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媒体调查报告(8篇)篇1一、调查概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继承、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们的时代使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依赖于传统媒介,更借助于新媒体这一日益强大的技术手段和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微信的产生和发展对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能够立足事实,深入的了解微信作为新兴媒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作用,获得第一手的资源和信息,调查小组展开了一次全面的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采访不同职业的人群等多种方式,在全国多地展开,共收到纸质问卷215份、电子问卷136份及采访视频等。根据调查问卷及现场采访,希望能够充分地了解到传统文化在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平台上的发展情况。二、调查结果及分析(一)调查结果在大众使用微信的频率方面,在受访人群中,微信日均使用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占46%左右,5小时以上占不到12%。微信的使用率普遍高于其他的网络方式;在微信各类消息普及度方面,使用微信的用户浏览信息多集中于时事新闻,而关注传统文化的用户比例在32%左右。在传统文化关注度方面,54%的微信用户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一般,仅2.2%的用户对该领域完全不关注;在传统文化各种传播渠道产生的效果方面,通过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目前效果一般,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仍然是宣传传统文化的主力军。在受众对待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态度调查中,受访者对通过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普遍表示赞同。有93%的受访者认为,微信中有关传统文化的信息使他们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精彩,增加了知识储备,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中得到了精神的滋养。大家以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和新媒体的融合,作为文化发展的形式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二)调查结果分析1.以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现阶段效果一般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尚未成为主流。目前人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自于书籍报刊、电视广播和课堂学习,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播传统文化的影响尚不深远。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在缓慢中传承与进化,而微信的出现和发展则突如其来,二者之间的隔阂需要一定的适应周期。公众号的传播、朋友圈的转发、微信群的“家”文化与“红包”文化,已经是微信在传播传统文化中开始发挥作用的一种体现。2.以微信传承传统文化有极大的潜力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移佣说难杆倨占埃通过新媒体获取资讯、学习知识、交流情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普遍,人们埋首于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时间越来越长。而相对于其他新媒体平台,微信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功能综合,适合于各个年龄阶层的群体,优势日趋明显。微信的广泛普及意味着,传播传统文化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传承方式,而应该顺应时代潮流谋求新的发展方向。拥有广大用户的微信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用户市场。虽然传统文化尚未成为大众通过微信获取知识的主流部分,但绝大多数受访者对以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持赞同意见,他们普遍认为相比其他网络文学,传统文化更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饱腹感,更符合大众心理需求。3.微信传播传统文化尚有不足之处其一,微信对传统文化普及的审核和规范存在不足。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为了引起关注借传统文化的外壳在朋友圈大行其道,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其二,微信的发展带来了便捷的生活、开阔的视野,同时也使人们趋向于快餐式的阅读与粗略化的思考。传统文化被不断简化、解构,甚至娱乐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快节奏的微信传播中难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其三,传播传统文化的微信内容不够优质,缺乏市场竞争力。在调查问卷和采访中,许多受访者建议对对微信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包装,打造古色古香、精致优雅的阅读体验,防止出现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三、提高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影响力的策略(一)规范传播,确保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公信力在虚假信息泛滥的今天,网络谣言过多地消耗民众的信任度,无论对微信公众平台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一种打击。微信对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精神的准确性掌握是做好新媒体传统文化普及的重要前提。除了加强监管并限制微信中不实言论传播,还可以对微信公众号采取信用评级制度,评级结果公开显示在该公众号的首页上。同时,我们应当鼓励颇具公信力和专业素养的传统媒介敞开怀抱接纳新媒体,在新兴平台上为大众带来高质量的文化享受。(二)打造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项目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微信的推送,在大众脑海里形成的是碎片化印象。将零碎的传统文化知识打造为深刻而系统的精品文化项目,也可以积累一批忠实的读者。(三)提高传统文化微信传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厚重积淀,远不如时事新闻、娱乐八卦所能给用户提供直观的刺激和新奇的享受。世界日新月异,传统文化也需要推陈出新。结合时事热点,注重版面版式,提高微信产品的整体质量,改善用户的阅读体验,都能为传统文化内容吸引大量读者。在文化传播之余,还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置互动平台,提供传统文化爱好者交流探讨的园地。由此,微信因传统文化丰富了内在价值,而传统文化也将以其自身优势,投入新媒体时代的洪流,在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中焕发新的活力。四、结语传统文化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给予了一代代中国人民丰富的精神滋养,国人承担着将文化宝藏代代相传的历史使命。