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协同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实践方略
协同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实践方略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应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与能力教育培养的规律,通过系统各要素的内聚耦合形成劳动教育组织结构优化、运行机制完善、执行顺畅的协同效应,从而更好地实现劳动育人目标。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高校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劳动教育不仅担负着大学生专业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传授,以及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责任,还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优良劳动美德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因此,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要做到“以劳增智”“以劳强体”,还要做到“以劳立德”“以劳致美”。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是指高校通过劳动教育让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劳动思想和价值观,该功能的实现有利于高校更好地实现劳动育人功能。然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大多只注重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大学生的培养多停留在器物层面,未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思想、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多将其视为未来谋生的手段。促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有效发挥成为高校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协同理论能够引导高校协同多主体并整合相关资源,为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了较好的视角。本研究在对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发挥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协同视角探索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实践进路,以期为高校劳动教育发挥思政功能进而更好地实现“成人”教育提供一定借鉴。一、协同理论适用性分析协同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由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提出,研究开放系统在与外界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身子系统的协同作用,自发地由非平衡态转向平衡态。协同理论广泛运用于社会科学各领域。高校劳动教育是一个由多类型主体、多层次目标、多种内容、多种方法共同构成的向社会开放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有效协同才能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思政功能。(一)理论依据协同理论认为复杂系统内部存在着诸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会推动系统具有超出各子系统功能之和的更大功能。协同理论对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首先,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复杂开放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培养优秀的“有德之才”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劳动教育的目标必然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劳动教育发挥思政功能的过程深受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并作用于社会环境,影响资源的重新配置;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发挥的实效最终也要在社会中检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高校劳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目标体系,其思政功能的发挥就是一个与社会环境不间断地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其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需要多主体有机协作。高校劳动教育发挥思政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需要高校内部管理主体、教学主体、服务主体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作为学习主体的大学生的配合,同时离不开家庭、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的协同努力。高校劳动教育发挥思政功能所涉及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环境要素等都不是任一主体能够自主决定和独立建构的。所有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也都不是线性的决定关系,而是复杂的交互关系。这正是协同理论得以运用于高校劳动教育协同不同主体发挥思政功能的理由。最后,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构建稳定的运转系统。高校的劳动教育不同于初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探索和试错的教育过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必然涉及新的价值观碰撞和目标的调整以及新教育内容的引进和新教育方法的尝试,这就需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不断挑战既有的系统关系,打破原有的运转秩序。与此同时,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本身就是一个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观和思维方法重塑的过程。因此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就是从非平衡态向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素养、实践能力得到优化和提升的平衡态转化的过程。(二)实践依据首先,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应有之义。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强调“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充分发挥思政功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应有的使命。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当主动作为,挖掘统筹各种育人要素,构建长效的劳动教育思政育人机制。其次,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是实现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高等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子系统,也需要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高校劳动教育作为生产创新理论和先进科学知识、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培养具有正确价值立场、道路自信的优秀建设者是一个集各主体和资源的多环节联动过程。这就要求高校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相关要求,主动协调各种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资源,引导各主体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最后,协同推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呼唤。劳动教育为大学生获取生存、发展能力,正确处理劳动关系、社会关系提供知识和技能。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如果不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就难以使其在学理层面对劳动教育有科学的理性认识,在思想层面对劳动教育有正确的价值认同。