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期中模拟试卷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统编版八年级下册期中模拟试卷1.全卷共10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1)关关雎鸠,。(《关雎》)(1分)(2)青青子衿,。纵我不往,?(《子衿》)(2分)(3)诗中把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写出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就是在天涯海角也还是像近邻一样亲近,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的诗句是:,。(2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胡为乎泥中?(《式微》)(1分)(5)默写完整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分)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1)单调kūzào()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2)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chàngwǎng()。(3)11月份南飞的鸟群,mùkōngyíqiè()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4)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tànwéiguānzhǐ()。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近期,局部地区出现本土病例,这再次提醒我们接种新冠疫苗,构筑..免疫屏障刻不容缓。B.企业要站在经销商的角度考虑如何打造利益共同体,牟取..共赢模式。C.广东省自上而下的周密部署,推动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D.鲁迅先生的笔,犹如一把尖利无比的刻刀,将真实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4.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将“传承”和“保护”互换位置)B.为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我区的公安交警入社区、进校园、下农村,开展一系列宣传。(将“进校园”和“下农村”互换位置)C.“十三五”时期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古籍家底基本摸清、古籍存藏保护条件明显改变。(把“改变”改为“改善”)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删去“能否”)5.右图书法作品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2分)6.从题材看,下列诗歌与右图古诗相同的一项是()(2分)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B.《诗经·关雎》C.《使至塞上》(王维)D.《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2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1)水尤清冽.()(2)斗.折蛇行()(3)凄神寒.骨()(4)隶.而从者()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元结《右溪记》)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此溪若.在山野/皆若.空游无所依B.则可.为都邑之胜境/潭中鱼可.百许头C.乃.疏凿芜秽/乃.记之而去D.以.裨形胜/以.其境过清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11.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1)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3分)(2)根据文意,试概括两文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0分)材料一:①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②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③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④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各国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构成威胁。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⑤此外,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产业链日渐完善,国产制造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同时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发展低碳经济、重塑能源体系具有重要安全意义。⑥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主动顺应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潮流,积极布局碳中和,已具备实现碳中和的3条件。(选自“中国青年网”2021年3月10日)材料二:①在朝碳达峰和碳中和努力的进程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9年我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8.1%,提前完成了2015年提出的下降40%至45%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份额已达23.4%,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都高居世界首位;“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蓄积量已达175亿立方米,并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速最高的国家。②尽管成就有目共睹,但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和重重困难。当前,全世界约有50个国家实现了碳达峰,其排放总量占全球排放的36%左右。其中,欧盟基本上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碳达峰,其峰值为45亿吨;美国实现碳达峰的时间为2007年,峰值为59亿吨。