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邓小平电影的观后感集聚4篇
1/13邓小平电影的观后感集聚4篇【参考指引】此例优秀文档“邓小平电影的观后感集聚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以供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邓小平电影的观后感1邓小平——一个普通而伟大的名字,一个党和人民的好儿子。他的一生三起三落、跌宕曲折,却没有人能真正将他打倒。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让我对这一位伟人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1976年对于当时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有沉痛记忆的,几位伟大领袖的相继离世,让每一位中国人悲痛欲绝。中国社会的发展在第一代领导们的带领下曲折前进,十年文革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民主、法治以及经济制度皆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人们的思想被禁锢,中国社会迫切需要一位伟人站出来带领全中国人民冲破枷锁,启迪民智带领中国人民进入社会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就是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带领中国人民渡过了那段艰难时期。《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部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作品,给每一位读者详细介绍了那段艰难岁月,邓小平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惊人的政治智慧带领全中国平稳度过那段转折期。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全面改革开2/13放这8年中的政治历程,展现了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党和国家生死关头挺身而出、拨乱反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巨大勇气和智慧。将近十年的改革,他让波澜起伏的新中国获得重生的希望,是他踏出了这一转折性的坚实步伐。读《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让我对不仅看到了邓小平对新中国的影响,更坚定了自己要向邓小平同志学习的决心。当时,“四人帮”拉帮结派,大搞宗派活动,妄图篡党夺权,在文革期间互相勾结,逆行倒施,把人们的思想活动都封闭在他们错误歪曲的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甚至策划诬陷打倒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在党和国家处于危急的时刻,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反党集团事件的通知》。祸害华夏大地十年之久的“四人帮”终于被粉碎,而千疮百孔的新中国的未来道路依然迷茫。这时,三度被打倒的邓小平接受中央的安排,重新出来主持工作。他复出后反思批判了建国以来党在治国方针和政治思想上所犯下的错误,要求主抓教育和科技工作,先后恢复了高考、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为知识分子平反,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我的父亲小时候正巧处于那个混乱的时代,他经常对我讲述那个时代他亲身经历的故事,我爷爷在文革时期被批斗成地主阶级,家里的土地房子全部被收走,我们家从此败落。如果不是邓小平的正确决策,我的父亲和叔伯依旧翻不了身,被当时社会所排挤。所以,我们这个大家庭特别感激和尊敬他。3/13“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这一个“圈”,决定了深圳这块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命运。也显示出他那不同凡响的魄力和创新精神,敢于大胆尝试,大胆试验。他具有犀利的判断力,他明白科技和管理不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可以并且应该充分利用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来发展壮大自己。面对当时的大集体,他又提出要因地制宜,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这一睿智的决策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奠定了基础。记得《平凡的世界》中有一段历史让我最为震撼。当时的百姓除了耕种土地,不敢有丝毫创业,经商的想法。这些在我们现在看来习以为常,再普通不过的营生在那个时代是不被人们理解的,是不可饶恕的,是资本主义的毒瘤。如果不是邓小平同志,处于现世的我们依然会被禁锢思想,没有发展的眼光,像一个个被剥离灵魂的木偶,每天日复一日耕种劳作。哪里会有高楼大厦,哪里会有灯火荧光,哪里还会有先进的科技,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当时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所以,对于我们如今所生活的社会,创新很重要。如果只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思维,那么注定是要失败的。要向邓小平学习,多用创新的思维考虑问题,全方面的解决问题。虽然我们没有科学家的头脑,但创新不是必须有产物才称之为创新。比如,在工作上,科学安排时间,合理规划工作,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工作并且保证质量,这也是创新。只有用创新的思维考虑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才能进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13他亲自为梁思成和老舍平反;他观看足球比赛,提出建设中国的足球事业;他组织高规格的科教座谈会;他亲自解决教材问题;他解决高考报名问题,知识分子脱帽问题,每一件事情都可见他的魄力与眼光。十年浩劫,我们国家的知识科技人才已然断代。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以奇迹般的速度恢复了高考。那个时代,好多家庭不理解人为什么要学习,他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在家里帮助自己干农活,增加家里的粮食产量。但是年轻的思想者们清楚地意识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来了,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希望自己能进入大学,吸收更多知识。在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的今天,回望历史,我们才能明白在过去守旧思想泛滥的年代进行这些变革有多么的大胆与不易。现在的中国,把教育建设放在首位,更是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著名作家,被外国友人所熟知的莫言、巴金、丁玲、赵树理等,不都是因改革开放而影响,才能接受好的教育,才能发表1篇篇文章,才能被人们所敬仰,被人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坚定不移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我们更要坚持改革,坚持学习,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只有精益求精才能进步。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当时,那是怎样一种纯粹的爱国情怀。在如今,我们5/13扪心自问,能做像他那样爱国么?他虽然走了,但他对祖国的影响,对我们现代青少年的影响一直都在。他教会我们对待事情要学会以创新的思维全面考虑,对待工作要学会坚持不懈,“改革开放”,取精弃粕。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国庆游行队伍时,游行队伍中的大学生自发地打出代表亿万人民心声的横幅“小平,您好!”。而我,也想对他说“小平爷爷,您好,您辛苦了!”