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视角与经营者视角(doc15)
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视角与经营者视角近年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引起了立法机关、政府、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会计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会计范畴而演变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基于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利益差别、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以及所谓的“面子”问题,不同的人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看法殊异。因此,调查不同对象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看法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尝试分析我国证券市场中基金管理人与公司经理人观点的差异,藉此思考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视角差异什么是会计信息失真?简单地说,就是会计信息没有反映经济真实。企业的经济真实是企业客观存在的经济事项及其状况。不管会计上如何反映经济事项,这个经济真实总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一切活动,包括生产、销售、融投资决策等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对企业经济真实的可靠反映上。因此,有人指出,“对会计核算在理论上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如实反映经济活动的真相”(葛家澍、黄世忠,1999)。当会计没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就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种看法迎合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而备受推崇。但是,将会计定位在完全反映经济真实,对会计及会计职责而言显然是过高要求,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会计师的责任。会计的基本前提如货币计量、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等决定了会计在相当程度必须依赖估计和判断,并受制于会计存在的客观环境。要求会计完全反映经济真实是无法达到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在职业会计师看来,如果会计师根据业务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或其他法则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会计处理,就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种看法迎合了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要求而倍受推崇。前一种看法更加贴近投资者的利益,因为投资者注重的是会计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效用(结果理性)。后一种观点则更多地从经营者的角度看问题,着眼于会计师责任的解除(程序理性)。显然,上述两类观点存在着期望差异。现代会计致力于调和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的矛盾,缩小期望差异,在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之下尽可能地顾及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要求,从而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上市公司而言,它们在管理上面临的共同问题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而且可能比非上市公司更为突出。投资者由于受资源、技能、经验等因素制约,往往不能获取充分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必要的监控手段,经营者就可能采用包括会计在内的所有手段来牟取自身的利益,利润操纵也就在所难免。同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小股东、债权人与经营者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大股东可能为了转移利润、获取配股资源或其他目的,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操纵。另外,为了达到债务契约规定的财务比率标准,企业也可能会采用操纵利润的办法。正因为如此,研究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调查对象一、以投资者为调查对象我们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会计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看法。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存在多种用户,不同用户的目的不同,信息需求也不一样。但投资者作为企业风险的最终承担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企业的效益和前景与他们的利益也是休戚相关的,从而他们成为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信息的最重要的用户。按照利用信息的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会计信息用户分为专业用户和非专业用户。专业用户主要包括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其中,证券投资基金拥有的资源以及市场影响力最大,并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专业用户拥有资金、信息、技术和分析能力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在会计信息市场中扮演着信息分析专家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因此,我们认为调查专业用户的信息需要及其对信息失真的看法足以代表投资者的观点。截止问卷发放日,我国已有10家基金管理公司,他们管理着20个封闭式契约型证券投资基金,其管理的资产超过400亿元,成为专业用户中最大的用户群体。因而,我们把调查的重点放在基金管理人上。1999年11月,在中国证监会举办的证券投资基金业务培训班上,我们以课题组的名义向所有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并告知被调查对象问卷调查的结果将用于非官方的学术研究(以下简称《投资基金管理人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4份,回收64份,回收率100%,全部为有效问卷。被调查者中,92%以上的人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其中61%的人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而被调查者的教育背景中,60%为经济管理类,16%为理工类,8%为政法类,其他占16%。另外,调查对象中有16人曾经从事过会计职业,占25%。由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一般都要修读会计学教程,所以我们推测调查对象中具备会计基本知识者至少占60%。调查对象中具有一年以上证券从业经验的占80%左右,所以我们认为调查对象对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是比较熟悉的。另据统计,超过17%的被调查者具有部门经理以上职位,大约30%的被调查者在基金管理公司中担任财务分析师和其他分析人员。结合前文分析,我们认为调查对象可以被看成比较成熟和理性的投资者代表,可以看成会计信息的专业用户。二、以经营者为调查对象1999年1月8日,《证券时报》刊登了该报与联合证券公司共同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主题是“上市公司利润包装”,调查对象是100家上市公司的经理人(以下简称《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其基本结论是利润包装危害巨大,但大多数上市公司经理人(77.78%)认为他们没有进行过利润包装(下文有详细论述)。观点比较一、经营者视角的观点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会计研究及会计规范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初期的著作和论著在基本会计思想上的最重要的转变,是会计的目的从向管理当局和债权人提交财务信息,转变到向投资者提交财务信息”(亨德里克森,1976)。