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辽宁省六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2021-2022学年度(下)高三年级省六校期初考试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对于战争的看法,孟子提出“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墨子认为“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由此可知两者A.对战争持反对的态度B.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C.具有一定的民本思想D.继承和发展仁的思想2.表1为汉代文献史料节选。这些史料可以印证表1史料出处济南瞯[jian]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汉书·酷吏传》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盐铁论·复古篇》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后汉书·仲长统列传》A.推行“推恩令”的必然性B.强化政府管控的必要性C.放松“抑商”政策的可行性D.士家大族专权的危害性3.图1和图2分别是唐代“十道”分布图和“十五道”分布图。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图1图2A.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B.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C.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已超过北方D.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4.明清时期,族规需要宗族向地方政府申请批准,逐步普及了朱熹《家礼》对冠婚丧祭四礼的礼节,族长需要政府委任。据此可知A.礼法合流趋势加强B.宗法社会逐步消解C.儒家伦理得到重塑D.社会治理能力增强5.传统史家重视史表,称其谱列年爵,以简要的文字反映事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清史以图录记史,以图补史、以图明史、以图证史。与史表相比,图录记史A.便于记载历史事件的本末B.有助于文化的进一步普及C.淡化了文献资料研究价值D.弱化了史学研究的严谨性6.孙中山在回复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函件中要求制定推广服装的图式,指出“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孙中山对于服饰的改革折射出A.时局变化推动服饰理念的革新B.政府倡导社会习俗变迁C.经济结构变动促进服饰的更新D.革命党人倡导西式服饰7.1932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局发布《关于革命竞赛与模范队的问题》,指出要用“革命竞赛的新方式”。毛泽东也强调:“为了争取工作的速度,革命竞赛的办法应该在每个乡里实行起来。”在苏区基层社会,随时都可以看到各类竞赛,既有人与人、家与家之间的竞赛,也有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的竞赛。这些竞赛的举行A.为联合政府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B.提高了苏区基层政府的工作效率C.进一步扩大了民族统一战线范围D.落实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诉求8.表2是抗战时期的部分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表2时间作者作品内容及地位1937年中国剧作者协会集体创作话剧《保卫卢沟桥》是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宣传鼓动抗日的戏剧1938年周立波报告文学集《晋察翼边区印象记》和《战地日记》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侵略的动人事迹1938年刘白羽报告文学《游击中间》作品以滨沱河一带为背景,描写游击队的抗战生活1945年孙犁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之《荷花淀》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A.以报告文学为主要形式B.以敌后根据地军民抗日为题材C.鼓舞了全民族持久抗战D.着重塑造华北解放区军民抗战9.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A.建国方略稳健务实B.对世界事务不关心C.无意模仿苏联模式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0.截止2020年上半年,辽宁共有1314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千企联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帮扶贫困村1249个,投入资金总额31.62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255个,帮助贫困人口11.3万人。这充分体现了辽宁民营企业A.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B.实力逐渐增长,建立现代企业模式C.引领时代潮流,推动农村经济改革D.发挥优势作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11.体育运动是古代希腊公民的政治生活之一,隐含着超越强身健体和娱乐的社会价值,政治家往往依靠各种活动形式来安抚公民、鼓励公民、反馈公民。这说明古希腊注重A.锻造民众的健康体格B.弘扬人文主义思想C.发挥体育的精神价值D.塑造城邦共和精神12.启蒙运动时期欧美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多才多艺,如美国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独立宣言》起草和签署人之一。法国的卢梭不但是文学家、哲学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植物学家。康德在46岁之前的主要著述都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由材料可知A.自然科学是启蒙运动的前提和基础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就启蒙运动C.自然科学与理性主义精神密切关联D.自然科学发展推动了欧洲国家进步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A.导致了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B.动摇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格局C.是殖民地民族民主意识萌发的根源D.推动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深入开展14.据调查,1906年,法国有130万个农场雇佣工人不超过5名,45000个农场雇佣人数在6至50名之间。此外,还有250个农场(全部在北部)雇佣工人超过150名。这反映出当时法国A.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不高B.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质变C.北方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D.政府放松对农村经济干预15.