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5章第1节第2课时“酶的特性”中“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教学。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我省新课程实施已近两年时间,“发现新问题→研究新策略→谋求新发展”的教改思路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接受。本文以xx年6月某次生物学实验教学活动中的“一场争议”为例,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一、案例还原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第5章第1节第2课时“酶的特性”中“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教学。争议过程课前,为方便组织教学活动,备课组一名老师制作了相关课件。其中,对底物和酶的“温度处理”做出了和教材“实验步骤”不一致的调整:教材设计为“把底物和酶在试管中混合均匀后再置于60℃水浴锅保温处理”,该老师依据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的原则,认为这种处理不严密,调整成“先让底物试管与酶的试管在60℃水浴锅静置一段时间,待其温度达到60℃后,再混合均匀并做保温处理”。课中,部分老师发现调整后的实验操作比较繁琐,且实际效果和教材设计的处理方法比较接近。课后,围绕“是否需要做出这一调整”,备课组老师产生了争议:部分老师认为教材实验设计存在缺陷,做出调整的逻辑清晰,方法正确;部分老师认为新课程的教材应该不会出错,且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没有明显差别,调整增加了学生的操作环节,实属没有必要;部分老师觉着争议双方均有道理,孰是孰非自己也无法作出判断。争议结束最终,老师们在实验“讨论”部分的第2个问题中找到了答案。问题2:你对本实验的过程有什么疑问吗?如果有,请提出来和本小组同学讨论。事实上,在上一节课学生刚刚学习了“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这一科学方法,实验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温度处理”这一无关变量的设置产生质疑。在实验评价阶段,对于问题2也就会产生相关的交流,进而讨论出正确的设置方法,即学科老师在课前调整出来的方法。教材的步骤设计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预设的一种学习策略:即通过“亡羊补牢”的教学手段,锤炼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窘境反思对标课程预设的要求,审视本次教学活动,老师们内心倍受震撼。归根结底,这种反差源于我们的在教学设计层面出现了严重失误。结合近两年新课程培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深入思考,现针对目前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几项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二、问题分析和改进建议(一)课标理念不清晰xx版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的基本理念包括“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及“学业评价促发展”,它是组织新课程实践活动的总指挥。其具体内容相当丰富,既有理论高度,又兼顾实践指导。大多数学科老师对它了解不全面,理解不深入,认识不清晰。具体到本次教学案例中,正是由于老师对本节实验教学活动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理念理解不透,造成学科教师越俎代庖,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与新课标理念背道而驰。原因分析1.理论学习动力不足我省从xx年秋季高一年级开始实施新课程,在此之前虽有新课程、新课标的宣传和要求,但教学活动仍停留在“3+综合”旧高考背景下。导致大部分老师们对新课标学习缺少紧迫感,参与集体培训和开展个人自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中老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抱着旧瓶装新酒的心态看待新课程,青年老师大部分精力分散在日常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实务,学科团队整体缺少深入学习新标准的动力。在开展新课程教学实践之前,自觉自发参与新课程理论学习的老师比例较低,对新课标、新高考的基本理念了解不多,理解不深。2.网络培训效率低下近年来,与新课程相关的各类网络培训数量不少,但培训效率普遍低下。首先,网络培训活动是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过程,多数学员由于其他工作事务的干扰,经常不能按时参加培训学习,往往在管理员督促以后才走马观花一趟,对于培训文本、视频缺少全面细致的深入学习,培训过程的质量大打折扣。其次,培训的测试在网上进行,经常是一次培训一套试题,考试的时间窗口也比较宽裕,这类测试基本是流于形式,并不能对学员的实际培训效果进行精准评价。3.实地学习机会少课程改革是立足教学实践的创新活动。“走出去,学明白,引进来,推广开”是实地考察学习的初心所在。但受限于培训时间和经费,能外出观摩学习的老师只有一少部分。且培训结束后的分享交流活动往往缺少统一组织和管理,各学科组随意性较强,导致考察活动轰轰烈烈,“引进”和“推广”却迟迟不能落实。改进建议首先,学校层面应该拟定针对新时期课改工作的整体目标和系统规划,对各学科中、长远课改战略和近期发展方向和任务要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毕竟一轮课程改革的周期最少得十多年时间,为老师们的教研教改创设了一片广阔天地,是推动一代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契机。学校作为组织实施课改工作的基层单位,可以搭乘课改东风,出台课标学习及实践活动的竞争奖励机制,激发学科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提升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其次,针对网络培训学校可以在学科组层面细化每位老师的具体培训目标和内容,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通过评比培训所得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来激励老师积极培训并学以致用,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另外,外出培训务必精心选择培训内容,培训中要注意收集完整的培训资料(包括文本、图片及视频资源等),培训后要交流分享,形成档案。(二)教材内容不熟悉前边的教学案例在教学设计中出现失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科教师对本节教材的教学内容并不熟悉,对“实验设计”与“实验评价”的内在联系缺少深度思考。原因分析1.新旧课程的教材内容发生了增删调整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两个模块;选择性必修包括“稳态与调节”“生物与环境”和“生物技术与工程”,这两部分相当于旧课程必修与选修教材的重新整合,局部内容有调整。譬如,教材在增加了“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及“进化证据”等内容的同时,也删除了“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及“类比推理法”等内容。另外,对一些名词概念也有所修订,譬如旧教材中的“蓝藻”“基因工程”和“共同进化”等概念在新课程下被命名为“蓝细菌”“遗传工程”和“协同进化”等。而新课程下的选修部分则涉及现实生活应用、职业规划前瞻及学业发展基础三个方向的拓展模块,基本都是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多元化需求增设的内容。