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精编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机械基础中职教案1生活中的“好帮手”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教学重点: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教学准备:木板、羊角锤、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的汽水、瓶起子……。电子演示文稿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⑵分组讨论,完成表格。我找到的好帮手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我猜想它能……⑶全班交流。(“注意倾听,补充发言”纪律保证效率,教师得加强组织引导)在交流活动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①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②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参考资料,少熬夜!④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3、体验:“好帮手”的作用。⑴、明确任务:选择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来。⑵、分组活动。⑶、全班交流。(小组完成情况,感受: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4、科技史阅读交流P21页指南车信箱,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悟科技发展之快,知道现代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人们还在不断改进身边的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教师也可以下载一些图片,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配合图片进行讲述:桔橰的介绍;纯粹人力-简单机械-现代工具的对比)章间歇运动机构2(一)教学内容1、棘轮机构2、槽轮机构*3、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机构简介(二)教学要求1、掌握内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2、了解内容: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机构机械基础中职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教学难点参考资料,少熬夜!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教学准备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等。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件导入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设疑引题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二、新课讲授1.长度的单位(1)长度单位的符号(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3)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2.长度的测量(2)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过渡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布置自学1.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2.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时间2分钟)参考资料,少熬夜!提出问题1.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反馈练习一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①中学生身高大约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2、完成单位换算: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μm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nm温馨提示要注意换算格式,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示范如下:7×10-5m=7×10-5×106μm=70μm。(设计意图:对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感性认识,并能准确进行单位之间换算)过渡为了准确测量长度,人们设计制造了各种测量工具,你都知道哪些常用的测量工具?1.了解“国际单位制”。2.带着问题阅读,并交流归纳:长度的单位有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思考回答:①中学生身高大约dm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mm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70μm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105nm(1)长度的测量工具(2)观察刻度尺展示实物指出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提出问题观察下图刻度尺(或学生常用的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参考资料,少熬夜!(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强调重点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2.量程是一个测量范围,而不是测量的值。3.分度值是相邻两格间的距离,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设计意图:使用任何测量工具时,首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根据生活经验和阅读课本P11-P12回答: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观察图示的刻度尺回答:在图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它的分度值是1mm.(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引导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引导学生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出示问题在测量的过程中,注意思考以下问题:1.要测量以上长度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刻尺?2.怎样放置刻度尺?3.读数时要注意什么?4.记录数据时要注意什么?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各组按要求测量,体会测量的过程和方法,并总结出测量步骤和注意事项:(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首先估测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其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选择合适的分度值。(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丙所示);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图中铅笔长度为,其中69mm是准确值,是估计值。(4)正确读取估计值(设计意图: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以例代讲突破难点如图所示,被测物体长度分别为cm难点剖析在测物体长度时,被测物体末端正好落在刻度线上时,我们读的估计值为零,参考资料,少熬夜!记录时也不能省略。如图所示,物体长度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因此读数应为cm,不能读作(设计意图:利用练习,进一步突破估读这个难点)反馈练习二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确些,就使用方法而言,不正确。用A尺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丁图中木块长度为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也有的同学可能会读成)讲解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深化认识,归纳总结出答案:讨论交流:刻度尺A分度值是1mm,刻度尺B分度值是,因此刻度尺A精确些。刻度尺B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木块,使用方法错误。被测木块的末端恰好落在短刻度线上,此时长度准确值为,估读值为,所以木块长为答案:A;B;(或)(5)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特殊方法3.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2)计时工具知识拓展1.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________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________mm.2.给你如图所示的一段曲线,你能想办法测出这段曲线的长度吗?(设计意图:渗透测长度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替代法、化曲为直法。)过渡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经常进行长度的测量外,也经常需要对时间进行测量。提出问题1.你知道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简单介绍,在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工具有哪些?(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了解时间测量工具的发展历程。)思考交流: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是1mm,所以其准确值是;估计值是0.00cm;细铜丝的总长度为是:+=,然后除以32圈,得到细铜丝的直径为参考资料,少熬夜!答案:;讨论交流:先找一段柔软的棉线,让棉线沿着曲线的形状附着在曲线上,在曲线两端处的棉线上做记号。然后将棉线取下,伸直。最后用刻度尺测出棉线上两个记号间的长度,就是曲线的长度。学生自学,组内谈论回答: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1h=60min1min=60s2.测量时间的工具有:石英钟、电子表、机械停表、电子停表等(3)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指出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机械停表的使用示范停表的使用以实验室J1202机械停表为例。引导实验组织学生按课本步骤进行分组实验,对暴露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纠正。阅读“知识加油站”,熟悉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在“知识加油站”的基础上,熟悉按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练习使秒表启动、停止和回零,并正确进行读数。反馈练习三如图所示机械停表读数是mins.答案:讨论回答:机械停表的大圈1整圈是30s,1大格是1s,每大格又均匀分成10个小格,所以每一小格是小圈1整圈是15min,每一小格是小圈指针指示时间超过,大圈指针指示是,因此读数是问题过渡在刚才测量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中,我们测量的结果一定等于物体的真实值吗?如果不等,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布置自学阅读课本P14“误差”部分,时间2分钟。提出问题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3.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反馈练习四有五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他们测量的结果分别是:①㎜;②㎜;③㎜;④㎜;⑤㎜.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B.测得这个物体的长度应为㎜C.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③次参考资料,少熬夜!D.这五次测量结果中误差最小的是第⑤次强调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平均值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设计意图:利用反馈练习巩固减小误差的方法以及对错误测量结果的判断)学生阅读思考课本P14“误差”,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1.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这个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的方法
本文标题:机械基础中职教案(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42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