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优秀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优秀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优秀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2.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3.用坐标表示平移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体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重点: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难点: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坐标方法的另一个应用。二、新展示问题:教材第75页图。(1)如图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在图上标出它的坐标,把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2)把点A向左或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观察他们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3)再找几个点,对他们进行平移,观察他们的坐标是否按你发现的规律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教师说明: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例如图(1),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4,3),B(3,1),C(1,2).(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后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参考资料,少熬夜!(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画出图形后,解答此例题。解:如图(2),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三角形A1B1C1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类似地,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它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课本P77思考题:由学生动手画图并解答。归纳:三、练习:教材第78页练习;习题中第1、2、4题。四、作业布置第78页第3题。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篇】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交线、平行线的能力。(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准图形。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得出两条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角。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用语言准确描述。(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进行分类。(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对顶角。(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25.如图,直线EF∥GH,点B、A分别在直线EF、GH上,连接AB,在AB左侧作三角形ABC,其中∠ACB=90°,且∠DAB=∠BAC,直线BD平分∠FBC交直线GH于D(1)若点C恰在EF上,如图1,则∠DBA=_________(2)将A点向左移动,其它条件不变,如图2,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证明你的结论;若不成立,说明你的理由(3)若将题目条件“∠ACB=90°”,改为:“∠ACB=120°”,其它条件不变,那么∠DBA=_________(直接写出结果,不必证明)参考资料,少熬夜!《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如图1,直线a,b相交于点O,若∠1等于40°,则∠2等于()°°°°最新202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篇】七年级数学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二、教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三、学法“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参考资料,少熬夜!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四、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设计意图:构建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方程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x+y=102x+y=16表示: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x+y=102x+y=16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xxyy上表中哪对x、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参考资料,少熬夜!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五个环节。(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课堂练习: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升华知识。练习2:已知下列三对数值:哪一对是下列方程组的解?(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指示、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个问题: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教科书第89页1、第90页第1题。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两个题,不仅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巩固。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状态。五、评价与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依次经过比较、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是关于本节课的几点说明: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为跳跃较大的知识点作充分的铺垫,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操作为动力的教学理念。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参考资料,少熬夜!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进行实验操作,使课堂教学灵活直观,新鲜有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3、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怀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评价、问题讨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通过几组习题,将学生水平层次记录在案,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综合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四篇】学习目标:1、能说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以及横轴、纵轴、原点、坐标的概念。会画平面直角坐标系,并能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以及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2、知道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几个象限,清楚各象限的点的坐标的符号特点。3、给出坐标能判断所在象限。学习重点:1、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会根据坐标确定点,根据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2、知道象限内点的坐标符号的特点,根据点的坐标判断其所在象限。学习难点: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画一条数轴,在数轴上标出3,—3,0,2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个实数来表示,这个实数叫做____
本文标题: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优秀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422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