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与对策
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与对策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要依靠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一、引言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问题。x年,国务院印发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边境旅游和跨境特色旅游,进一步推动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工作,在资金支持、项目遴选和政策制定上进一步加大对边境地区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x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xx考察时指出,边疆民族地区应立足特色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由此可见,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兴边富民的必然之举。与其他地区相比,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因此,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和认真总结,进而为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一)发展现状1.持续推进文旅融合深度,不断激发沿边旅游经济活力在文旅融合方面,边疆民族地区注重政策引导,以特色资源为驱动,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筹发展”的思路,将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之中,并借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文旅融合向纵深推进。xx的坡芽歌书、xx的艾德莱斯绸、xx的马头琴,无一不展示着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的品牌魅力。在广大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凸显,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x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xx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超过30%,xx和xx等边疆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占比超过20%。2.创新驱动深耕厚植,边疆旅游发展合力不断凝聚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边疆民族地区积极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从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两方面对旅游产业进行层层解构,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凝聚新合力。一是进行技术创新,在将民族文化投入到旅游产品开发时低成本融入体验要素,增强消费者的旅游体验。二是进行市场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互联网来推动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以开放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形成国际、国内市场双向互通的新发展格局。西南边境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旅游、东北边境地区的口岸城市旅游和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旅游尽显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个性化与差异化,极大增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3.区域异质性指向突出,旅游发展空间结构趋于协调在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区域间的旅游互动关系演变使得旅游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指向。其中,西南片区发展最为迅速,东北片区发展稳定,西北地区则发展相对缓慢,这主要是由于三大片区在经济基础、资源依赖程度和地缘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的。具体地,在边境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以xx州为代表的西南片区凭借独特资源禀赋、口岸对外依存等优势,逐渐成为边境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辐射范围广,溢出效应显著。(二)主要特点1.以次中心发展提升积聚能效,优势资源要素得到整合引流在新发展阶段下,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次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升级,边疆民族地区可以通过合作发展变边缘为中心,变偏远为前沿。在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推进下,资源要素向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流动的趋势明显,边疆地区旅游次中心发展轴不断显现,应继续着力提升其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吸引力,进而有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2.以产业变革联动旅游合作,推动旅游产品设计向多元化延伸当下,旅游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层出不穷,旅游产业体系也迎来了新一轮变革。在边疆民族地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旅游资源开发也由单一开发为主转向多维资源的整体开发,边境旅游成为旅游产品与区域联动的一大卖点。在发展之初,边境城市仅仅是边境旅游重要的“中转地”。但在新发展阶段,随着次区域旅游合作日趋深化,经济社会基础持续改善,旅游产品与线路设计正朝着边境内外双向延伸的思路发展,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也得以通过内外合作、区域联动,搭上多元化、国际化、精品化的“高速列车”。3.以政策创新改革促进先行探索,聚焦旅游发展新模式创新推广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基本体现为国家各种相关政策在边境地区的集聚和叠加,政策支持的发展红利有力促进了边境旅游的发展模式探索,边境旅游合作区和跨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将成为边境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加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跨境区域合作正从合作方式、合作范围和合作深度上拉动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目标实现全面提升,使其立足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发展定位之上。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试点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政策体制试验与改革的先行探索。以点试面、由点到面,聚焦旅游发展模式创新推广,进而为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积累经验。(三)存在问题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综合服务能力不强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相关基础设施并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大部分口岸的餐饮、住宿、交通、综合服务等仍较为欠缺,发展国际旅游的条件仍有待改善。由于缺少完善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旅游公共接待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游客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除此之外,在边疆民族地区,如何建设一支精通民族语言和外国语言的旅游服务人才队伍也是一大亟须解决的难题。