表3为20世纪60年代前后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主题统计(部分)表,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31964年前的主题1964年后的主题①英联邦与热带非洲②现代欧洲与英国和热带非洲③英帝国与英联邦①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到现在②东非之外的非洲历史——从公元前1800年到现在A.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B.历史研究理论的丰富发展C.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D.二战后英国对殖民的反思16.近年来大量出现下图这样的公益广告。导致这类广告大量出现的原因包括《不堪重负》①世界人口增长速度过快②可持续发展理念广泛传播③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④工业化导致自然资源大量消耗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宋代民营小工商业空前发展,尤其是城镇工商业更为繁荣昌盛。例如,北宋汴京城到处肆店林立,店铺散落在居民区内,店门朝街巷敞开,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营业点,形成了许多商幡招展、热闹非凡的商业大街。这些工商店铺不仅白天开张营业,而且夜间也少休息,乃至出现鬼市和晓市,通宵达旦地进行买卖交易。——摘编自李兆涛《宋代民营小工商业的经营与管理》材料二近代中国从身居高位的官僚到凡夫俗子、学徒、手工业者等都有经商倾向,例如南通状元张謇,成为“通官商之邮”的大绅商;光绪十五年进士王同愈脱离官场从事商务等。近代沿江沿海的口岸处在中外关系的前沿位置,因“贸易旺、信息灵、人气盛”,成为商人群体的摇篮,据统计,1912—1928年,商人群体中,浙江商人占总数的34%、江苏占26%、广东占17%、福建占5.3%。伴随着商人群体的崛起,1904年诞生了跨行业、不限籍贯、拥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民主色彩的商会,其宗旨是振兴中华工商业。——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经济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民营小工商业发展的条件。(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商人群体的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7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他(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材料二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利用“家国同构”等理论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9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17世纪中后期开始,由于战争和海外殖民的需要,使得英国的陆海军急剧扩张,军队、海员以及海外殖民定居者、海外殖民地奴隶等服装的订货需求大增。这种强大的市场需求使得服饰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量体裁衣的行会男成衣匠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于是一种新的供应体系出现,承包商接受订单,购买布料,依靠手工工场生产。手工工场雇用大量涌入城市的女工,则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成衣业的发展促使英国服饰业在18世纪之后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服饰如长袍、夹克、马甲、外套、成套服装都实现了成衣制作。在18世纪的精英眼里,没有一个劳动群体比佣人在服饰上更奢侈。当时的小册子、戏剧、讽刺画经常将仆人的服饰作为攻击对象。总体上来看,到18世纪,不管是上流社会还是中下层大众,服饰质地都有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中下层大众的服饰质地从皮革、厚重羊毛织品向亚麻、棉麻混合物、纯棉织品发展。随着质地的改善,服饰颜色也变得更加艳丽多彩,同时服饰款式和样式也发生变化,服饰变得更加时尚,服饰上的饰品越来越多和繁杂。——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英国成衣业崛起呈现出的显著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反映出的社会变迁。(5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中国古代长江流域航运大事记图(部分)——据罗传栋《长江航运史》附录《古代长江航运大事记》整理绘制请提取如图中两条或两条以上与“长江航运”相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B3.A4.D5.B6.A7.B8.C9.A10.D11.C12.C13.D14.A15.C16.D二、非选择题17.(1)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坊市制度的瓦解;较为宽松的商业政策和商业环境(任一点2分,3点5分)(2)特点:来源更广泛;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的通商口岸;成立了近代商会;受到爱国民主思想的影响。(任两点4分)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型;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提供了社会基础,推动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有利于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国经济的侵略,也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市场。(任一点2分,两点3分)18.(1)主要内容:忠孝。(2分)主要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设立太学等。(任2点4分)(2)新内涵:家国天下;世界意识。(4分)意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国家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任3点5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9.(1)特点:受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近代手工工场批量生产;生产成本低;满足各阶层多样化消费需求;物美价廉,时尚多样。(任4点8分)(2)变迁:英国从农耕社会向商品社会转变;城乡经济发展,棉纺织业不断革新(机器生产兴起);中间阶层壮大并成为消费主力;服饰阶级属性趋于弱化;传统等级观念受到冲击;人们追求时尚,审美趣味剧烈变化。(每点2分,任3点5分)20.(12分)示例1:长江航运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3分)战国时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长江上游地区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朝修建的灵渠,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加强了岭南地区与内地各族人民的往来交流。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长江航运
本文标题:辽宁省六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26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