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5篇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5篇知识摘要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知识结构一、大气的成分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2、水气3、固体杂质二、大气圈的结构1、对流层2、平流层3、高层大气三、大气运动的原因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五、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2、季风环流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知识结构一、大气的成分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2、水气3、固体杂质二、大气圈的结构1、对流层2、平流层3、高层大气三、大气运动的原因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五、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2、季风环流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2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地理课是学生最好的课。地理课堂的地位是指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传导过程和知识的传授过程。通过地图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地理教学的实践能力,具有地理教学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的组织能力。在地理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地理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的传输、地理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创新,而且要重视地理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因为地理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和知识的传授过程是通过知识传导过程的来完成的,而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是通过知识的传导过程来完成的。因为地理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是通过知识传导过程的来完成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地理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的传导过程,而且要重视地理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因此教师应重视地理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重视地理过程中的知识传授过程。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对枯燥的,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更为严峻:地理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境和情感体验,形成自主、尊重、信任、接纳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地理知识与学生学习地理的相互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体验。教师要重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重视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理解学习地理的艰辛,认识到学好地理的重要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注重地理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特长,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来,使他们感到学习地理的快乐和对知识的渴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育和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地理课程的学习,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程中来,使他们体验到地理课程的魅力。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3一、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①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②周期:一个恒星日,为23小时56分4秒。③速度:⑴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角速度为0,地表其他地角速度相等。⑵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线速度为0。④地理意义:⑴产生昼夜交替现象。⑵产生时差时。⑶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北右,南左。2、地球公转:①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②周期:一个恒星年,为365日23小时9分10秒。③速度:近日点速度比较快,远日点速度比较慢。④地理意义: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⑵昼夜长短的变化。⑶产生四季的划分和五代的形成。3、时间早晚判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时间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京都相差15°,时间相差一小时。4、时差计算:①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②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5、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①春秋分:⑴全球昼夜平分;⑵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②夏至日:⑴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昼,南半球相反。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⑴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初见极夜,南半球相反。⑵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二、简易天气系统1、锋面冷锋暖锋大气系统图雨区位置峰后锋前大气特征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过境时雨雪天气,伴有强风。连续性降水、雾。过境后气温低,气压高,天气转晴。气温高,气压低,天气转晴。天气实例春季沙尘暴;夏季暴雨;冬季寒潮。2、气旋天地系统低压(气旋)高压(气旋)示意图(北半球)小结(北半球)风向:东部:偏南风;西部:偏北风。多阴雨天气;逆时针辐合。风向: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晴朗、干燥;逆时针辐散。台风:有强风、暴雨、风暴潮引起。伏旱;寒潮。三、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分布冷热干湿性质移动规律极地高气压带冷、干。出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之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北半球,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相反。极地东风副极地低气压带暖、湿。盛行西风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干。东北信风凉、干。赤道低气压带热、湿。东南信风2、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成因特征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所处纬度最低,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终年高温多雨,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大陆中西部地区。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常年炎热干燥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四季分明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温暖湿润温带季风气候四、洋流1、洋流的分布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气候:⑴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⑵大陆沿岸地区的气候:暖流增温加湿;寒流降温减湿。②渔场:⑴寒暖流交汇处:北海、纽芬兰、北海道渔场。⑵上升流:秘鲁渔场。③海洋航行:顺(逆)洋流而行,可节省(浪费)燃料和时间。④海洋污染:起到稀释和扩散作用。五、褶皱,断层与地表形态及水循环1、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海陆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2、地表形态①内力作用(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②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③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④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期中内力作用奠定基型的基本格局,起着主导作用。3、褶皱和断层①褶皱是指地壳运动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其中有两种机泵形态,向斜和背斜。褶曲基本形态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一般:山岭;地形倒置: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两翼岩层较老,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一般:谷地;地形倒置:山岭。②断层是指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六、三大岩类间的互相转化的示意图①岩浆活动②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篇4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26'S向南北降低23??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
本文标题: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01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