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例3篇
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例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例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持力量,县县治天下安,县域经济对社会稳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权的逐步下放,县域经济规模扩大,综合实力扩大,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合肥市位于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迅速,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十二五期间,经过2011年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机构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县域总量不断扩大。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额(GDP)为亿元,比2010年纯增长亿元,现价增长倍。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与2010年相比,一产比例下降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上升和个百分点。3.强调县域工业地位。截至2015年底,县域规定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底增加近500家,县域规定工业增值占全市%,比2010年增加个百分点。4.县域财政快速增长。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亿元、亿元,2010年的倍和倍,十二五的年平均增长分别为%和%。5.县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县域发展优于全省。2015年,县域GDP增长%,超过全省县域平均增长率个百分点的财政收入、规定工业增长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超过全省县域平均增长率个、个、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长率超过全省%。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县很强,才能市很强。合肥市始终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重中之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肥西、肥东等县在全省排名第一,肥西县在2016中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排行榜中排名第78位,但县域整体份额低,2015年底县域户籍人口万人,占全市总人口%,土地面积10318平方公里,占全市%,GDP占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国民经济相比主要表现如下:1.在市内,县域间发展不平衡。从总量来看,2015年规定工业增长值最高为最低县的倍,GDP、地方财政收入最高和最低差距分别为倍和倍,从增长率来看,GDP、地方财政收入、规定工业增长值最高和最低增长率差距分别为1个、个和6个百分点。2、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水平较低。与合肥市产业结构(::)相比,县域三次产业的特点是一产过大,二产支持但优势不足,三产发展势头良好,但动力不强,不足以支持整体经济发展。3.融资渠道差,对外开放度低。县域财源渠道比较单一,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社会事业的资金极其有限,对外开放程度不高,2015年县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元,不足全市五分之一,外部互动力不足暴露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封闭,对外资金、技术、人才等不足资源的吸收能力弱。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县域经济的落后,一方面不利于改善许多农村落后的社会面貌,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另一方面对全市城市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成为制约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十三五时期是合肥扩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时期,建议从以下几点开始工作。1.大力推进四化进程,全面提高县域实力。坚持城乡统一发展,发挥农村独特优势,千方百计推进特色产业项目,为城市发展提供要素保障、资源支持和生态屏障。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积极发展环保型、科技型特色企业,按四化要求,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县域产业支持体系。2、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活力。县域三产发展滞后,新兴产业比重低,变革面临攻势,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创业指导、对外合作等专业服务,不断为合肥速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3.大力推进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工业主引擎。一是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应加大土地整理、项目供应地,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二是合理布局,严格利用入园门槛,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创新能力、生态环境保护等关口,有效引导项目集中在园区,生产要素集中在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企业集中发展。三是优化硬环境,实现经济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对入园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4.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民生新突破。民营经济涉及批发、零售、餐饮、交通运输、工业、房地产、社会服务等各行各业,是提高经济总量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民营经济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宣传发动,建立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2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县域监测(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县域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二)县域监测范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评价,县市和城区分别进行,全省共107个县市区,2014年为24区83县市,我市为1区(临渭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包含在临渭区)10县市(华县、潼关、大荔、合阳、澄城、蒲城、白水、富平、韩城、华阴,卤阳湖包含在蒲城);2015年为25区82县市,我市仍为1区10县市;2016年为27区80县市,我市为2区9县市,华县撤县设区成华州区,列入城区监测范围。(三)县域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体系分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民生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和谐指标五大类,其中县市93项基础指标33项考核指标,城区71项基础指标28项考核指标。指标涉及市卫计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综治办、市水务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农发办、市统计局、人民银行渭南支行14个部门或单位。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十二五”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稳步发展,2015年10个县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是2010年的倍,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是2010年的倍,占生产总值的%,较2010年提高了个百分点。2015年临渭区生产总值亿元,是2010的倍,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是2010年的倍,占生产总值的%,较2010年下降个百分点。2、投资规模再创新高。五年来,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及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总量持续扩张,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二五”期间,10个县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是“十一五”的倍;临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是“十一五”的倍。3、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十二五”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各县市区紧紧围绕一系列惠民促消政策,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着力激活农村市场,挖掘消费潜力,居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十二五”期间,全市10个县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十一五”的倍;临渭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是“十一五”的倍。4、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加快发展,活力显现,结构趋优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全市10个县市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提高到2015年的%,提高了5个百分点;临渭区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44%提高到2015年的%,提高了个百分点。5、城乡居民收入提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各项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11个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足20000元,2015年县市区均超过23000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个县市区超过5000元,为5854元,2015年11个县市区均超过7000元。6、财政收入继续增加。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上价格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县域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市10个县市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5亿元,是“十一五”的倍;临渭区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亿元,是“十一五”的倍。(二)“十二五”县域监测综合排位情况1、综合排位偏后,且呈后退之势。从下表可以看出,2011年外,其它各年排在40位以后的县市均在5个及以上,县市在全省综合排位整体偏后,且呈后退之势,2015年,我市10个县市在全省82个县市中排在60位以后的有6个(华县、潼关、大荔、合阳、澄城、白水),2010年仅大荔排60位后。临渭区2010年在全省排19位,2012年上升到13位,之后连续下降,2015年又降到19位。(三)2016年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2016年9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非公增加值亿元,占生产总值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5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8000元以上。2个区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非公增加值亿元,占生产总值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长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6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9000元以上。三、县域经济发展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1、县市差异较大,发展两极分化严重。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以及改革开放力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市发展差异较大。一是从综合排位来看,2015年我市排位最好的韩城在全省排第2位,排位最差的澄城排第74位。和2014年比较,渭南进位最多的是蒲城,前进了3位,进退位居全省第21位,退位最多的是潼关,后退了17位,其次是大荔,后退了15位,退位幅度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4位,按进退位分别居全省81位和79位。二是从经济总量来看,2015年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市达亿元,而最低的仅为亿元,二者相差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超过18亿元,最低的刚过2亿元,相差16亿元以上。三是从发展速度来看,2015年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县市增长%,最低的县市仅为%,相差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县市增长%,最低的县市下降%,相差悬殊。四是从2016年主要数据来看,GDP增长最快的韩城增长%,最慢的华阴仅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的韩城增长%,最慢的澄城下降%,华阴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韩城最高,达29784元,合阳最低,仅25495元,相差42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韩城最高,达12400元,澄城最低,仅8302元,相差4098元。2、发展思路不清,特色经济未成规模。一些县市对特色产业的发展没有做出规划,缺乏具体的产业政策导向,忽视区域特色经济的基础,目前各县市发展特色不明显,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以“初加工—销售”为主的粗放式经营,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渭南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产品单一,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少,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品牌少且规模小,经济发展缺乏特色。3、产业结构不优,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将面临资源枯竭的现实。一方面,服务业占比偏低。2015年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一产占比偏高,三产占比较全市平均水平低个百分点,县域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中,设施农业
本文标题: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例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46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