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善用“大思政课”的逻辑内涵和实践理路
善用“大思政课”的逻辑内涵和实践理路新时代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育人课程,具有引人以立大志、启人以明大德、助人以成大才、育人以担大任的重要作用,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渠道。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使思政课教学充分彰显其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善用“大思政课”,关键是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开展立德树人教育教学活动,将深刻的哲理转化为生动的道理,因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必须善用“大思政课”,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持续改革创新,持续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期待,从而更好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独特价值,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服务。一、“大思政课”的核心要义新时代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育人课程,具有引人以立大志、启人以明大德、助人以成大才、育人以担大任的重要作用,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渠道。“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提出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新形态,旨在通过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促进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进而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概言之,“大思政课”意味着结合社会发展实践和青年成长实际讲道理,在守正创新中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传递给青年学生、武装青年学生,使之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进而转化成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其立志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第一,“大思政课”是一种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的教育教学形态。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深”是“讲透”的基础,“讲透”是“讲深”的升华。把道理讲深讲透是对思政课的基本要求,它意味着“大思政课”必须讲好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真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也是一个涵盖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大思政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学习研究中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进而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期待,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大思政课”还必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及时发现并以透彻的理论回应学生在思想上遇到的“盲点”和“堵点”,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逻辑与历史必然,持续强化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持续增强其为之奋斗终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只有在“讲深”、“讲透”的基础上才能把思政课“讲活”。把思政课“讲活”意味着要很好地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如何彰显的问题。这是适应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变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新时代思政课提质增效、激活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的关键一招。“大思政课”不仅要讲深、讲透、讲活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主动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讲好社会思政课。思政课教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通俗易懂的理论阐释和生动鲜活的实践事例,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方法把深刻的哲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把形而上的理论变为“接地气”的事理,“打造更多学生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的精品课”,真正做到把思政课“讲活”,坚持在对“大思政课”的守正创新中实现其立德树人的独特价值。第二,“大思政课”是在对思政课基本属性、规律和要求的坚守中讲道理的教育教学过程。思政课教学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开展,注重把握思政课的基本属性、规律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堂对道理的阐释必须体现思政课的基本属性、规律和要求。同时,“大思政课”必须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始终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课程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引领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他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团结奋斗。“大思政课”必须坚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大思政课”是在对思政课基本属性、规律和要求的坚守中讲道理的教育教学过程,绝不能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绝不能在内容和形式上边缘化、庸俗化、娱乐化,必须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保证思政课的红色底色永不褪色。“大思政课”的生动开展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和锤炼青年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的过程,也是“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运用现实生活素材丰富思政课内涵,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和实践教育渠道,创新教学方法,以求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教育教学过程,要科学认识和把握“大思政课”现实发展的规律性,使其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服务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第三,“大思政课”是一种在大格局、大系统和大学科的突破创新中讲道理的教育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大思政课”是传统思政课顺应时代变化、回应现实要求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政课提质增效、迈向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大思政课”首先表现在格局之“大”。“大思政课”立足于两个大局的时代境遇,不仅面临如何引领青年学生继续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还需要应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带来的外部挑战,聚焦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大思政课”作为以科学回应时代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首先要向青年学生讲清楚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面对什么样的问题,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育时代新人。“大思政课”也表现在系统之“大”。思政课是一门社会大课,是系统工程,光靠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各方参与方能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大思政课”是一种汇聚全社会育人合力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整理融合社会各部门力量及社会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网络互联互通的教育生态系统,以系统合力保障思政课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课”还表现在学科之“大”。思政课是一门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目标的专业课程,容纳了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门极具复杂性和交叉性的课程。“大思政课”要求既要发展思政课程,也要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一种着眼于形成立德树人育人合力的教育模式。二、善用“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大思政课”以更为广阔的格局视野、更加全面系统的协同育人理念和更庞大的学科交叉实践实现了对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形态、过程和模式的质的突破和阶段性跨越,是对“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时代之问、国家之问和人民之问的积极回应。新时代善用“大思政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切实贯彻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是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的必然选择,有助于疏通目前阻碍思政课实效发挥和思想政治引领作用的“堵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只有深刻把握“‘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内在逻辑,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大思政课”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独特意义。第一,善用“大思政课”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紧密围绕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大思政课”正是深入挖掘现实社会蕴含的各种立德树人因素、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促进思想政治理论和学生成长成才实践充分互动的一种教育教学形态,体现了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形态。这有助于充分激活一切有利于立德树人的现实因素,真正做到协调和整合各种教育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及社会实践能力。善用“大思政课”强调在内容上强化立德树人必须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更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更为生动的现实素材,在形式上延展了思政课的时空视域,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一体贯通、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与社会力量协同育人的应有之策。第二,善用“大思政课”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一方面,善用“大思政课”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接续奋斗的人才。“大思政课”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之下,以时代精神为指引,以民族振兴为担当,要求青年关注时代问题、社会问题,并由此涵养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持续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从而实现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善用“大思政课”有利于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体现国家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政治愿景。“大思政课”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政治愿景与立德树人的实践形态紧密结合,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进行价值引领,借助社会大课堂把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要求转化为青年学生投身现实的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转化为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可以说,善用“大思政课”是集多种教育资源、多方社会力量和多维教育场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形式,反映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第三,善用“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满足青年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的现实回应。当前我国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社会发展中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各种“新问题”会不断出现,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给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带来的多元价值挑战,思政课教育教学必须持续进行改革创新,回应新的实践需要,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善用“大思政课”强调思政课教学要科学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期待,“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的学习实践中,感悟、理解和把
本文标题:善用“大思政课”的逻辑内涵和实践理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353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