据估计,我国实现碳达峰的预测峰值约为106亿吨。从实现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经历了50年到70年。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仅为30年,再考虑到中国现有以高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超100亿吨的年碳排放量、高耗能产业去产能化的艰巨任务等现实情况,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增长需求与减排降碳巨大压力将同时存在。(选自“北京日报客户端”2021年3月15日)材料三:①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及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各有侧重,应形成良性配合及互动。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和监督者,要将碳中和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制定减排政策目标,建立行业标准、支持研发创新,加强理念宣传教育等,对企事业、个人等形成激励、引导和规范。②对企业而言,企业应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碳中和目标纳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企业实现零碳转型,不仅要在技术、工艺上创新提升,还要在原料、供应链、运营、营销等各环节审视既有运作模式,推进减排措施,实现碳中和管理。同时,随着低碳环保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可持续消费也将兴起,企业要打造绿色可持续产品,迎合并引导消费偏好,打造绿色环保的品牌形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③此外,打造绿色低碳社会需要营造相应的社会文化氛围,培养公众低碳生活的思想意识,从而为实现碳中和,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就此而言,研究机构、媒体及个人等可充分发挥思想创新及传播,绿色低碳知识普及,低碳生活理念引导等作用。(选自“光明网”2021年4月25日)1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B.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期限短,以及以高碳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使得我国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困难重重。C.材料二画线句子中的“左右”表示估计,“仅”表示程度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体现出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D.企业不仅要积极推进减排措施,实现碳中和管理,也要积极打造绿色环保的品牌形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13.根据材料一,说说我国政府为何提出碳中和目标。(3分)14.从材料三看,怎样才能稳步实现碳中和目标?(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17分)麦子①我的脑海不止一次地浮现出麦子的模样,尽管是坐在钢筋与水泥构筑、蓝玻璃与铝合金镶嵌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办公室里。当然,办公室没有布谷鸟催收催种的鸣叫,我笔下方格列阵的稿纸也长不出思想的麦子。于是,我就做梦,梦见我跟在母亲身后乐颠乐颠拾捡麦穗的童年。所有这些都只能在瞬间完成。办公室的人和烦俗的事务像麦子一样,一茬茬地等着我收我种,容不下我太多的怀想。②然而,我还是想家,想象自己是农田里的一株麦穗,植根于乡土的沃野,经历漫长冬季的涅磐,用我的成熟和丰腴绘就一幅壮烈的图腾,倒伏在农人的怀里,芳香在岁月的流痕里,沸腾在乡村的月月年年。③麦子,这枝灿烂而实在的花朵,开在千万里田畴之上,开在世代农业的中心。它是农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圣洁的崇拜,4和水稻、大豆、玉米一起,构成了亘古至今的农业文明。饥饿年代,麦子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向往;温饱时期,麦子是家人脸上的骄傲;小康盛世,麦子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父亲与麦子的颜色是我生命的原色,我是一株粘着故乡泥土长在城市的麦子,绵绵的根系永远扎在故乡的心里。④麦子,原本是一粒草籽,经过神农始祖的精心打磨,浸润了无尽的阳光、空气和水分,成为世间温暖无比的粮仓。麦子流入人间饥饿的口袋,变成满腹沉甸甸的能量。这些能量又最终回到土地,抽出满地金黄灿烂的麦浪,数千年舒展着农人的目光。⑤麦子浅褐色的皮肤,是千百年来土地的颜色,是一种内聚敛收的颜色,虽不金黄高贵,但绝不惨淡平庸;它中间深深的沟纹,是千万条大河流淌的印痕,是无数张木犁犁出的简洁的线条,是从神农氏开始的东方农人脊梁的缩影;麦子饱满的肌腹,装载着血汗和岁月所留驻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向世人输入养分和热爱。⑥你椭圆的,长吊式的造型,多像伏在炎热的土地上光臂劳作的农人,有时风雨不调,显得不够圆满,但你从不萎缩。你没有拥有高度,却占据了深沉;你没有张扬的个性,却有积淀的深刻。平凡是你的外表,深邃是你的内心。默默地生长在民间,虽没有理想主义的花朵,却有现实主义的麦穗,一如朴实无华的农人,好似他们磨难和意志并行的精神,信念和实实在在的思想。⑦你长在历史和时间的土地上,长在农人的心里,饱含着坚韧、向上、不屈的民族精神。面对时间的衰老,你直直走进现代人亮亮的碗中,打磨着现代人时时冒出的浮躁。⑧我朝麦子走去,一直走进麦子的深处,与麦子对视,一如看见我年迈的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只懂得麦子可以吃饱肚子和让人活着。父亲的双手满是老茧,粗糙得无法看清掌纹。经父亲抚摸过的麦粒,却是那么新鲜动人。我走近父亲,我说不清,父亲弯腰时,是以怎样一种姿势,面对苍茫的麦子。⑨入夏,呼叫的布谷又一次催促麦杆爬上五月的高度,农人的一滴汗水,压弯了所有成熟的庄稼,成群结队的麦子,又一次占领了我的田原,而我的牵挂和乡思,被一种无法比拟的心潮,冲击到收割的前线。每到这个季节里,我都会听到父亲手中霍霍磨响的镰刀,而我年迈的母亲,此刻就像盼望久别的孩子,为充满希望的麦粒,准备灯火,清点粮仓。我不知道,在麦子丧失生命的成熟里,是阳光的恶毒还是恩典。我明白,沉甸甸的季节,被镰刀割倒,不过是麦子生命的又一次递进。⑩当一条形体高大的秦川牛,在六月的麦茬地上拉动木犁,身后的农事,又卷土重来。15.麦子有哪些方面值得作者深情地赞美?请分条概括。(4分)16.作者在⑥⑦段将第三人
本文标题:期中模拟试卷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39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