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2023年度小学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2023年度小学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学校遵从“适性”劳育理念为核心,探索开发了人人锤炼参与的必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水乡特色的劳动教学课程资源和社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等,学校规定了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每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不能少于1课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近两年,xx市xx镇实验小学认真贯彻“全面深化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结合xx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之“小学劳动教育评价试点项目”、xx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揭榜项目之“创新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机制”、xx省红领巾基金项目之“家校合作共建红领巾劳动实践基地”等项目,打造“1234610”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劳动教育专职教师以评促教、以评提质、以评促升,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深入融合,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的教育目标,通过评价引领劳动教育发展,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转变观念、形成习惯、培育责任。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全面深化劳动教育评价改革,根据学生的年龄层级特点,采取多维度、多手段的动态评价,设计了“1234610”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分别为1个核心(理念)、2个基地(校内+校外)、3个评价主体(教师、家长和学生)、4个评价维度(劳动兴趣、劳动合作、劳动成果、劳动展示)、6个评价阶段(六个年级)和10个特色课程。通过评价指引,让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和责任,提升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实现在劳动体验中转变观念、在劳动参与中形成习惯、在劳动展示中培育责任。劳动教育评价实施(一)围绕一个核心。学校遵从“适性”劳育理念为核心,探索开发了人人锤炼参与的必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水乡特色的劳动教学课程资源和社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等,学校规定了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每周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不能少于1课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二)用好两个基地。学校地处村镇交界处,具有浓郁的农村地域特色,校内少先队“趣耕园”劳动基地,以“我与蔬菜是朋友”课程为依托,可种植豆角、西红柿、茄子等15多种蔬菜。学校积极与赤滘村委会和周边文明社区联系,拓展校外劳动服务场所,定期组织同学参加社区服务,每周六早上会在“茂春里”校外劳动基地开展少年儿童综艺研学“亲子经典诵读班”活动,在研学过程中开展劳动服务,并在特定节日组织研学汇报展演,全部由学生自导自演。(三)设置三个评价主体。学校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构建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三位一体”互动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中有重点、讲过程、看落实、重提升,旨在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其中,“学生自评”采取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评估等方法,通过自我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伙伴互评”则发挥了同伴互助互补的作用,促进共同成长;“教师点评”则通过教师层面全面反馈学生劳动课堂表现、校内公益服务型劳动表现、劳动实践活动参与等情况;“家长参评”则充分发挥了家校共育在劳动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四)构建四个评价维度。在学校适性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构建了“劳动兴趣、劳动合作、劳动成果、劳动展示”四个评价维度,劳动兴趣主要评价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意愿,劳动合作主要评价学生劳动实践时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劳动成果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后的技能达成度及效果,劳动展示主要评价学生劳动实践后的价值感和获得感。(五)发展六个层级评价。因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学校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开设不一样的劳动课程内容,做到劳动教学内容层级化,并针对六个年级的劳动课程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主要从“必修项目、特色课程和自选项目”三个方面评价,并设置“晋级评价”机制,例如:六年级学生必须完成3门必修课程和2门选修科目,才可实现年级劳动晋级,并授予“劳动小标兵”。(六)依托十个特色课程。劳动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xx镇当地风土人情,为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学校开设非遗七夕贡案、驿路梨花、指尖上的“泥”、社区小主人、蔬菜朋友、小鬼当家、我是学校小主人、舌尖上的美食、劳动研学实践、劳动融合1+N课程共十个劳动特色课程,依据学校适性教育办学理念设置十个特色课程评价体系,十个特色课程之间的评价既独立又相互依存,课程评价体系纵向设置家务劳动服务评价、自我服务评价、他人服务劳动评价,横向设置劳动兴趣评价、劳动合作评价、劳动成果评价、劳动展示评价,由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课堂充分激发学生探究与创新意识。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一)以评促学。通过“1234610”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让劳动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植入学生内心,学校规定每个学年的10个劳动特色课程评价指标,只要达到6个B级以上即可晋级到下一个阶段任务,同时,还有“劳动小达人”“劳动小能手”“老师小帮手”“家中小主人”“实践积极分子”等多项个性化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劳动的热情和兴趣。(二)以评促教。在劳动教育评价的推动下,学校的劳动教育不断提质增效,教师作为劳动实践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评价结果反思教育教学,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作用,持续优化劳动教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三)以评联家。学校在构建新型劳动评价体系过程中,设置家长评价,强化家庭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提升了家长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识,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为劳动教育搭建了家校合作新平台。劳动评价项目开展以来,劳动教育成为学校的一项特色工作,教师们对于劳动育人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劳动评价不仅提升了劳动教育的质量,更推动了学生的学习、品德、意志等素养的提升。每个学期,低年级期中、期末“田野课程”游考项目、“体育艺术节”劳动特色课程展示项目、“劳动开放周”“向日葵朵朵开”打卡项目成为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纷纷获得了师生们的认可和喜爱。
本文标题:2023年度小学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10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