会计规范重心向投资者转移则发生在1960年代,其中受到了保护消费者利益思想的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过短短10年的历史,虽然会计研究的先行者们逐渐认识到了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性,会计目的和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强调会计信息的效用(结果理性)。但是,我国现有的会计管理体制和会计规范的重点似乎仍然偏重于提供会计信息的程序,侧重于如何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特别是通过制度和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达成对会计处理的共识(程序理性),而没有一个用户价值导向的概念框架来指引会计准则的制定。显然,我国企业经营者在现行会计信息供求模式中仍占有主导的地位。因此,本文首先引用《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的结果,研究经营者视角的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观点:1.40.91%的上市公司经理人认为利润包装“值得做,要适度”;54.55%的上市公司经理人认为“不值得做,应抑制”。2.上市公司募集权益性资本的欲望十分强烈,保持或重获配股资格是利润包装的最主要动机(支持率91.11%)。3.利润包装的其他动因还有:改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形象(支持率57.68%),防止连续亏损3年或者扭亏(支持率31.08%),提高配股价格(支持率31.03%)。4.利润包装的手法: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关联交易(支持率55.56%),巧用会计政策(支持率44.44%),地方政府支持(支持率15.56%)。5.如何防范利润包装行为:严格执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保持会计政策的稳定性(支持率82.22%),减少关联交易并制定合理的关联交易价格(支持率64.45%),及时清理坏账,减少坏账损失(支持率15.56%)。6.贵公司是否进行过利润包装:从未进行过利润包装(支持率78.05%),上市时曾进行过利润包装(支持率19.51%),在年报中曾有过利润包装(2.44%),在中期报告中曾有过利润包装(支持率0)。7.关于利润包装的危害:77.78%的上市公司经理人认为,过度利润包装将会使投资者失去对公司的信任;62.22%的经理人认为,过度利润包装将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44.44%的经理人认为过度利润包装是短视行为,将挤占今后的利润空间;37.78%的上市公司经理人认为过度的利润包装将扰乱宏观经济秩序,28.89%的经理人员认为过度利润包装有损企业形象。上述调查分析的结果无疑提供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侧面,即经营者视角。但是,以财务报告的提供者为调查对象,其研究结论自然有局限性。一种意见认为:上市公司经理人是内部人,他们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最为了解,最有发言权。另一种意见认为:最了解情况或者最有发言权的人不一定说真话,让对外财务报告的提供者来评价对外财务报告的质量,其结果是缺乏说服力的。对于研究者来说,“兼听”两方面的意见有利于得到更加合理的结论。所以,本文继续引用《投资基金管理人调查》的结果,研究投资者视角的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观点。二、投资者视角观点在针对投资基金管理人的问卷中,除了调查对象的个人资料外,我们共设计了10个方面的问题,有关调查结果归纳如下:1.投资决策主要依据的信息渠道调查显示,75%的被调查者主要依赖“公开信息”进行投资决策,11%的人主要依赖“非公开信息”进行投资决策(非公开信息并非专指内幕消息,还包括市场传闻、市场调研和公司调研得到的信息等),另有14%的人认为公开信息和非公开信息在其投资决策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这反映了:(1)我国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是专业用户的主要信息渠道;(2)公开(会计)信息只是竞争性信息渠道的一种,会计要与其他信息渠道进行竞争。2.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的重要性认为重要的被调查者者占47%,认为比较重要的占47%,认为不重要的占6%。认为会计信息对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性的调查对象不足一半,令会计界人士感到有点沮丧,可能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较差,未能满足专业用户的需求有关。但是认为“重要”和“比较重要”的调查对象达到94%,又令会计界人士感到一些欣慰,表明会计信息在专业用户的投资决策中依然有用。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般散户投资者“以公司业绩为选股依据的仅占31.7%”。但是,会计信息失真似乎是绝对的,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但对待会计信息失真的态度迥异。调查对象中有51.6%的人通过会计信息和非会计信息的对照来发现问题,46.8%的人能够发现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之处并将其调整后获取有用信息。看来,尽管存在信息失真,专业投资者仍在使用(或不得不使用)会计信息(这与非专业有根本区别),同时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应对之策。专业投资者的这种行为趋向对我们理解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设想:如果增加证券市场中的专业用户,是可以有效降低会计信息失真对证券市场的负面影响的。3.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分布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分布,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多数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这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不过也反映了投资者的一种不满情绪。将近68.3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个别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可能代表了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主流看法;两项合计,总计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这虽然是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可能并不代表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分布,但却反映了资本供应方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不信任程度。无疑,这将会提高资本需求方的融资成本。如果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普遍持不信任态度,那么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终受害者将是上市公司本身。《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也指出:“受调查的上市公司经理担心,在利润可以人为操纵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将最终失去投资人的有力支持,证券市场将会出现较大的动荡”。此外,用户对会计信息失真的不满,也会有损会计职业界的声誉和利益。然而与上述调查结果相映成趣的是,《上市公司经理人调查》中有78%的经理人认为本公司从未进行过利润包装。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原因可能主要是二者的立场不同。投资者常常是按照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来判断信息失真与否,这样,合法但不公允的信息也可能被看成不真实的信息。例如,公司经理可能将在法规以内的盈余管理行为和不及时的信息看成是真实的信息,但投资者却认为是不真实的。立场的差别反映了利益的不同,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和委托
本文标题:会计信息失真投资者视角与经营者视角(doc1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1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