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3篇
关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关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1一、历史素养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关于“素养”,从四个方面作了解释:一是指修习涵养,即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二是指平时所供养;三是指素质与教养,即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四是指平时所养成的良好习惯。“素”是指一种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内在品质或者素质,它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思想观念和方法等;“养”则包含后天的教化、培育、修习、陶冶等。据此,他认为历史学科呈现出的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在确定“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知的关键能力和个人修养品质,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现”。从认识论的视角(包括研究动机、研究抓手、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四个方面),在归纳历史学的学术特征基础上,揭示中学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包括:现实意识、证据意识、问题意识、融合意识和分层意识。认为历史学科在养育学生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核心素养“即是‘时空逻辑、史料实证、发展眼光、多元联系、客观评判、置身理解’六个方面”,他希望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具备“‘基于时空与实证、立足发展与多元、善于理解与评判’的价值理念与素养”[8]。在考察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高中历史课标的基础上,张华中认为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生为适应现在生活及面对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核心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以及认同、尊重和融入历史的态度”,并对历史核心知识、思维能力和态度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他提出:核心历史知识应包括时间知识、空间知识、人物知识、史观知识;历史核心能力包括运用时空知识准确表达历史能力、理解历史的能力、解释历史的能力和运用史料的能力;历史核心态度主要包括对自身的态度、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态度、对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态度。综上,从“素养”的本义延伸看,历史素养应是个人通过历史学习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与观念,或个人能够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发现、分析问题且运用历史学的能力来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它由历史知识、能力、方法和观念等组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则应具备关键性、稳定性、独特性、生长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首先,它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最有用的历史知识、最关键的历史能力、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历史思维;其次,它是最能体现历史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属历史学科固有,无法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来代替;最后,它是历史学中最具学科本质的东西,不因时代和国界的不同而不同。因此,从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包含时空观念、证据意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反思五个方面。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一)时空观念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任何过程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时空性是历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为显著的特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指出:“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这正旨在学生时空观念的培育。由此,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层面,历史的时空观念主要体现为:一、了解基本的时间术语、分期方式和空间技能(如阅读历史地图);二、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地域、时段和顺序;三、认识历史事实的阶段特征和地域特征;四、理解特定时空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产生和存在的意义。(二)证据意识历史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历史证据的发掘来做出历史解释,这一过程必然要求证据意识的存在和引导。《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应经合组织总结的核心素养,证据意识也可归属于“使用工具互动”这一核心素养的范畴。因此,无论是历史学本身的要求还是从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都必须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中学历史教学层面的证据意识具体表现为:一、了解历史材料的不同类型,区分材料的来源和性质,认识其对解释历史的价值;二、自主查找和收集材料,判断材料可靠性,规范地运用相关材料解决问题;三、能够使用材料的证据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设,且推理、论证过程严密。(三)历史理解历史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要求我们应尽可能客观地去理解历史。《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理解作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能够理解地阅读历史陈述;能够识别陈述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人物、状况、事件的前后顺序、起因、及结果);能够欣赏文学作品、艺术作品、文物及那个时代的其他记载所反映的各种历史观点;避免‘从现在出发的主观臆断’”[10]。它旨在培养学生从当时人的眼光与经历看待历史,而不是用今天的标准和价值观来生搬硬套地评判过去。结合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学生历史理解的素养主要表现在:一、能够理解历史文本呈现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二、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历史事实,并形成合理的想象与理解;三、理解历史的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必然与偶然;四、认识历史文本的客观性、主观性和历史局限性。(四)历史解释历史只能透过史料证据来重新建构,所有的历史在本质上都是对过去的一种解释。“历史理解”旨在通过设身处地的认知以尽可能接近无法全然再现的过去;“历史解释”则是以历史证据和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系统性的、合情合理的、因果关系式的说法。我国台湾地区《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对学生解释历史的能力提出以下要求:“能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提出解释;能对相关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不同重要性提出评价;能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历史解释之所以不同的原因”[11]。这种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关于历史的解释,成为有批判性的思想者。因此,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需要实现:一、能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认识历史,准确解释历史事实发生的因果;二、运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种联系,全面客观地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三、能够史论结合、建构自己对历史的解释,能够运用正确的史观对不同的历史观点作出评价。(五)历史反思“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这些都是在强调历史反思给予人类智慧的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都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关于爱国主义、国际理解、民主与法制观念、人文主义、科学态度等历史价值观作了具体表述。历史反思的意识与能力表现在对于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这一反思的过程也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学生历史反思素养的培育可通过:一、感悟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文化成果,体会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和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对历史人物抱有同情的理解,从其经历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益;三、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特殊性,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与现实问题。我们的学生终将离开校园,当他们走进社会时,历史学科唯一能够带给其终生受益的便是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核心素养。时空观念能够让他们养成在具体的时空下考察和认识现实社会的习惯;证据意识能够赋予其实证和理性精神;历史理解能够让其形成尊重、理解他人与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历史解释能够让其以全面、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评判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历史反思则可以让其从历史上汲取诸多教益,最终在实践中体现历史的价值。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2一、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⑥阶级分析方法;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应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二、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呈现形式: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时空观念”是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事物与特定时间、空间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古人“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读史方法,大致就是对早期时空观念的理解。1、培养时空观念的必要性目前,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新教材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以更好地帮助学习历史课程,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时空观的培养不仅可以从时间层面出发,也可以从地理位置和空间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在许多历史事件中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空间跨度,尤其是重要的历史变革中必然会伴随着相应的空间位置变化。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实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在认识现实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时空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视野的拓宽、体系的构建、能力的提高、中考复习等都有积极的作用。2、培养时空观念的方法第一,可以利用历史地图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地图是对人类历史时期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等加以反映的地图,与人类有关的空间和地域差异等,都能够通过历史地图体现出来。比如,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纷乱的东周”章节里的《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秦汉时期”章节里的《秦朝疆域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古代对外交往”里的《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古代交通”里的《隋朝大运河》《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路线》,“民族政权并立”里的《辽、北宋、西夏形势》《金、南宋对峙形势》,八年级《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九年级《新航路的开辟》《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等等。学习历史地图是培养时空观念的主要方法。相较于传统教材文字内容更有趣味性,内容更
本文标题:关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71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