这些变化会从方方面面影响学科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引起足够重视。2.学科知识的呈现强化了专业化“元素”一些教学内容虽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教材在呈现知识原理的过程中,却十分注重相关“术语”或“图形”的专业化回归。譬如,明确提出C3和C5的分子名称(3-磷酸甘油酸和核酮糖-1,5-二磷酸),补充了二糖和多糖的化学式〔C12H22O11和(C6H10O5)n〕。另外,许多示意图都由二维模型升级为三维模型,一些物质名称也配套了相应的空间模型,譬如在“转运蛋白”部分,新课程出现了“钾离子通道模式图”。这些改变使教材知识和科学研究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助力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同时,也对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挑战。改进建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熟悉教材是完成高质量教学设计的必要条件。教材由生疏变熟悉的途径一般有两条:一条是学科教师一开始接触新课程就积极主动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在完成一个课程周期的教学活动之后,已经基本熟知整个课程结构的知识体系及脉络细节,今后的教学活动基本步入坦途;另一条是首轮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消极状态,导致教学活动留下许多夹生饭,需要在下一轮周期中继续更新,致使以后的教学活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磕磕绊绊。很显然,态度决定高度。今后新课程教学实践,需要青年教师放下压力包袱,积极研究教材内容;中老年教师也要跳出现有经验的小圈子,重新认真分析教材内容设置的调整变化。先学后教,学好再教,或将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常态。(三)教学评价流于形式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要致力于创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课程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向上对接学科合格性考试和高考评价体系,向下延伸至日常教学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课后习题及阶段性检测等环节的质量评价。但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体系却往往支离破碎,即便一些常规的评价环节,也是呈现在书面教案里的时间多,实施于教学实践中机会少,设计整体流于形式,评价活动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不能全面发挥。在本次教学案例中,由于学科教师没能深入思考针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设计,造成严重失误,也降低了教学质量。原因分析1.精品课程意识不强,课标理念执行不力毋庸置疑,成功的教学评价设计属于精品课程的标配,尤其在新课程教学中,既需要学科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与智慧去做研究,也需要设计者具备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困难、谋求创新。大多数老师受制于主客观条件限制,缺少精品课意识。对各级考试评价体系缺少研究,对其指向作用不敏感,对日常教学评价的设计不全面、不细致,大大降低了评价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2.教学策略陈旧单一,制约教学评价的全面实施目前,内容型策略仍然是高中生物学课堂的主流教学策略,其教学方法基本沿袭传统讲授式教学法。这种策略以老师为主导,通过老师的讲授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分析问题、生成结论,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热情和思维灵感不易被触发。此类教学策略驱动下的教学活动经常陷入一言堂的尴尬境地,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被大幅压缩,老师对学生课堂学习各环节的评价也就基本落空。课堂教学评价是日常学习活动评价的主要组成,当这种评价过程的缺失成为常态,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评价设计环节就一定会流于形式。改进建议在新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针是对学生初步学习或训练的总结、矫正及升级活动,对于学生的认知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激发和引领作用,从设计到实施,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去推动。学校的引导和激励对于这种责任心的培养与行成至关重要。尤其在针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学校管理层要加强引导和规范,分阶段、有计划推动“问题驱动策略”“模型建构策略”及“实验探究策略”等新课程教学策略的教学应用和总结,借助新型教学策略,完善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价设计。(四)集体备课质量不高各自为阵、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集体备课是新课程对学科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衍生出“磨课”“说课”和“课后反思”等新名词。现阶段,这一概念已经从网络宣传走进学校新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但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在这次教学案例中,如果课前老师们就开展了集思广益的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就会更加规范精准,这场争议也就不会发生了。原因分析1.老师主动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还不高首先,现阶段集体备课活动质量普遍不高,许多老师对集体备课内心还是抵触的,认为它是形式主义,浪费时间却没有实效。其次,老师们大都还没有分享到集体备课的红利,对于通过自身努力改变集体备课现状,既没有动力,也没有热情。2.学校层面的规划引领还不强目前,在集体备课方面,多数学校管理层普遍存在深度介入不够、精细管理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宏观要求多,具体规划少;任务布置多,激励机制少;随波逐流多,持续推进少;活动记录多,总结提炼少等等。这种缺少长远规划和具体指导评价的管理机制,容易造成集体备课工作迷失目标与方向。各学科组集体备课工作的粗与细、成与败,学校层面很少介入管理和评价,降低了集体备课的质量,也容易使这项工作流于形式。3.备课组层面工作效率低下其一,缺少主动创新精神,运作动力基本来自行政命令,跻身新课改的历史使命感严重不足;其二,缺少对集体备课工作的整体规划,阶段性目标不明确,备课工作分工不明、随机性强、针对性差,抗干扰能力差,持续推进难;其三,集体备课工作与班级教学活动衔接不紧,备课成果不能被实践检验,错失评价与提升的机会。改进建议首先,学校在拟定出各学科新课改发展具体规划的基础上,可以加强
本文标题: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分析及改进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229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