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保护中华文物指尖的毫米与千秋》国旗下的讲话稿范例3篇
《保护中华文物指尖的毫米与千秋》国旗下的讲话稿范例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保护中华文物指尖的毫米与千秋》国旗下的讲话稿范例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保护中华文物指尖的毫米与千秋》国旗下的讲话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国旗下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学们应该对刚刚过去的清明节记忆犹新,也对即将到来的三月三歌圩节充满期待吧?可,是否有同学知道,这两个节日与中国孝道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呢?清明节返乡祭祖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与尊敬;三月三歌圩节中的师公舞蕴含着浓浓的孝道文化,无一不在说明着中国传统与孝道文化的密不可分。孝道文化,即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孝道文化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和核心价值观。孝敬是太阳,给人温暖;孝敬是大山,给人依靠;孝敬是水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古有晋人王祥卧冰求鲤,近有将军陈毅探望病母,古今中外孝的事例可谓数不胜数。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顺不仅是衡量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社会秩序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在今天,有多少人又把这种传统的孝继承下来呢?是否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那么就可以对基本的孝的美德嗤之以鼻,置之一边呢?难道孝的故事永远只能停留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中吗?这答案显然不是。孝道是我们每个人要秉持一生,永远的传承并发扬下去的。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这个字最终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指导我们的言行举止。那么在中国的孝道文化里,有哪些优秀的值得我们传承的地方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第一,小孝孝身。我们作为孩子,作为逐渐长大的中学生,应该力所能及的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恭敬他们的合理需求。为什么不在父母工作劳累之后回家时给他们捶捶背,做上一顿饭,洗洗碗呢?孝敬也并不只限于父母,为什么我们不在老师辛苦讲解以后休息时给他们送上一杯温水呢?这样温暖的不仅仅是长辈,更是这个世界的所有人。第二,中孝孝心。我们应该能独立自主的照顾好自己,让父母对自己放心。这需要我们平日里安定徐为,不毛躁。试问哪一位长辈不打心底地去关爱子女呢?只要我们照顾好自己,让长辈放心,我们的健康对于父母长辈亦是一种回报,是一种孝顺。第三,大孝孝志。长辈们总是希望我们能学有所成,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只要不是过分的想法,我们都应该有选择的接受,仔细考虑父母的意见,理解父母的想法,把自己的梦想和对社会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尽力而为努力去实现。是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哪怕不能成为多么杰出的人物,也要做好自己,这样长辈也能心满意足啦。既然孝道无论在传统文化还是现代社会都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是否要将传统的孝道文化一成不变地传承下来呢?答案显然也是否定的。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的流传,必然是基于原有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增添它所历经的时代赋予它的新的含义。同时,传承的过程中斩断残枝,剥除陈旧的落后的思想,方可行之。鲁迅先生早对一度被人们尊奉为孝道标准的《二十四孝》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舍子救母,视命如草,不惜剥夺孩子的生命也要履行孝道,何其残忍!这浓墨重彩显示了扎根在人们心上的封建文化的愚昧和无知,在鲁迅的年代就有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些,我们今天就更不能墨守陈规,我们就应该更先前看,将孝赋予时代的新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违背纲常而又不轻视生命和人权。只有跟随时代发展,不断继承和创新,才能将孝更好的发扬下去。我们希望看到的那一天,没有空巢老人的叹息,没有不肖子女的传闻,孝的履行不再需要法律来约束……孝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便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接的链条,一旦断链,永无连接。在清明过去,三月三等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重视孝道,发扬孝道,创新孝道,做一个品德优良的三中学子,做一个继承美德开拓创新的现代人!谢谢大家!《保护中华文物指尖的毫米与千秋》国旗下的讲话2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昨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见国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第二,端午节是卫生节。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害渐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期。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虫子,净化空气。