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20212022年沈阳市皇姑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
2021-2022学年沈阳市皇姑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一.本题有13道小题,1—11每题1分;12、13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要求的选项。)1.(1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石墨导电B.酒精挥发C.冰雪融化D.光合作用【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解:A、石墨导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酒精挥发,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冰雪融化,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2.(1分)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A.①或②B.②或③C.①或④D.③或④【分析】根据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性质差别,通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解答】解: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氧气具有助燃性,空气中有一定量的氧气,空气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氧气的助燃性和氮气、二氧化碳的不助燃性,比较简单。3.(1分)下列物质中由原子构成的是()A.金刚石B.氧气C.氯化钠D.甲烷【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B、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D、甲烷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4.(1分)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产生蓝色氢氧化铜沉淀D.加热“铜绿”时,绿色固体会逐渐变成黑色粉末,试管壁出现小水珠【分析】A、根据木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碱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加热“铜绿”时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木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B、铁丝在空气中不能染,故选项说法错误。C、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后产生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D、加热“铜绿”时,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绿色固体会变成黑色固体,管壁出现小水珠,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5.(1分)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A.储氢合金B.氧化铜C.焊锡D.硬铝【分析】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储氢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B、氧化铜属于金属的氧化物,不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正确。C、焊锡是锡和铅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D、硬铝是铝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材料的范畴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6.(1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稀有气体B.经过沉淀、过滤后的矿泉水C.部分结冰的蒸馏水D.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剩余固体【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组成。【解答】解:A、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氩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B、经过沉淀、过滤后的矿泉水中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C、部分结冰的蒸馏水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D、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剩余固体中含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故D错。故选:C。【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7.(1分)规范的实验操作也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塞紧橡皮塞B.处理废弃药品C.倾倒液体药品D.检查装置气密性【分析】A、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B、根据废弃药品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C、根据倾倒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D、根据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A、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处理废弃药品要放入废液缸中,不能倒入水池内,防止腐蚀下水道,故B操作错误;C、倾倒液体的方法: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要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故C操作错误:D、检查装置气密性:连接装置,将导管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故D操作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8.(1分)下列化学符号所表示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2个铵根离子——2NH3B.“”可表示为2HC.碳酸钠——NaCO3D.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解答】解:A、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铵根离子可表示为:2NH4+,故选项错误;B、“”表示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一个氢分子,其化学式为H2,故选项错误;C、碳酸钠是由显+1价的钠元素和显﹣2价的碳酸根构成,根据化合价原则,其化学式为Na2CO3,故选项错误;D、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核外有三个电子层,电子排布情况为2、8、1,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形成带有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钠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9.(1分)物质发生分解反应后一定能够得到的物质种类是()A.单质B.氧化物C.化合物D.以上都可能【分析】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物有的是单质、有的是化合物,有的是氧化物,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物有的是单质,例如通电分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生成物属于单质;有的是化合物或氧化物,例如碳酸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既是化合物,又属于氧化物。由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熟悉常见的分解反应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基础.10.(1分)下列有关金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合金中一定不含有非金属B.不锈钢是永远不会生锈的钢铁C.生铁和钢中碳元素的含量有所不同D.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氢气【分析】A、根据合金的定义分析判断;B、根据不锈钢的性质分析;C、根据生铁和钢的成分的性质分析;D、根据铁与稀盐酸的反应分析。【解答】解:A、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生铁中含有铁和碳,故A说法错误;B、不锈钢不能做到永不生锈只能保证长时间内不会生锈,故B说法错误;C、钢中含碳量为0.03%~2%,生铁中的含碳量为2%~4.3%,故钢中的含碳量低于生铁中的含碳量,故C说法正确;D、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故D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1.(1分)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B.丙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8gC.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未发生变化D.参加反应的物质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出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微粒的变化、化合价原则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乙烷(C2H6)充分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6+7O24CO2+6H2O。A、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故A结论正确;B、丙物质是水,相对分子质量是18,单位是“1”不是“g”,故B结论不正确;C、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C结论不正确;D、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参加反应的物质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7,不是1:1,故D结论不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图中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方面的内容,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12.(2分)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回归传统化学。得主利斯特通过实验证明了脯氨酸(C5H9NO2)可以驱动不对称催化反应,所得产物具有不对称选择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脯氨酸中含有一个氧气分子B.脯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C.脯氨酸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个数比为5:9D.脯氨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析】A、根据脯氨酸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脯氨酸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脯氨酸是由脯氨酸分子构成的,不含氧气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脯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2%,故选项说法错误。C、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D、脯氨酸是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3.(2分)下列图示所指四个实验探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微粒不断运动B.质量守恒定律C.微粒间有空隙D.蜡烛中含碳元素【分析】A、根据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进行分析判断。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用天平称量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C、根据微粒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一段时间后,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而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故选项实验探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B、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后氧气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探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C、推压后,体积变小,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实验探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D、蜡烛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和黑色的炭黑,用一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能获得炭黑,炭黑中含有碳元素,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说明蜡烛中一定含
本文标题:20212022年沈阳市皇姑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283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