邓小平电影的观后感2央视“黄金档”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引来巨大反响。该剧讲述了邓小平1976年复出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带领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重重阻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本以为看这部电视剧的观众都是像我们五六十年代的这茬人,因为这段“历史转折”我们都经历过,有过切身的感受。意想不到的是,许多80后也爱看,碰到一起,还和我们这些过来人聊起有关这部电视剧的许多很有意义的话题。类似这样“无代沟”,是很少见的审美现象。关于邓小平的影视剧拍过不少,而写这段“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却是第一次。观看此剧,有三个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是邓小平复出。当初中央安排他抓全面工作,但是邓小平却选择了分管教育和科技。教育与科技乃是事关祖国前途的大计。6/131977年,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作出了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1977年冬和1978年夏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剧中展现了1977年恢复高考,及邓小平与应邀进京的苏步青等科学家共同参加科学座谈会的故事。其中还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著名学者马寅初看到这个特殊的班级,既有叔侄同班的,也有夫妻同班的,于是笑着对同学们说,这真是世界奇观。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是一次教育界拨乱反正的伟大创举,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在新时期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深刻印象之二是,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冲破观念束缚,敢闯敢试,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留下的一堆烂摊子,不仅仅表现在物质的匮乏,更体现在思想上的教条和僵化。该剧重点描写了《光明日报》刊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情节,这些鲜见的内容首次在荧屏上呈现,而这篇文章引发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对“两个凡是”的否定,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步入了深水区,突破利益藩篱,动自己的奶酪,还是要有当年小平同志坚持改革的勇气、解放思想的锐气和责任担当的正气。7/13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深刻印象之三是,小平同志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小平同志有一句经典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电视剧中有一个情节:小平同志视察大庆油田的时候,问一名生产能手、劳动模范月收入是多少。职工回答:45元2角。小平同志感慨地说,收入太低了,再不能搞平均主义了,要按劳取酬。小平同志心怀人民,尊重群众,他推动的改革开放,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美满幸福的日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科教兴国,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在举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之际,让我们继承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深化改革,坚信“中国模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不懈奋斗!邓小平电影的观后感3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下简称《历》)是一部重现民族记忆、具有史诗风范的扛鼎之作,也是近年来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重大收获。《历》以全景式的8/13宏大视野、多维度的生活画面、多样化的影视手法,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的重要历史,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拨乱反正、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实践和艰难历程。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来说,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在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叙事表现上,以及文献性与故事性、纪实性与戏剧性、史实与诗学的艺术处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难度和限制。因其如此,历史叙事模式化、人物形象符号化往往成为主旋律影视作品、特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难以超越的“瓶颈”,从而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和社会渗透。电视剧《历》在长达五年的创作实践中,秉承邓小平解放思想、实是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不断开拓创新的探索勇气,在历史叙事和人物塑造上彰显出得到主流人群认同的个性特色,实现了艺术超越,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虚实相生、家国同构的历史叙事是电视剧《历》最大的亮点。家庭的沉浮折射出国家的动荡,国家的变革则主导着家庭的命运。这种家国一体的史诗化叙事形式,既生动流畅又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实现历史转折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从粉碎“四人帮”到“小平复出”、从“恢复高考”到“拨乱反正”、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平反冤假错案”、从“知青返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1984年的“国庆阅兵式”;艰难曲折积重难返的八年历史,不仅是这部电视剧故事9/13发生的历史背景,同时也是叙事展开的丰富情节。而相关的故事和情节又紧紧围绕着邓小平拨乱反正、力挽狂澜、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政治实践来描述,从而使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流畅的影像叙事中充满了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戏剧性和崇高感,把无数观众的思绪吸引到当年历史风云的巨大变化之中。应当特别关注的是,这部电视剧在将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按历史真实原则艺术地链结成戏剧化的故事时,其虚实相生、家国同构的叙事结构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表意功能。历史转折的全部故事是在两条既交叉又平行、虚实相生的情节线索中展开的。而所有的情节线索背后则彰显出“家国同构,命运一体”的历史意识和社会理念。国家是大家,但国家这个大家的主体正是由千万个小家组成的有机共同体,故事实线中邓小平的家庭、虚线中田志远和夏默一家以及刘金锁一家都是其中的小家。在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国家的历史命运与每个小家的现实命运唇齿相依、休戚
本文标题:邓小平电影的观后感集聚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95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