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还要喝黄酒和菖蒲酒驱蛇虫,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这些习俗表达的是古人驱瘟避邪、祈福健康平安的愿望。这样来看,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第三,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人们在这天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端午竞渡能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在龙舟竞渡逐渐演变成一项国际体育赛事,起到友谊纽带的作用。第四点,端午节是美食节,因为我们要吃可口粽子。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形状看有四角形、锥形、菱形、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筒粽”。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可谓粽叶飘香粽子可口。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因为地域不同,各地的习俗也稍有不同。有些传统的习惯已经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国旗下讲话,我们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们能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积极学习和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新的风采!《保护中华文物指尖的毫米与千秋》国旗下的讲话3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xx,是湖南图书馆的一名古籍修复师。虽然这份工作鲜为人知,但它却是我将坚守一生的事业。从1992年开始,在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30年里,我修复了将近10万页古籍。古籍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献,是中华文明的伟大结晶,修复古籍就是拯救正在消逝的中华文物。脆弱的古代典籍经过上百年的时间,历经了天灾人祸,大多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修旧如旧”,化腐朽为神奇,是保护历代古籍完整流传至今的重要一环。有意思的是,从事这项工作要不断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个朝代的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复一本古书要经过十几、甚至几十道工序,一招一式都极为考究,对从事古籍修复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平时的我呀,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只对那些味道难闻、霉迹斑斑的百年古籍感兴趣。我喜欢独自坐在温暖的灯光下补书剪页,不想喝水,不想进食,也不想挪动位置。我是一个无趣的人,可我在做着一件有趣的事。我工作的湖南图书馆里有六十八万册古籍,在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急需修复。而我们的古籍修复组只有6个人,显然,这个完全靠一双巧手“化腐朽为神奇”的工作并不简单。以我现在正在修复的丛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为例,这部丛书编撰于清朝雍正皇帝年间,由雍正皇帝亲自作序。这套书啊,堪称古代的百科全书,需要修的一共有十一册,书里出现了许多虫洞,第一册第二册已经被虫咬得呈网状了,修复起来十分令人头疼。有的书实在太破,要像拼图一样,一点一点去猜各个部分的位置,然后撕下只有半粒米大小的纸片,细致地用毛笔贴在虫蛀孔上,最后再一点一点地将补纸上多余的部分用镊子轻轻揪下来,很多时候要精确到毫米,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再打个比方吧,这些纸张就像棉絮一样,修复它们的时候大气都不敢出,必须要屏住呼吸,否则碎片就会被吹散,那可就功亏一篑了。有的古书粘成了书砖,打不开,就要放到锅里面蒸,用蒸汽让书页脱离。蒸的时间太长了,书就会直接坏掉;时间不够的话,书页就依旧粘连。到底要多长时间呢?只能靠一次一次的实践。补好一页书,差不多要用半天,这已经是快的了,有的时候一天都修不完一页。修复古籍这么多年,我可以很自信地说,自己从没失过手。修过的每一本书,都要负责一辈子。这些书上永远不会留下我的名字。留艺不留名,这大概也是中国工匠精神的一部分吧。说快也快,一晃三十年过去了。还记得我第一次踏入古籍修复室的场景:一进门,迎面见到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小的女师傅,她正吃力地弓着背,在一张硕大的长条桌上修书,空气里弥漫着一股霉味……那一年,我才23岁。老师傅的现在就是我的将来?难道我的青春将这样度过?我的内心充满了无奈和不甘。当时负责带我的师傅叫谭国安,看到我极不情愿的样子,就笑着对我说:“你先试着做做看,不喜欢再走嘛。”之后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留了下来。没想到这一试,也就是一辈子。刚开始条件很艰苦,馆里没有空调,虽然有把旧电扇,但是为了防止对古籍造成破坏,风扇是不能开的。所以即使天气再热,大家也只能硬扛。不少古籍上面布满了虫卵、蜘蛛网,有的老师傅接触多了,胳膊上一层一层地掉皮。但在老师傅们的身上,我充分感受到了敬业精神。同学们,保护好这些古籍文献,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量的古籍仍在不断“老去”,而全国专业的古籍修复师却不足3000人,抢救性修复濒危古籍是与时间“赛跑”。只有不断培养更多年轻的古籍修复师,然后用更好的科技手段来助力古籍保护工作,这样人类文明才能耐得住岁月的摧残。很荣幸能够通过这一次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工作。曾有人这样诗意地描述我的职业,我觉得特别美:我们与时光为敌,不让古书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我们又与时光为友,让古书保持着时光流淌过的痕迹。我们是谁?我们的名字叫“古籍修复师”。
本文标题:《保护中华文物指尖的毫米与千秋》国旗下的讲话稿范例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068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