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范例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范例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范例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一、继续精读训练第四段1.指名读。2.出示: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1)什么叫弥留之际?(2)肖邦为何病得这样重?(3)肖邦弥留之际哪来的力量紧紧握着姐姐的手?(积聚全部的力量,请求姐姐一定要记住他的遗言)(4)朗读肖邦的话,看看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至死不忘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感)3.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4.引读第6自然段。(1)出示与世长辞:①,解释辞。(告别)②说说它的意思。(永远离开人世)(2)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交流,小结:两组中的第二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精彩创意搜索信息巩固背诵第二段,交流记忆方法1、讨论记忆线索:告别亲人离华沙,师生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送礼物,肖邦接杯登车去。参考资料,少熬夜!2、同桌互背,指名背。3、小结:背诵也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作实业践设活计动1、仿照第2段分场景的写法,写一段自己与别人的告别场面。2、欣赏肖邦的作品。幼儿园《我的祖国》教案【第二篇】活动目标:1、知道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能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2、知道祖国很大,有灿烂的文化,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活动准备世界地图、中国地图若干张,有关祖国的特产、戏剧和国庆大游览、阅兵式、升国旗等图片资料。活动过程1、示世界地图,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1)幼儿分组,师生共同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中国的地理位置,并做上标记。(2)引导幼儿说出祖国的全称和首都的名称。(3)引导幼儿说说中国人长相的特征。小结:我们是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的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2、出示中国地图,认识祖国。(1)说说我们国家在地图上像什么?(2)引导幼儿根据地图上不同的颜色,找出祖国的海洋、高山、河流、陆地等。(3)请幼儿说说:中国有哪些城市、海洋、河流、大山等。小结:中国很大,有很多城市,有56个民族,人口很多,共有13亿多人口,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有许多的高山、河流和城市,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首都北京是世界各国朋友向往的地方,我们的国家真了不起。3、解祖国的国旗、国歌、语言、文字、戏剧、特产等。(1)幼儿分组到区域中去开展活动。(2)集体讲述,谈谈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4、欣赏歌曲《龙的传人》。六年级《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第三篇】教学目的:1、精读课文三、四段,并有感情地朗读。2、通过肖邦弥留之际“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剖析,参考资料,少熬夜!以及3、4节肖邦的爱国行动的感悟,体会肖邦是一个爱国者。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1、通过读,感悟肖邦强烈的爱国感情。2、让学生体会到肖邦的爱国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离开祖国——满怀悲愤2、咏唱送别曲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3、赠银杯4、指名背背诵第二自然段(一人;然后集体背诵)二、学习第五节(肖邦这一去不知能不能记住老师的话,能不能回到祖国?)(不能,为什么?为了祖国,为了生计……)真的回不去了吗?1、弥留之际,为什么要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祖国?他是怎么想的?(学生思考、讨论)(死了也要回故乡……)a、老师的叮嘱,同学的期望。、b、肖邦爱国表达了肖邦怎样的思想感情?(爱国)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点题)肖邦这么爱国,大家能把肖邦爱国情怀读出来吗?学生先自由读,然后教师指名读。三、学习第三节1、肖邦爱国吧,他在国外到底为祖国做了哪些事情?听到起义失败悲痛欲绝。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化悲痛为力量,将一腔热血化成催人奋起的旋律和音符。(看书中插图)(多媒体:播放《革命练习曲》)板书:起义失败——一腔热血化音符指导看图,指导有感情地读书。2、他日夜思念祖国。(心系祖国的人会怎么做?)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板书:工作、工作、再工作指导读(悲愤)3、最后一节:一个人这么辛苦地工作,他能受得了吗?指名读最后一节。比较:肖邦就这样在异乡与世长辞了。肖邦就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39岁。当时他才39岁。(肖邦的“死”:为国而死,;他还年轻,令人惋惜、同情,可歌可泣)指导读:声音缓慢、低沉、惋惜。四、练习说话,人物精神升华。参考资料,少熬夜!肖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再读3、4、5、6节。(肖邦这么热爱祖国,我们能把课文读好吗?)六、拓展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有哪些爱国人和爱国的故事。(文天祥、陆游、周恩来、吉鸿昌……)七、作业设计:从校图书室借“爱国故事书”阅读。板书设计: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离开祖国——满怀悲愤1、咏唱送别曲告别2、无论……都……不要忘记祖国3、赠银杯起义失败——一腔热血化音符爱国行动思念祖国——工作、工作、再工作爱国语言:把我的心脏带回……(弥留之际)教学反思《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写的是波兰遭到外国列强的瓜分,音乐家肖邦被迫流落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的事,表达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学完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我的心情竟然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一个长眠在异国他乡,灵魂却渴望回归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学生们同我一样,也一定或多或少会有感动。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揭题质疑上课伊始,我首先抓住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我”是谁?