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的传承遭遇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次调查通过电子问卷与现场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对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着重探究了传统文化在微信这一媒介中传播发展的新思路。调查发现,微信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目前的影响力不甚强大,但发展的潜力无穷。即使微信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在当下社会暴露出种种缺陷,但有效的对策可以改善这一状况,助力传统文化在微信上的传承与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期待,微信因传统文化增添了文化底蕴,而传统文化也因新的传播方式呈现出独特的风采。参考文献[1]任丽梅.“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107-113+160.新媒体调查报告篇2一直以来,发表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或调查报告中发现的问题。是许多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一种做法。但是,由于部分媒体没有精心处理好调查报告中反馈的信息,使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对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缺乏信任,并对其内容失去兴趣。省内一家报纸近期有一篇依据环保部门提供的调查报告发表的文章,这份重要报告涉及空气质量、噪音污染等问题,内容丰富,且贴近百姓生活,本应由此编采一篇可读性很强的好稿件,但是文章发表后反响不好。读者的意见主要有两个,一是看不懂文中表格所列的专业性很强的名称,二是对调查数据反映的情况表示怀疑,我市环境真的差到这种程度?原来,编者为了图省事,直接将调查报告中的表格列出,没有使用相应通俗的语言解释表格内容反馈的信息;而由于缺乏常识,文中没有标注调查区域,致使读者将污染最严重地区的情况当成全市环境状况。这样的文章是不可能给读者提供调查报告精华的。调查报告是一种应用文体。调查主体对特定对象进行深人考察了解的基础上,经过准确的归纳整理,科学的分析研究,进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形成的汇报性应用文书。它是调查研究成果的传递工具,是其转化为社会效益,发挥社会作用的桥梁,为决策和调整决策提供基本依据。供新闻媒体的一般读者阅读的报告不同于其他调查报告。一般读者只注重调查的结果,不怎么关心产生这些结果的过程,因此,这类报告要比简报略为详细些。但要系统、全面地报告调查的结果,目前一些报章杂志刊登的调查报告就是这样。比如我市群团组织提供给新闻媒体的关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状况的报告不足千字,只用绝对数和百分比描述全市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现状、使读者了解一般概况就行了。而送交国家管理机构的报告是洋洋万言。这份不足千字的报告到不同的新闻单位得到不同处理,有的原文照发,效果并不理想,而《新晚报》精益求精,提炼成500多字的稿件,引起读者共鸣,随后还推出了一次探讨家庭教育的活动。要给读者精华,就要了解读者需求。从读者对象的需要来选择报告的写作类型,是着眼于获取最佳的传播效果,俗话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提供不同内容的报告,就能满足各类读者的需要。有的新闻单位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自己进行了一些受众比较关心的调查。如高考、房改、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等。就调查报告的形式而言,可区分为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前者对调查作全面报告,后者则对某一专门问题作详细报告。在这里,客观始终是实证研究的第一品格。制定抽样方案时强调“严格按随机原则”抽选样本,其意义就在于“排除一切主观因素”。因此,在分析数据撰写报告时,一定要以科学的态度尊重统计结果,一是一,二是二,绝不能凭个人的好恶选取数据。如果调查结果否定了自认为是“真理”的理论假设,也应该面对现实,忍痛割爱。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就是对调查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分析研究的过程。反复推敲,提炼主题。这也是给读者调查报告精华关键过程。写任何文章都有个提炼主题的问题。可是调查报告的主题是由调查设计和调查问卷早就规定好了的,那为什么还有提炼主题的问题呢?这里的提炼主题是要解决主观和客观一致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证实或证伪理论假设的过程中,研究者的思想有一个不断升华、不断提高的过程,把实际获得的调查资料,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原先不很明晰的思想,会变得明晰起来。比如我们曾搞过老年人生活的调查,开始只想收集老年人退休后的经济状况。后来从统计资料中得知子女啃老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索,才想到要着重进行啃老调查,测一下老年人对子女啃老的态度。统计数据出来后,发现此问题的严重性,这才将主题确定在心理的轨迹上,即啃老对老年人精神的伤害。依据调查后提炼的“精华”成稿,文章获得当年全省好新闻奖。新媒体调查报告篇3相对于传统的深度报道形式,精确新闻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涉及面较广,排除了个别的、偶然性的事件,更具有普遍性、说服力。精确新闻还运用量化的数字语言描述新闻事实,排除了记者主观成见,使新闻更加科学、客观,受到读者的信任与欢迎。调查报告是指调查者根据课题规定的目的,有意识地运用词语回答的各种科学方法和手段搜集有关社会现象的资料,并由此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形成以文字为主导,以数据、图表等各种表现方法为补充,来说明社会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文体。正是由于精确新闻版面语言与调查报告的相似性以及两者都借助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手段来做出“最终成品”,因此解析“精确新闻与调查报告之间的差异”成为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新闻记者》的“新闻调查档案(媒体调查报告专栏)”与《中国青年报》“青年观察”的差异比较中进一步探究我国精确新闻的特点。“数字”新闻化《新闻记者》(2004年5月)媒介调查《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调查报告》中关于“记者是否应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的调查数据分析:“记者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闻业,更多地是依赖广告生存,因而一些广告主在有些媒体逐渐拥有了控制权,一些媒体背离了新闻报道要客观、真实的规律,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不能完全履行其作为社会舆论机关的职责。在这个问题上,媒体的主要做法之一是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此次调查显示,有33.7%的调查对象不同意这种做法,有54.2%受访者态度不明朗,而有12.1%的受访者则同意这种做法。从受访者的职称、年龄与问题的关联来看,正高职称和年龄45岁及以上者回答不同意的比率略高,达41.2%~42.9%。将这个问题与媒体类型关联,得出的数据,回答不同意的比例为:电视台30.8%、报社36.2%、电台37%;与专业背景关联得出的数据,回答不同意的比例为:边干边学35.4%、新闻大专31.8%、新闻本科30.6%、新闻硕士37.7%、有法律专业知识背景32.3%。在这份
本文标题:8篇新媒体调查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017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