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会计学基础》第一章总论§1-1会计与社会环境一、会计的产生:会计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管理经济的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客观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物质条件: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剩余产品以后,会计才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特殊、委托专人进行的独立的管理职能。二、会计的发展:1、我国远在西周时代(公元前1100年至700年间)就出现了“会计”这个名词,并设有“司会”的官职,进行月计和岁会。月计—零星计算为“计”岁会—综合计算为“会”2、唐宋时期的“四柱清册”:(官吏报销钱粮或办理移交)四柱—旧管、新收、开除、实在。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付出+期末结余平衡公式,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3、明代更加完备的“龙门帐”:(能满足商业上核算盈亏的需要)把全部帐目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的平衡公式计算盈亏,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在两表上计算求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勾稽全部帐目的正误。4、我国古代重士抑商,阻碍了会计的发展,直到清末才从国外引进复式薄记,才有人把会计作为专门学科来传授和研究。5、建国后一直到1993年,我国基本上引进了前苏联的会计模式。6、1993年7月,我国进行会计改革,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7、1997年起,陆续颁布实施了具体会计准则;2000年7月1日起,实施新的《会计法》;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布了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客观实践证明,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生产越现代化,规模越扩大,越是需要利用会计信息。同时,会计发展了,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2会计的涵义与对象一、会计的涵义:1、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会计职能。会计具有两大基本职能:核算职能、监督职能。1)核算职能通过记录、计算,反映生产过程的消耗和生产成果,把大量数据资料转换为财务信息。2)监督职能指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在我国,会计监督有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会计核算是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是核算的保证。2、会计的涵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一系列的会计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核算和监督,通过提供经济信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价值管理活动。二、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1、会计的一般对象: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2、会计的具体对象:(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收入、费用和利润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构成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会计上称为会计要素。§1-3会计的任务与方法一、会计的任务:1、记录经济业务,核算经济过程,提供会计信息。2、监督经济过程,维护财经纪律。3、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二、会计的核算方法:1、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2、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设置帐户·复式记帐·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帐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1-4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对会计核算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限定。它包括四大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一、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进行会计工作必须有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一个特定单位。会计主体通常是指独立核算的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的核算范围,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独立地反映出来,信息使用者才能从会计报表中得到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二、持续经营假设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发生破产清算。这个假设能保持企业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三、会计分期假设四、货币计量假设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成果可以通过货币予以综合反映。§1-5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1、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2、可比性原则3、一贯性原则4、相关性原则(有用性原则)5、及时性原则6、明晰性原则7、权责发生制原则8、配比原则:收入与费用相配比,正确计算利润。9、实际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10、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1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12、谨慎性原则(稳健原则、保守性原则)13、重要性原则思考题:1、会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如何?2、会计的基本概念是什么?3、企业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会计假设包括哪些内容?5、会计核算有哪些专门方法?6、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哪些?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帐户§2-1会计要素一、资产:1、定义:它是企业拥有的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收益的经济资源。四大特征:1)它是能为企业提供收益的经济资源。2)它应是企业现在拥有或控制的。3)它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4)它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2、资产的分类:企业的资产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1)流动资产: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能随时变现且持有时间不准备超过一年(含一年)的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者仍然处在生产过程,或者在生产或提供劳务过程在将消耗的材料或物料,包括各类材料、商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2)长期投资:3)固定资产:4)无形资产:5)其他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现金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流动资产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及预付款项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等资产存货:原材料、商品、产成品等长期投资:长期股票投资、长期债券投资等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设备等无形资产: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其他资产:长期待摊费用二、负债1、定义: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2、负债的分类: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流动负债预收帐款应付福利费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工资负债应交税金预提费用等长期借款长期负债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三、所有者权益1、定义: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净资产=资产总额-负债总额2、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按其构成来源不同分为四项:实收资本:投资者按企业章程,或合同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资本公积金:指由投入资本本身所引起的各种增值,与生产经济活动无关。包括股本溢价、接受捐赠的资产等。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金:企业按净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和公益金。未分配利润: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四、收入收入—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广义的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五、费用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费用按其用途可分为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和不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直接材料费制造成本直接人工费制造费用费用管理费用期间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六、利润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1、营业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所得税2、利润总额:3、净利润:§2-2会计等式会计等式:运用数学方程的原理来描述会计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达式。一、静态会计等式权益:资产提供者对企业的资产具有要求权,会计上将这种要求权称为权益。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两部分。资产和权益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从数量上看,二者必然相等,即:资产=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反映了会计静态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为会计等式。二、动态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某一期间的利润在未分配前属于所有者权益。在会计期间观察企业会计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产生以下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或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三、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经济业务: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引起各个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的经济活动。(会计事项)它分为四种类型,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如下表:经济业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1、资金进入企业型1)++2)++2、资金周转运用型3)+、-3、资金来源变化型4)+、-5)+、-6)+-7)-+4、资金退出企业型8)--9)--1、企业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10万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银行存款10短期借款102、企业收到投资人投入资本295万元,收到捐赠现金资产5万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银行存款300实收资本295资本公积5变动后310=10+3003、企业从某单位购入原材料一批,价值2万元,但款未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原材料+2应付帐款+2变动后312=12+3004、企业用银行存款20万元购买设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银行存款-20固定资产+20变动后312=12+3005、企业以应付票据抵付应付帐款2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付帐款-2应付票据+2变动后312=12+3006、企业将资本公积金5万元转增资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5实收资本+5变动后312=12+3007、企业接到银行通知,将原短期借款10万元作为向企业进行的投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短期借款-10实收资本+10变动后312=2+3108、企业兑付应付票据2万元。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银行存款-2应付票据-2变动后310=0+310会计等式这一平衡原理揭示了企业会计要素之间的这种规律性联系,因此,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和帐户、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是复式记帐的基础。§2-3会计科目和帐户一、会计科目:1、会计科目的意义及设置原则: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设置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科目是事先通过会计制度规定的,它是设置帐户、处理帐务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依据,是正确进行核算的一个重要条件。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1)必须结合会计要素的特点,应能全面反映会计要素的内容。(2)满足需要。(3)既要适应经济业务发展需要,又要保持相对稳定。(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5)会计科目要简明、适用。2、会计科目的级次会计科目按其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或者说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可以分为两大类。(1)总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亦称一级科目或总帐科目。它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会计科目,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所提供的是总括指标或信息。总分类科目原则上由财政部统一制定,以会计核算制度的形式颁布实施。(2)明细分类科目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所含内容再作详细分类的会计科目,它是提供详细指标或信息。二、帐户帐户是指具有一定格式,用来分类、连续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帐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帐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帐户和会计科目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都是分门别类地反映某项经济内容,即两者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相同的。区别:会计科目只表明某项经济内容,而帐户不仅表明相同的经济内容,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并通过帐户的结构反映某项经济内容的增减变动情况。即会计科目仅仅是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标志,而帐户还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由于帐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并按照会计科目命名,也就是说会计科目是帐户的名称,两者完全一致,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将两者作为同一语来理解,互相通用,不加区别。思考题:1、什么是资产?包括哪些内容?2、什么是负债?包括哪些内容?3、什么是所有者权益?其构成如何?4、什么是收入?狭义收入构成如何?5、费用如何分类?制造成本包括哪些?期间费用包
本文标题:《会计学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9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