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LYT 3258-2021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
书书书犐犆犛65.020犆犆犛犅65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犔犢/犜3258—2021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犜犲犮犺狀犻犮犪犾狊狆犲犮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狊犳狅狉犾狅狀犵狋犲狉犿狅犫狊犲狉狏犪狋犻狅狀狅犳犽犪狉狊狋狉狅犮犽狔犱犲狊犲狉狋犲犮狅狊狔狊狋犲犿20210630发布20220101实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书书书目 次前言Ⅲ…………………………………………………………………………………………………………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2………………………………………………………………………………………………4 石漠化特征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3………………………………………………………………… 4.1 观测内容3…………………………………………………………………………………………… 4.2 岩溶特征调查方法3………………………………………………………………………………… 4.3 岩溶类型分类3……………………………………………………………………………………… 4.4 岩溶地表组合形态界定4…………………………………………………………………………… 4.5 退化(石漠化)演变特征调查方法4…………………………………………………………………5 气象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5………………………………………………………………………… 5.1 观测内容5…………………………………………………………………………………………… 5.2 地面气象要素观测方法5…………………………………………………………………………… 5.3 小气候梯度要素观测方法6…………………………………………………………………………6 水文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6………………………………………………………………………… 6.1 观测内容6…………………………………………………………………………………………… 6.2 观测方法6……………………………………………………………………………………………7 土壤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8………………………………………………………………………… 7.1 观测内容8…………………………………………………………………………………………… 7.2 土壤类型划分方法8………………………………………………………………………………… 7.3 土壤理化性质观测方法8…………………………………………………………………………… 7.4 土壤有机碳储量观测方法9………………………………………………………………………… 7.5 土壤呼吸观测方法9…………………………………………………………………………………8 生物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10……………………………………………………………………… 8.1 观测内容10…………………………………………………………………………………………… 8.2 植物群落调查与观测方法10………………………………………………………………………… 8.3 鸟类、昆虫及动物调查方法12……………………………………………………………………… 8.4 土壤微生物群落调查及分析方法13…………………………………………………………………Ⅰ犔犢/犜3258—2021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提出。本文件由全国荒漠化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65)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西南林业大学石漠化研究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定位观测网络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崔向慧、王妍、唐国勇、卢康宁、刘玉国、李生、郭浩、周金星。Ⅲ犔犢/犜3258—2021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岩溶石漠生态系统的定位观测内容及石漠化特征、气象、水文、土壤、生物观测的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我国岩溶石漠生态系统的定位观测。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6920 水质 pH值的测定 玻璃电极法GB/T7480 水质 硝酸盐氮的测定 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GB7887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硅、全铁、全铝、全钙、全镁、全钾、全钠、全磷、全硫、全锰、全铜、全锌的测定(硝酸高氯酸消煮法)GB7888 森林植物与森林枯枝落叶层全氮、全磷、全钾、全钠、全钙、全镁的测定(硫酸高氯酸消煮法)GB/T11893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GB/T11894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T11896 水质 氯化物的测定 硝酸银滴定法GB/T11899 水质 硫酸盐的测定 重量法GB/T11904 水质 钾和钠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1905 水质 钙和镁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2329 岩溶地质术语GB/T13196 水质 硫酸盐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3580.2 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与保存GB/T14581 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指导GB/T17296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27991 河流泥沙测验及颗粒分析仪器基本技术条件GB/T327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底物诱导呼吸法GB/T33027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50179 河流流量测验规范HJ/T52 水质 河流采样技术指导HJ/T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494 水质 采样技术指导HJ710.3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哺乳动物HJ710.4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HJ710.5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爬行动物1犔犢/犜3258—2021LY/T1210—1275 