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稿精编教案【参考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稿精编教案【参考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稿精编教案【参考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教案【第一篇】[教学目的]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重点)[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具准备]录音机;幻灯片。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马克思生平;把握全文结构;分析1-3段。[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生平)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板书)伟大贡献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高度的概括性浓烈的抒情性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教案【第二篇】教学目的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重点和难点参考资料,少熬夜!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一、导入新课1、背景介绍: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2、简介悼词的特点: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二、整体感知课文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三、理清文章的结构1、理清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2、找出文章的关键句: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本文主要是颂扬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1、齐读这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⑴“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⑵“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参考资料,少熬夜!⑶“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五、依照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找出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1、“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即使……也……。但是……”先是假设,后是转折,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贡献的高度赞扬。2、“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远不是”说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3、“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满腔热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4、“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这是从反面立意,歌颂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六、总结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八、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2、完成课课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使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并品味文章的语言。(2)掌握悼词的一般写法。2、过程和方法:阅读课文,运用学到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欣赏。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教学难点: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用鲁迅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参考资料,少熬夜!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导入课文;并让学生简介课前查阅到的本文的写作背景。(二)、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列出结构提纲,教师指导同学归纳总结。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2、革命理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3、革命实践注重实践参加实践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小结: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三)、结合原文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欣赏体会语言特点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小结: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三)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学生发言,讨论,老师指导点评。小结: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参考资料,少熬夜!《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四)让学生结合课文总结悼词的一般写法明确: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兼有抒情,抒情贯穿着全文。(五)课外作文:写1篇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的随笔。字数不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秀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把握悼词的情感特点,即文章的感情基调。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即马克思的贡献及逝世的影响。3、抓住主要文段,以诵读的方式,解析作者的观点。教学重点提取文章重要语句,解读马克思的贡献及逝世的影响。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及观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高山流水”“管鲍之交”为导入点,引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顺便介绍写作背景,并引入下一环节(抓住“复杂的心情”)二、课文探讨1、读课文思考,恩格斯在朋友的马克思的墓前演讲时,怀着如何复杂的心情?(学生初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语段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诵读本段文字,体味那样一种心情。)2、引言: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与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问:“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答:“思考一切”。请问:在本文中,恩格斯是怎样概括马克思“思考一切”的贡献的?(先让学生找出相应段落,在让学生讨论概括,马克思在理论上获得的贡献,3~5自然段,最后教师总结板书。)3、引言:马克思的墓志铭中有句话: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请问:马克思做了哪些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啊?(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去寻找答案,然后概括总结7段。)4、引言:三国魏人李康《运命论》言:木秀于林,风必参考资料,少熬夜!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请问:马克思取得如此巨大的贡献,可谓“木秀于林”“堆出于岸”“行高于人”了,这样的一个人物生前生后又有着怎样的遭遇呢?(让引导学生去寻找相应的段落,在引导学生看“敌人”和“战友”对他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诵读中去体会作者对马克思的感情第1段,第8段)5、一颗明星,陨落了;一代伟人,逝去了。对于马克思的逝去,你有何感想呢?请拿起手中笔写下你对马克思的所有情感吧!
本文标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稿精编教案【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848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