大学生在高校期间通过劳动教育形成的劳动思想、劳动价值观是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能够帮助大学生将自己的人生梦和中国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作为自身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只有与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责任人、管理责任人、服务责任人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高校劳动教育的主体、目标、内容、评价都具有复杂、开放的特征,任何一个要素存在不足都会牵掣整个系统的运转,其在思政功能发挥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在要素、结构、机制各方面都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归纳起来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高校未全面形成发挥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先进理念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目标定位不明、效果评价不准的现象,究其根源在于各主体对劳动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劳动教育只有包含“思政”才能实现其“教育”功能,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也就是说,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要注重对大学生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另一方面,人们的感性经验是理解普遍性理论的重要基石,离开具体感性的体悟,劳动教育只停留在理论中,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无法引导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然而,当前高校对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缺乏应有的重视,即进行劳动实践的时候未能进行理论升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这样的劳动教育缺乏对劳动本质、共同体意识、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深刻、完整理解,无法激发大学生对劳动的真正热爱和对劳动者的真心敬仰。受传统大学理念以及实践中脑体劳动社会地位、薪酬差异的影响,从社会到高校依然普遍存在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高校也未能全面形成发挥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理念。在传统理念中,大学之道即“大人”之道、君子之道,是培养知识精英的地方。古代中国的太学是“养天下之士”研经诵典之所,肇始于西方的现代大学也更多使“自己限于从事具有内在的智力或精神价值的活动”。因此,“精英教育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永恒价值,对于精英的培养是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卓越的大学必须坚持精英主义的理想”的育人理念在高校深入人心,持久不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发展过程中,培养精英的质量依然是评价高校价值和社会地位的主要依据。高校被分为两大类:注重理论学习和抽象思维训练的“优质”大学以及进行职业技术、劳动技能培训的“普通”高等院校。在实践中,高校劳动教育更多地聚焦于劳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理论教育,这在职业技术院校尤为突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普遍认为学生“听不懂”具有一定思辨性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学生也觉得自己“不喜欢”也“不需要”这些理论教育。一些高校开展的劳动教育多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实习甚至采取“最低成本、被动执行”的方式实施,仅强调和关注学生的劳动参与过程和劳动直接体验。这些做法不利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二)高校实现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主体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劳动教育的主体系统是劳动教育发挥思政功能的重要子系统,由管理者、教育者、大学生等多主体共同构成。当前,由于高校各主体对劳动教育实现思政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对劳动教育存在“偏见”,主体之间缺乏联动,高校内部还未能建立完善的主体协作机制。首先,高校劳动教育主体对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发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管理者与教育者对劳动教育学理层面的科学理性认识不足,缺乏帮助大学生明辨“为何劳动,为谁劳动”这一根本问题的自觉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未能树立清晰的育人目标,在指导大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也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劳动育人全过程,缺乏帮助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科学劳动价值观和勇于奉献精神及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动担当。其次,高校劳动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缺乏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人格的能力。虽然我国一直都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高校劳动教育总体缺乏系统规划,管理者缺乏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劳动教育的能力,教育者缺乏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巧妙地转化为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能力,缺乏准确把握教育时机和教育对象心理,启发大学生体验、理解、升华劳动经验的技巧。最后,很多大学生存在排斥劳动、拒绝劳动、形式化参与劳动等功利主义倾向。大学生长期沉浸“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家庭生活和凭成绩“一好遮百丑”的考核体制中,缺乏足够的操作能力、协调能力,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费力、挫折的消极心理。高校劳动教育主体相互之间大体处于非线性关系,缺乏有序的自组织集体行为。高校未能将管理者、教育者和大学生作为一个关联整体有效推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高校对劳动教育过程管理关注不够,缺乏对劳动教育过程偏差的及时调整。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也常常处于“我说你听”“我教你学”“我做你看”的状态,大学生的劳动过程基本上就是按照操作规范和要求模仿教育者的过程,缺乏人类劳动过程中应有的探究、试错环节,更遑论主体间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有效激发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创新思维,也没有广泛形成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的教学相长机制。高校劳动教育主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制约了主体间的主体性发挥,不利于大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真切美好的劳动人际关系,从而无法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大学生劳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教育性被遮蔽,思政教育功能被削弱。(三)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发挥的资源整合存在阻碍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发挥需要劳动资源、思政资源的有机整合,涉及大量有形无形资源的投入和整合。长期
本文标题:协同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思政功能的实践方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07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