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周恩来故事读后感范例4篇
1/17周恩来故事读后感范例4篇【参考指引】此例优秀文档“周恩来故事读后感范例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以供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周恩来故事读后感1“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2/17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1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3/17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周总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4/17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周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5/17周恩来故事读后感2周恩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许多场合讲话都强调“谈点个人意见”,或“跟大家商量”,注重互动交流。他的这种商量征询的说话方式,既彰显了其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的高尚品质,也取得了一言重于九鼎之宝的效果。周恩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他不仅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超凡的领导智慧,还具有出色的语言表达才能。我们从他留存的著作、记录他的影像和怀念他的文章中,至今仍能够领略到他讲话时的风采,感受到他语言表达的魅力。本文撷取了周恩来语言表达的几个故事,相信会对领导者提高讲话能力和水平大有帮助。“不能叫指示,这是跟大家商量嘛”周恩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许多场合讲话都强调“谈点个人意见”,或“跟大家商量”,注重互动交流。他的这种商量征询的说话方式,既彰显了其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的高尚品质,也取得了一言重于九鼎之宝的效果。1958年,我国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9月开工的北京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库,周恩来非常关注它的建设,在百忙中多次亲临工地视察。密云水库工程任务艰巨,仅建筑拦洪坝就调动了河北、北京两地的20多万名民工,奋战了10个月,挖、运、填土石方和混凝土达2000多万立方米。1959年9月,拦洪坝修筑成功之后,日理万机的周恩来6/17再次来到密云水库工地。他首先视察了工地现场,然后把各民工支队负责人召集到一起,开门见山地说:“我这次来,是和大家商量事情的。现在水库能拦洪了,我们还要把农业搞上去,因此要撤一部分人回去。大家发表意见吧。”周恩来望着大家,见没有人开口,就说:“既然你们不发言,我就先说说我的想法。”他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个有序减少民工的主张:让不受益县的民工先回去,受益县的民工后回去;河北的先回去,北京的后回去,密云县的民工最后回去。周恩来说完,就询问大家:“这么做是否合理?”总理的话说到了大家的心里,众人齐声回答:“合理!”周恩来随即又问:“大家是不是要跟县委商量一下,和家里打个招呼?”众人纷纷说:“不用了,照总理的指示办就是了。”周恩来听了这话连忙说:“不能叫指示,这是跟大家商量嘛。”最后,他还提出了一个温暖人心的建议:民工已经来了一年,让准备留下的民工先回去休息10天,要撤走的民工再坚持一下,等休假的人回来再走。众人见总理考虑得这样细致周到,异口同声地说“好”。古人云:“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舌”,不应只是能言善辩,还应当会言善说,即以尊重对方的态度、商量征询的口吻,耐心平和地说出自己周密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让人们充分理解和由衷接受的目的。这种语言表达,虽然不强势,但是却有无形的力量,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我个人的意见,只提供你们作参考”周恩来是讲政治、讲纪律的典范,时时处处都为全党同志7/17作出了表率。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岁月里,他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发表过许许多多的讲话,并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决不以集体讨论和中央决议代替个人意见。所以,周恩来无论在什么场合讲话都定位准确,恰如其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建于1952年6月。周恩来非常关心北京人艺的成长,经常忙中偷闲,前往剧院观看演出,开诚布公地发表自己的观感。1963年10月15日,周恩来观看了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年青的一代》。这是一部表现当代青年爱情、友谊和走什么样人生道路的作品。演出结束后,周恩来走上舞台,向全体演职员畅谈自己的观后感。他肯定了演出很精彩,同时也提出了批评意见。例如,某个女演员的裤子过于短了,不大好看,等等。周恩来早年曾出演过话剧,后来仍一直喜爱文艺,对艺术很精通。听了周恩来的意见,该剧导演立刻表示:“我们一定按照总理的指示,从明天演出起就进行修改。请总理放心!”大家热烈鼓掌,十分赞成导演的表态。谁知周恩来摆摆手,制止了大家的鼓掌。他郑重地说:“今天我谈的并不一定对。我看,艺术作品的好坏要由群众来回答,而不是由一两个领导回答。今天谈的话如果是经过集体讨论的中央决定,我会告诉你们,那是一定要执行的。至于我个人的意见,只能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观后感提供你们作参考。”他说到这里,又笑着强调了一句,“尽管我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观众,但毕竟也是个个人嘛。”8/17大家听了总理的话,敬佩极了。领导者讲话,有时在正式场合,事先经过了集体讨论,代表一级组织;有时在非正式场合,属于临场发挥,只是个人看法。场合不同,角色就不同,语言表达方式也应当不同。因此,领导者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什么场合讲什么身份的话,切不可处处把自己当“领导”,因有感而发作“指示”。“你不是滑头,你太感情了一点”周恩来在语言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善于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称呼。如,他称黄炎培为“黄任公”、称齐白石为“齐老先生”、称炊事员为“某师傅”,等等。对同一对象,有时候也采用不同的称呼。如,新中国成立前,周恩来尊称宋庆龄为“孙夫人”;她成为国家领导人后,称其为“宋副主席”;向她通报党内重要情况时,则称其为“庆龄同志”。周恩来以此来表达自己亲切、热情或者严肃的情感。周恩来与郭沫若相识在1926年3月。两个人从此结成了深厚的情谊——既是志同道合的战友,又是亲密无间的朋友。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政治部第三厅负责宣传工作,周恩来推选善于鼓动宣传的郭沫若担任厅长。郭沫若虽然敬重周恩来,但是却不愿担任这一职务,认为在国民党领导下工作是耻辱之事。周恩来耐心地说服郭沫若:“我们拿着第三厅这个招牌,就可以用政府的名义组织团体到前线去,也可以到后方的城市、乡村去,公开地、合法地、名正言顺地进行宣9/17传。”郭沫若答应“考虑考虑”。但是在老朋友的宴席上,郭沫若喝醉了,大骂了一通“政客”,包括他自己。为此,周恩来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不寻常的信:“沫若同志:你不是滑头,你太感情了一点。廿七·一·卅一周恩来”。之前,周恩来给郭沫若写信,都是亲切地称“沫若”、“沫若兄”,落款自称“弟豪”(注:周恩来,曾用名伍豪)、“弟恩来”。这封信只有一句话,开头则称“同志”,落款写全名,表明了周恩来严肃的态度,并温和地批评他不要任性,要用革命的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郭沫若阅信深思后,决定接受周恩来的建议,就任第三厅厅长。称呼是人际关系中传情达意不可缺少的手段。领导者对不同的对象讲话时,要注意其身份、职业、年龄以及场合等差异,恰当地使用称呼,该亲切的时候就亲切,该严肃的时候就严肃。这样,可以有效地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还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周恩来思想深邃、视野开阔、知识渊博,又有极高的语言天赋,这使他在语言表达上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一句原本很平淡的话,经过周恩来睿智的再造,
本文标题:周恩来故事读后感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33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