2.旅游管理开发体系不健全,多边合作发展受限当前,边疆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完善的旅游开发体系尚未建立。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整体的科学规划。旅游产品内容与结构不够成熟,未能将独特的边疆民族文化融入旅游产品开发当中,特色鲜明的产品体系和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形象还未形成。二是相对缺乏旅游管理协调机制。旅游产业开发过程中的各相关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投资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缺乏深度合作,多边旅游合作发展受到限制。3.政策活力释放不充分,边境旅游地区发展差异较大长期以来,为了大力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因各地发展条件差别较大,加之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具体政策落实仍然受到限制,旅游产业的相关政策利好未能得到充分释放。比如,边境口岸出入境程序复杂、跨境旅游合作易受干扰等问题的解决仍然面临着政策落实层面难的发展现状。同时,如何将旅游元素融入边疆民族地区的整体建设发展之中,最大程度发挥好各项政策的“1+N”协调作用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之一。三、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中国陆地边境全长约2.28万公里,跨越9省、45个地级市,旅游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差异明显,并未形成统一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因此,宁志中等将中国边境旅游划分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三类。研究表明,中国边境地区的旅游发展出现了显著的空间差异,西南片区对周边旅游产业的拉动效应明显。为此,我们选取西南片区的三个边疆民族地区典型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运营模式进行案例分析,以期为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一)xx地区——x国际旅游小镇旅游发展模式xx和平解放70年来,党中央的援藏工作对xx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一个成功典范。因此,我们选取xxx市x国际旅游小镇作为“对口援藏”旅游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1.国际化定位,严守开发原则在x小镇开发之初,xx和xx自治区就以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和高品质旅游休闲度假区为开发目标。为此,x国际旅游小镇在开发的过程中严守四大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藏族文化。原真性的藏族文化是旅游小镇的开发底色和营销标签,从餐饮美食、文创产品到住宿风格,坚守高原藏族文化风情。二是坚持自然生态。云海、林峰、绿水青山和冰山雪山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x旅游小镇向国际化度假小镇转型的环境基础。三是坚持圣洁宁静。藏传佛教追求宁静自然的文化氛围为疲惫心灵之旅找到了最终归宿。四是坚持现代时尚。旅游开发过程中,融入新观念和动感时尚元素。2.采用PPP模式筹集资金x国际旅游小镇是中央援藏PPP(公私合营模式)项目的成功案例。自x年项目获批以来,x镇前后投入38亿元资金,以xx省政府的10亿元援藏资金为引领,引导企业募集社会资金28亿元。3.构建现代化运营管理模式经过中央第六、第七和第八批援藏干部的共同努力,x国际旅游小镇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的运营管理模式。首先,在运营管理上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通过x景区管理委员会规范化、科学化地管理景区,构建管理机制、规范经营管理、环境综合整治、产品安全生产、跨部门联合执法到顾客投诉机制等,全方位保障x国际旅游小镇的现代化运营管理。其次,在人才配备上,建立了一支混合型的人才队伍。一方面,作为援藏对口单位,xx省从省规划设计院、研究院和高等院校抽调旅游行业的运营专家和学者参与到小镇的运营管理。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创客平台,鼓励当地农民、返乡创业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景区的日常管理,为x国际旅游小镇提供人才支持。4.合理化分配发展红利x国际旅游小镇在开发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和所在地区村民共享开发红利的原则,通过政府直接补贴、提供就业岗位、分享开发红利、建立合作机制等方面促进当地居民共同富裕。首先,自开发旅游产业以来,当地政府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左右的护林费和生态补贴奖。其次,x小镇在商业开发中给予各行政村一定的土地配额,共享商业开发红利。比如,让渡一部分商业用地以供附近村集体开发商业,所获的收入纳入集体经济。第三,帮助当地家庭旅馆升级改造,与家庭旅馆建立良性竞争机制。为了减少x国际旅游小镇中特色酒店对家庭旅馆造成的冲击,保利集团对家庭旅馆在进行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允许家庭旅馆冠以“保利”名字对外经营,然后由保利酒店分配客源、共享收入。5.培育旅游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首先,培养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当地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从就业优先、商业开发到管理运营等各个环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旅游开发的整个过程。其次,重塑产业链条,培育内生发展动力。以打造休闲度假胜地为核心,同时开发具有工布文化、藏族风情的文创产品,通过产业链的升级改造来改变投资拉动模式。第三,协同发展,发挥产业联动效应。在x国际旅游小镇的开发过程中,着力构建主客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管委会将游客服务中心和市民休闲广场协同建设,同时在景区开发过程中,旅游产业与当地的交通、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产品联合开发,最大化发挥产业联动效应。(二)xx地区——x东盟水果小镇旅游发展模式随着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持续推进,xx和越南在中国-东盟旅游一体化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作为我国边境旅游发展的前沿阵地和高值集聚区,处于西南地区的xxx在边境旅游发展模式上探索出了一条“边境旅游+水果贸易”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选取xxx的东盟水果小镇作为边境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1.内在动力xxx“边境旅游+水果贸易”的发展模式具有内在驱动力。首先,传统的边境观光游、度假游等旅游业态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在产业融合的推动下,旅游产业向贸易产业延伸具有较大的内在动力。其次,从贸易市场来看,贸易结构的多元化趋势和服务贸易功能的转变都促使水果加工产业向旅游等服务领域倾斜。第三,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本身具有较大的关联性。旅游活动与商贸活动的内在关联属性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旅游的过程当中进行商贸考察,或是在商务贸易的过程中寻求旅游体验,都是游客和客商的内在需求。2.外在助力首先,技术进步为“旅游+水果贸易”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支撑。随着5G、智慧旅游、大数据等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移动社交平台、OTA平台和电商平台的交互发展有效促进了边境旅游与水果贸易模式的形成。其次,产业链的相互融合。在产业价值链升级的外在推动下,进出口水果贸易本身作为旅游吸引物可以向酒店、餐饮等旅游产业扩张,而旅游产业的客源导向也为水果贸易提供了潜力顾客。第三,外部政策红利推动。x是国家
本文标题:边疆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模式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03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