“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让学生初步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然后话锋一转:可是,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当初要选择离开呢?2、带着问题初读探疑让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通过从课内课外获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愤中离开祖国的不得已: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督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3、深读课文,抓重点句肖邦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与他离开祖国前夕,他的老师和同学特地为他送行时的谆谆嘱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课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个重点段,描写具体细致,情感参考资料,少熬夜!渲染淋漓尽致。4、讨论解疑、悟情我抓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银杯”这几个“送别”场面,引导学生感悟人物情感,再一次从肖邦的神态、动作中体悟他满怀爱国之心、报国无门、远走他乡的无奈和忧愤,当然还有一份对祖国的不舍。当《即使你远在他乡》的送别曲在课堂中响起时,我相信,学生此刻已经走进了肖邦的内心……这样,顺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异国他乡用音乐作为武器、拼作、忧愤而死的生活经历,就能理解肖邦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眷恋。通过这四步,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肖邦不仅是一个杰出的音乐家,还是一个满腔热情的爱国者,从而使学生对肖邦的敬仰之情达到沸腾的顶点,同时也使学生在心中升腾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理解了本文之后,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第四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是苏教版十一册第3篇课文。课文讲述波兰被外国侵略者占领,音乐家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他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从编写者的意图来看,是为了表达钢琴诗人肖邦强烈的爱国之情。肖邦的爱国是不容质疑的。1836年,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家里平斯基要来巴黎演出时,肖邦积极地为他进行筹备,唯一的要求是要他为波兰侨民开一场音乐会。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后来拒绝了,理由是他不久要去俄国演出,如果他在巴黎为波兰侨民演奏,会引起俄国人的反感。这个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愤然断绝了与里平斯基的友谊。1837年,俄国驻法大使以沙皇宫庭的名义拉拢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和称号,并表示这是由于肖邦并未参加1830年的华沙起义。肖邦断然加以拒绝,并义正词产地答复:“虽然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因为当时我还太年轻,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这坚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视,无疑给沙皇一记响亮的耳光。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不少。我要质疑的是,课文为什么要扭曲历史的本来面目,非要给肖邦这个浪漫的钢琴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文章第一段写波兰被欧洲列强瓜分,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肖邦离开波兰前的确时局震荡,但并非到了非得流亡国外的地步。他的出走,起决定因素的是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他出国去深造,通过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肖邦是个钢琴天才,大家希望他能有更好的发展、更大的音乐成就。“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肖邦日记)”,参考资料,少熬夜!但最后,肖邦还是选择了离开。因此,课文中“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之说,把他的离开完全归结于政治因素,是不恰当的。第二段写肖邦带着祖国的泥土,告别了亲人。课文为了强化肖邦的爱国情,先写老师和同学的送别,此时的肖邦只是“感动地点了点头”,后来老师送给他一杯泥土时,才“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而我所查阅到的资料却是这样的:“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纳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这样的送别场面,这样激动人心的词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时不禁失声痛哭。”课文把这两个场景的先后顺序故意颠倒,以此来突出表现肖邦的爱国情,不知这种“艺术加工”是否可以。第三段写肖邦日夜思念祖国,将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忘我地进行音乐创作。的确,去世前两年的肖邦的作品已不多见,他的高产期大概是在1838年至1847年,但他的创作激情更主要的是来自于爱情的归宿。1835年,肖邦认识了波兰贵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儿玛丽亚,和她热恋。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于肖邦不是贵族,只是“一个音乐家”,遭到玛利亚父亲的拒绝。失恋后的肖邦,两年后结识了“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奥罗尔·杜德旺夫人,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请看以下资料:“肖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乐想象力达到高度兴奋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诺昂乔治。桑的别墅里度过的。这些年也是肖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1847年,他和乔治·桑的关系走向破裂,他的健康也逐渐变坏,这正是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后来提到的“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段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但资料显示,“肖邦很快就在巴黎成名了。他通过自己的创作、演奏和钢琴教学,赢得了人们高度的尊重。”资料中还提到“尽管肖邦对巴黎的上层社会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动大多局限于上层的沙龙,加上他自己也逐渐地过上了优越的生活,这对他的思想意识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局制,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这和他历来与不少
本文标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范例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579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