森林土壤分析方法LY/T1752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LY/T1840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技术规程LY/T1952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LY/T2191 西南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MT/T633 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技术规范QX/T4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部分:总则QX/T4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部分:云的观测QX/T48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4部分:天气现象观测QX/T49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5部分:气压观测QX/T50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QX/T5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观测QX/T52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8部分:降水观测QX/T54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0部分:蒸发观测QX/T55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1部分:辐射观测QX/T56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2部分:日照观测QX/T5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3部分:地温观测QX/T61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SL79 矿化度的测定(重量法)SL183 地下水监测规范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219 水环境监测规范SL278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461 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范SL759 径流实验观测规范3 术语和定义LY/T2191及GB/T3302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岩溶 犓犪狉狊狋又称喀斯特,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3.2石漠化 狉狅犮犽狔犱犲狊犲狉狋犻犳犻犮犪狋犻狅狀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与岩溶自然过程,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3.3基岩裸露率 犫犲犱狉狅犮犽犫犪狉犲狉犪狋犲观测区域内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基岩所占的比例,也称岩石裸露度。2犔犢/犜3258—20213.4基岩出露率 犫犲犱狉狅犮犽狅狌狋犮狉狅狆狉犪狋犲观测区域内出露在地表之上的基岩所占的比例,也称岩石出露率。3.5土壤地下漏失 狊狅犻犾狌狀犱犲狉犵狉狅狌狀犱犾犲犪犽犪犵犲岩溶地区地表土壤或溶蚀残积物受到流水的侵蚀,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倾泻、蠕滑或塌陷的方式沿着基岩表面发育的溶隙通道向地下空间搬运或迁移的过程。3.6样株 狊犪犿狆犾犲狆犾犪狀狋在优势植物营养元素测定样品采集时,植物种类、植株密度、植株大小、生育时期等条件都具有代表性,可作为取样对象的植株。4 石漠化特征观测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4.1 观测内容石漠化特征观测内容应参照LY/T2191给出的石漠化观测指标执行。4.2 岩溶特征调查方法岩溶特征调查、观测指标与方法来源见表1。表1 岩溶特征调查、观测指标与方法来源观测指标单位方法来源土地类型—分为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分类方法参照LY/T1840土地利用状况—GB/T21010水土流失类型—SL461有土石槽数条/km2样方法(10m×10m)实地调查无土石槽数条/km2样方法(10m×10m)实地调查4.3 岩溶类型分类岩溶类型可根据可溶盐岩性、出露条件、气候条件等指标体系进行分类,其界定标准见表2。表2 岩溶类型及其界定标准指标体系岩溶类型a界定标准b可溶盐岩性石灰岩岩溶发育在石灰岩及以石灰岩为主的岩层中的岩溶白云岩岩溶发育在白云岩及以白云岩为主的岩层中的岩溶石膏岩溶发育在石膏及以石膏为主的岩层中的岩溶盐岩岩溶发育在卤素岩及以卤素岩为主的岩层中的岩溶3犔犢/犜3258—2021表2 岩溶类型及其界定标准(续)指标体系岩溶类型a界定标准b出露条件裸露型岩溶可溶岩裸露地表,缺少土层覆盖的岩溶覆盖型岩溶被松散堆积物覆盖的岩溶埋藏型岩溶被已成岩的非可溶性岩层覆盖的岩溶气候条件冰川岩溶在现代冰川分布区,由冰雪融水作用影响产生的岩溶,或在最近历史时期经受过冰川作用影响地区的岩溶寒带岩溶在寒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温带岩溶在温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亚热带岩溶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热带岩溶在湿润热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干旱区岩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半干旱区岩溶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岩溶 a需按可溶盐岩性、出露条件和气候条件分别调查记录岩溶类型。b界定标准参照GB/T12329。4.4 岩溶地表组合形态界定岩溶地区地表正、负地形间及地表与地下岩溶类型间常有成因联系,构成一定的地貌组合,主要组合形态及界定标准见表3。表3 岩溶地表组合形态及其界定标准岩溶地表组合形态界定标准溶隙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分布有大面积的石芽,与溶蚀裂隙纵横交织,基岩裸露或半裸露景观岩溶丘陵—洼地岩溶丘陵和岩溶洼地及干谷的地貌组合形态峰丛—洼地峰丛与洼地的地貌组合形态峰林—平原峰林与平原的地貌组合形态孤峰—平原石峰稀散,孤立在岩溶平原上的地貌组合形态岩溶断陷盆地与新生代断裂活动有关的岩溶盆地岩溶断块山地发育在新生代断裂活动上升区的岩溶地形 注:界定标准参照GB/T12329。4.5 退化(石漠化)演变特征调查方法4.5.1 基岩裸露率基岩裸露率可采用遥感解译法或样方法调查。在样方法调查中,可在代表性区域设置5个以上的10m×10m的小样方,用测绳在小样方中设置1m×1m网格(犕个),调查有基岩裸露且垂直方向上无植被覆盖的网格个数(犖个),再计算小样方内基岩裸露率(/犕×100)。其中网格内无植被覆盖的基4犔犢/犜3258—2021岩裸露面积(目测法)超过该网格面积50%以上的才可认为该网格有基岩裸露;否则,该网格无基岩裸露。4.5.2 基岩出露率采用样方法调查,可在代表性区域设置5个
本文标题:LYT 3258-2021 岩溶石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428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