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1000字]关于读《辛弃疾传》有感3篇
[1000字]关于读《辛弃疾传》有感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1000字]关于读《辛弃疾传》有感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读《辛弃疾传》有感1000字1半年前买的这本《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传》,中间一直时断时续,今天这才算是看完。一个感觉:如块垒在胸,难以言状的压抑。如学生时代对他的定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泱泱南宋,如他这样为光复故土奔走疾呼的除了岳飞,陆游,又有几人呢?可惜南宋就是这样的让人愤慨,辛弃疾最终没能实现夙愿,饮憾而终。南宋,你待稼轩何其不仁!因为“归正人”的身份,辛弃疾始终觉得自己身上背负着一种异样的标签与负担。他内心深处,多么渴望名正言顺地为光复大业挥洒自己的热忱。所以,他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地为南宋在边防,地方吏治问题上建言献策。可惜,那些融入了他无数心血的奏章被当权者视为草芥。这本书比较中肯而又客观地刻画辛弃疾的人物形象,围绕其大半生的仕宦生涯,起落沉浮而写。没有荒诞的主观情节,基本上依据现存史料对其人物生平进行阐述。行文严谨,情节平实中见奇崛。尤其对辛弃疾与夫人如兰相识,相恋的情节描摹的生动形象,清灵欢畅。历史题材的人物传记不好写,甚至难写。因为它需要作者具备基本的、甚至是专业的文史素养,要对所写人物传记的历史背景做详细的考究,并具备还原真实的时代环境的能力。比如当时的人衣食住行是什么样的,都需要作者借助现有考古范畴下的历史资料进行揣摩与选择。所以,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能够最后输出为成品,是凝结背后作者艰辛而劳苦的心血与精力的。我每每看到问世的历史人物传记便欣羡不已,更多的是感动。看到有很多生活在这个时空背景下的创作者,能够沉下心来,在浩渺的史料中去做一些历史人物传记的研究,我虽然难以企及,但却无比欢喜,我视他们为同志。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有很多当时叱咤历史舞台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这个时代人心的躁动,他们被我们远远地甩在脑后,抛在身后,及至无闻。我以为从此人心不古,社会风俗不古。可是依然会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历史人物传记被有心人通过文学的艺术手法被重新翻刻出来,并呈现在今天的读者面前。我觉得这个时代还是有希望的。一如这本《辛弃疾传》,我由衷地奉上我对作者的敬佩。很多历史人物都在沉睡着,有时候我就在想,倘若有很多的仁人志士,能够先后把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新挖掘出来,比如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大历十才子,金谷二十四友,竟陵八友,等等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对军事、文学、医学、政治、科技等领域影响深远的人物加以文学创作,重塑并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振,又该是多么具有意义的事情啊。希望更多的“辛弃疾”被重新演绎出来。读《辛弃疾传》有感1000字2辛弃疾,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词人,民族英雄。他的词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一代词人辛弃疾不但在文学方面有斐然的成就,在军事与治政方面也是一位卓越的人物。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统治下的山东历城,从小便树立了为国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他曾读过岳飞和苏东坡的诗词,非常仰慕岳飞这位抗金英雄,同时也为岳飞在风波亭遇害感到愤懑。辛弃疾在二十二岁时曾率众起义抗击金兵,因有功被宋朝廷任命为签判,后升为通判,随后又屡建奇功,被朝廷任命为知府。辛弃疾做了许多地方的官,官做到哪儿,那儿的百姓就呼他为“青天大老爷”,可见百姓对他的爱戴。辛弃疾曾治理滁州、平茶商军、赈灾湖南、办理江西荒政,有“能臣”之名。辛弃疾还曾组建过一支“飞虎军”,为的是将来收复失地。可是南宋统治者一味苟安,朝上大臣都养得“白白胖胖”,不思抗金大业。辛弃疾曾奏上《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可是都被主和派大臣们给驳斥掉了。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南宋皇帝软弱昏庸,而又猜忌南归的辛弃疾等人,不予以大任,致使辛帅六十八岁时抑郁而逝。辛弃疾生逢乱世,怀才不遇,惋惜之至。辛帅虽然到老也未实现驰骋沙场、扫灭金虏的愿望,但不愧为一代炎黄子孙的楷模,不愧为一位爱国词人,不愧为一名爱国将领。何谓“爱国”?在当时的南宋封建社会里,辛弃疾讲的是“抗击金虏,收复失地”是为爱国。然而今日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爱国”呢?我认为“不乱法度,投身建设”是为爱国也。辛弃疾的一生可谓是每时每刻牵挂国家命运,临终时还大呼“杀贼!”,可见他一片赤诚。逝者如斯夫,大浪淘沙。只有重新抖擞一番精神,投身工作学习当中去。是辛弃疾的《南乡子》让我振奋了精神,其中“天下英雄谁敌手”一句,窃以为是辛帅借词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吧!倘使南宋朝廷真的早就起用辛弃疾,予以大任抗金,定会是另一番“天下英雄无敌手”的境况的。这正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若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读《辛弃疾传》有感1000字3以武起事辛弃疾自幼习武,又受祖父思想影响。虽处金地,终为宋民,勤习练武,收复失地。南宋不图霸业,苟安一隅,更为暂时安宁,无奈对金俯首贴耳,年年贡财不断。少年辛弃疾,愤至狗肉官人,仇恨金敌,不屈反抗,一面丹心。绍兴二十一年,金人小吏巡查,至辛府,扬言至此要辛弃疾祖父以大宴招待。无法!有苦对谁言?只得以酒肉大宴换得一时平静。但或许只有他看不惯而又敢表达这一切,心中忧愤顿起,愤然抽剑起身,至吏前,直言以剑助兴。不待吏悟,挥剑而起。身姿矫健,快似雷霆,刀光剑影中,挥剑直至吏前。酒杯倾倒,碟盘落地,厌恶一哼,拱手退下。绍兴三十一年,辛弃疾乃“隆中诸葛”,五月渡泸,一骑平冈,以才能与胆识,开始结团为盟,戎马抗金。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任书记长,掌管印信。其手下一僧义端,将印信偷走,辛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三日,终提回一人头。为光复大业,说服耿京南归,亲自南下联络,不料几日之内,部下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以文为业观至此,人们或许会觉得辛弃疾会征战一生罢,或至战亡,或至南归而息,这或许也是他想要的`吧?但世上之事并非心想事成,待其南归,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钢刀利剑,仅剩赣东北舍中一枝羊毫软笔。从此,再无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仅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细品宋词,或只能以“辛”一词形容。艰辛、酸辛、悲辛,辛辣五内俱焚。世上好事之多,为何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是被闲置就是被走马灯似调动。一一七九年,由鄂至湘同僚心情难平,辛弃疾便作词感叹,作《摸鱼儿》。而他的伤痛又有几人能感触到?宋孝宗看后不悦,但其只能以政化词,以武化词,以悲化词,以心化词罢。虽已离政多载,但依旧深切关心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只得到赣东北修舍,独自咀嚼寂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他的金戈之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他的悲愤之叹,登危楼,临江水,望长江,拍栏杆,只得热泪盈眶。拍栏杆,以笔为剑,登楼呼喊,欲向宋发声。以心抚世,又是心力皆具无资格。金瓯断,月未圆,山河缺,心不安。虽紧握宝剑,却无力而为,终是含恨出生,含恨离世。
本文标题:[1000字]关于读《辛弃疾传》有感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19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