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师生行为: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参考资料,少熬夜!的具体形象。分析及解答: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活动2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__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师生行为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活动3做一做: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师生行为: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活动4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x=4时,y的值。师生行为: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参考资料,少熬夜!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分析及解答: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因此(2)把x=4代入,得三、巩固提高活动5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求y=2时x的值。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学生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四、课时小结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分析:⑴学习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它的特殊的性质和判定。⑵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类比他们的性质与判断,有利于对正方形的研究。⑶对本节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分类研究的思想,并且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类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梳理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分析:⑴学生在小学初步认识了正方形,并且本节课之前,学生又学习了几种平行四边形,已经具备了观察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与知识基础。⑵学生在上几节已有了推理的经历,但是对于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有待于提高。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掌握它的性质和判定,会利用性质与判定进行简单的说理。参考资料,少熬夜!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前边的四边形的研究,探索并归纳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通过运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会正方形的完美性,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与自信。重点:掌握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并进行简单的推理。难点:探索正方形的判定,发展学生的推理能教学方法:类比与探究教具准备:可以活动的四边形模型。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建立联系。教师活动问题设置: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各有哪些性质?②()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的四边形是矩形。()的四边形是菱形。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并举手回答,对于填空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说出更多的答案。教师活动评析学生的结果,给予表扬。总结性质从边角对角线考虑,在填空时也考虑这几方面之外,还应该考虑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演示平行四边形变为矩形菱形的过程。二:动手操作,探索发现。活动一:拿出一张矩形纸片,拉起一角,使其宽AB落在长AD边上,如下图所示,沿着B′E剪下,能得到什么图形?学生活动学生拿出自备矩形纸片,动手操作,不难发现它是正方形。设置问题:①什么是正方形?观察发现,从活动中体会。教师活动:演示矩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菱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变化过程,思考之间的联系,举手回答设置问题。设置问题②正方形是矩形吗,是菱形吗?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组回答。教师活动总结板书:㈠(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参考资料,少熬夜!形是正方形。设置问题③正方形有那些性质?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举手抢答。教师活动表扬学生发言,板书学生发现,㈡正方形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活动二:拿出活动一得到的正方形折一折,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几条对称轴?学生活动折纸发现,说出自己的发现。得到正方形的又一性质。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教师活动演示从平行四边形变为正方形的过程,擦去板书㈠中的括号内容,出示一下问题:你还可以怎样填空?()的菱形是正方形,()的矩形是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学生活动小组充分交流,表达不同的意见。教师活动评析活动,总结发现: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矩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四边相等且有一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正方形。以上是正方形的`判定方法。正方形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平行四边形呀?大家互相说一说,它的完美体现在哪里?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正方形的例子?学生交流,感受正方形三,应用体验,推理证明。出示例一:正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交与O,AB长4cm,求AC,AO长,及的度数。方法一解:∵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C=90°(正方形的四个角是直角)。BC=AB=4cm(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45°(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角是45°)∴利用勾股定理可知,AC===4cm∵AO=AC(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AO=×4=2cm方法二:证明△AO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得证。学生活动参考资料,少熬夜!独立思考,写出推理过程,再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各小组指派代表写在黑板上,共同交流。教师活动总结解题方法,从正方形的性质全面考虑,准确利用条件,减少麻烦。评析解题步骤,表扬突出学生。出示例二:在正方形ABCD中,E、F、G、H分别在它的四条边上,且AE=BF=CG=DH,四边形EFGH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分析题意,整理思路,指名口答。教师活动说明思路,从已知出发或者从已有的判定加以选择。四,归纳新知,梳理知识。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举手谈论自己的收获。请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分别填写在下图的ABCDC处,说明它们的关系。发表评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2、教法建议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具体说明如下:(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参考资料,少熬夜!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3)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八年级下数学教案-变量与函数(2)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求法。难点:函灵敏处变量取值的确定。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概念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什么叫分式?当
本文标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51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