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朱自清《春》三课时教学设计实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朱自清《春》三课时教学设计实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朱自清《春》三课时教学设计实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朱自清《春》三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散文《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名篇。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Yùnniàngliáochēngsuōlìxīshūdǒusǒucháo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二、整体把握文章。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2.师生互动,共同讨论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参考资料,少熬夜!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3)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___图。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4)品味鉴赏:说出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____句,因为它写出了春天中的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__感官来)表达____情,我用_____的语气、语速或语调来朗读。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2)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春草图: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四、总结升华: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五、布置作业:A.积累词语。B.背诵课文。朱自清《春》三课时教学设计2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目标:1、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2、学会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语句描写事物,以及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抓住具体的句子感悟春的美。教学方法:讨论法。学生自主探究。教具准备:春景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注意正音:巢cháo应和hè酝酿yùnniàng晕yùn第1节迎接春天。(第一段)第2至7节描绘春天。(第二段)第8至10节歌颂春天。(第三段)四、讲读体会1、第一段:迎春(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参考资料,少熬夜!“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2、第二段:绘春。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山、水、太阳的脸。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背诵第2节。(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软绵绵,写姿态。“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草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草好,人欢乐。朗读、背诵。(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树,花,蜜蜂,蝴蝶,野花。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朗读背诵。(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蓬,杖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呼叫朋友,引伙伴,短笛的嘹亮。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嘹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朗读。(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细”和“密”。两个比喻形象生动。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参考资料,少熬夜!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工夫:时间。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8)小结: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动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3、第三段:颂春。(1)朗读8、9、10节。(2)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五、作业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2、去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1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朱自清《春》三课时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利用工具书与课文注释,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分析文章结构。2.学会赏析,品味语言,感知写作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形成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感知。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以达到提高语言鉴赏能力,接受情感熏陶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强化诵读(重音),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2.理解并感受文章突出表现了春的什么特点。参考资料,少熬夜!3.深入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难点:揣摩关键词语和重点词句的表现力,品味优美语言,加深对春的理解与感受,体会诗的写作特点。三、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联系实际教学法,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3.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4.提问法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想到春天,浮现在你脑海中的是什么呢?是大片大片的花田?田野上小草的嫩芽?河中潺潺的流水?也许第一个让你醒悟到春来的,并不是田野里盛开的野花,而是清晨小路上打湿了鞋袜的露水;也许是昨夜的春雷;也许是那一天忽然变得温暖的阳光。孟浩然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他的春天,是从耳朵唤醒的。李清照说:“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她的美景,是在对话中生长的。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看看他笔下的春是怎样的世界。(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散文常识(三)听朗诵注意字词读音与朗读的节奏。1.多音字:涨、散、薄、黄晕、应和;(学生查字典)2.生字词:蓑、笠烘托朗润嗡嘹亮抖擞呼朋引伴花枝招展酝酿窠巢喉咙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卖弄:炫耀呼朋唤友:呼唤朋友,招引同伴。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四)生读。老师评价指导。(语调、情绪、重音)(五)生再读。(六)赛读(美读),分小组朗读,读出体会,读出美感。第2课时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标题:朱自清《春》三课时教学设计实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663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