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第二课时导学案【第一篇】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9通德桥中心小学李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密切的关系。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情感与态度: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古诗激趣,直奔主旨。1、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当然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二、理解句义,启发质疑。1、齐读2、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天涯,比喻距离(远);咫尺,比喻距离(近)。3、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吗?(虽然……但是)这是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如果后半句再强调一下,意思就更明确了。)4、全班齐读。5、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板书:国际互联网6、你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吗?你想到网上去漫游吗?那就让我们再次读读课题,读出你的好奇,读出你的向往。三、自学解疑。1、那你最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参考资料,少熬夜!2、样子、工作、作用。(学生交流)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其实这篇课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去介绍的。谁来读。3、电脑出示:4、这些知识是听老师讲呢,还是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呢?5、真是好样的。请同学们看探究导航:电脑出示:探究导航:读:读读课文,找出与这三个问题有关的语段。悟:读读这些语段,体会体会,自己读懂了什么。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6、明确了吗?那我们就先自己探究吧。7、同学们,把你找到的语段读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把你的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示。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吧。)四、交流共享。(一)同学们,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吗?1、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个问题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电脑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2、谁愿意来读文中的那段话。读得非常流利。3、让我们一起来读。4、你读懂了什么?要点:国际互联网真大。你从哪些词语里体会到它的大?相机点击。还有哪些词语也能让我们感到它的大呢?5、国际互联网那么大。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朗读指导)6、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是多么神奇啊。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想象这张巨大而神奇的网。7、(电脑出示:蜘蛛网的形象)同学们,这是一张蜘蛛网。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想象中它就像一张巨型的蜘蛛网。这张网好大呀,它能把地球团团包住。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一定会读得更好。(二)交流第二个问题。1、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请同学们看屏幕:国际互联网是靠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4、同学们,你们学得真棒。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吗?好,请看。5、电脑出示:小明想与一位美国朋友联系,请你帮助他想出尽可能多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拍电报、寄信,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网上发电子邮件、网上通电话、发送传真)你会建议小明采用哪种联系方式呢?为什么?(板书:快捷方便)6、正因为国际互联网快捷方便,所以课文中说(国际互参考资料,少熬夜!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三)交流作用。1、国际互联网是如此快捷方便,它又有什么作用呢?2、指名读。3、电脑出示: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1)一起来读。(2)你读懂了什么?(3)作用很多。内容丰富(板书)它和我们息息相关。(4)这么多的作用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呢?(;可以)(5)这五个方面在朗读的时候语气一样吗?语气加重。(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自由读)(6)齐读。(7)难道国际互联网就这五个方面的作用吗?那作者不就写了这五个方面吗?(省略号)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作用呢?网络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开发、创新,李老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比尔盖茨。(8)引导学生质疑。五、网上漫游。逛“网上商场”,学校网站感受互联网的奇妙。(第一范文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互联网)此文转载《新闻两则》导学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3、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教学重难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参考资料,少熬夜!研读1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二、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识记重点字词:绥靖阻遏锐不可当气势磅礴回肠荡气聿闱乡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学习字词,大致了解全文内容。三、朗读课文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欣赏”,学生听读,并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2、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讲台上复述。3、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的内容。四、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第1句、第2句)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3、教师讲知识:⑴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⑵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⑶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五、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参考资料,少熬夜!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六、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七、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2、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1、回顾: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3、请结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参考资料,少熬夜!性的需要。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整体感知: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2、思考品味:⑴完成研讨与练习四。⑵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①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②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③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④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⑤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三、拓展延伸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第三组,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例:比较下面两段话:⑴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⑵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参考资料,少熬夜!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四、教师总结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
本文标题:《世说新语》两则导学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198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