰岩,下三叠统溪口组、中侏罗纪漳平组、上白垩统沙县组夹有少量凝灰熔岩、凝灰质砂岩或火山碎屑物。上侏罗统火山岩与铁、铅锌、铜、硫铁矿多金属、叶蜡石、高岭土、萤石等矿产关系密切。尤其是境东南部南园组大面积出露地区,一系列较完整的火山机体呈北东向排列,如水尾尖、阔隔顶、大坑尖、龙山崎等火山机体,岩相发育较完整,其周围环状和放射状断裂发育,为金属矿化提供良好条件。常见的有黄铁矿化、铅锌矿化、萤石矿化和叶蜡石化,局部地段还有黄金矿化。三、构造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境内处于地槽发展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浅海相砂页岩,早期偶有火山活动,夹少量火山碎屑岩和沉凝灰岩,为一套复理石建造(前寒武系——奥陶系魏坊群)。志留纪末,强烈的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岩层强烈地褶皱并普遍遭受变质,从而构成全境的褶皱基底。加里东运动使地面全面隆起,较长时间遭受剥蚀,直到晚泥盆世才重新下沉,接受沉积,使上泥盆统天瓦岽组不整合覆盖在前泥盆系之上。晚泥盆世至中三叠世,由地槽转为地台发展阶段。地壳运动以频繁的区域性升降为主,淮南运动和东吴运动造成短暂的沉积间断,使石炭系和二叠系内部造成黄龙组与林地组之间,以及翠屏山组与童子岩组之间的假整合接触,沉积物比较单一,为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及含煤建造(上泥盆统天瓦岽组——中三叠统安仁组)。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又使全境地面全面隆起,从而结束了海侵的历史,并使地层褶皱、断裂,造成地堑、地垒组合。在地貌上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山前或山间盆地,接受晚三叠世晚期沉积,使大坑组、文宾山组与下伏地层形成区域性不整合接触。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在大坑、高明、溪南等山间盆地,沉积了陆相含煤建造和湖泊相红色砂页岩建造(上三叠统大坑组——中侏罗统漳平组)。晚侏罗世的燕山运动以间歇性多次差异性升降为主,早期强烈的断裂活动促使大规模岩浆侵入和火山喷发,形成大面积出露的永福岩体。在山羊隔一带,强烈的酸性火山喷发,形成了巨厚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长林组和南园组),是境内最主要的内生金属矿和高岭土、叶蜡石等非金属矿的成矿期。晚期以差异性抬升占主导地位,形成小范围的断陷盆地,伴随有岩浆侵入活动。晚白垩世,在南洋、基泰及下洋等断陷盆地,迅速堆积了具磨拉石特征的陆相红色碎屑建造(沙县组和赤石群)。局部(如下洋)还有微弱的火山喷发活动。喜马拉雅运动使全境地壳抬升,仅河流沿岸和局部山间盆地保留第四系堆积。由于抬升的不均一性,使一些早期断裂复活,沿断裂有酸性或基性岩浆贯入(如月山)。喜马拉雅运动后,基本奠定了现今地形、地貌格局。漳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加里东至喜马拉雅多次构造运动。根据地层接触关系、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地质构造运动及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即5个构造层——加里东构造层,印支构造层,燕山构造层,喜马拉雅构造层和最新构造层。各构造层之间均有区域性构造不整合相隔。根据沉积间断或超覆形成的假整合或不整合,印支构造层和燕山构造层可进一步划分两个构造亚层。
本文标题:地理地质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118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