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余文森3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1一、优化策略,加强体育道德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平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这些是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要素.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与感受,并内化于心,表现于身。以低年级的课堂为例,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以亲切、富有童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守规则意识,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小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技能,获得自豪感,也能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师一味讲解技术动作,学生枯燥反复练习的课堂,教学为主会更高效、更实用,也更让学生获益,同时道德渗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二、善用竞赛,提升体育精神体育不是一门只关于运动技能的课程,它还涉及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体育人文等。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竞赛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性与挑战性,有输有赢,有强有弱,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从容面对。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引导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提炼自身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并结合优秀人物如:中国女排不畏困难、敢打敢拼,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中国奥运代表团从零到有,直至巅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迹等,提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锤炼属于自己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三、关注互动,培养体育品格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两种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较多关注师生互动,以此来让教学内容顺利、有效的实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数能关注到生生互动的内容。而生生互动中又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之间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没有在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不能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联合力量为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互动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等。学生在分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学生以学习运动技能为核心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体会运动乐趣与学习的意义。以球类课堂为例,在技能学习掌握后进行的小组比赛中,学生通过对自身水平的认知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分配场上的位置,比赛中团队合作、相互激励,在赛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些互动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正面的,也会出现争论、指责、批评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教师要第一时间疏导,这也是学生情绪控制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及时进行体育品格的培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2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全书共分为3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余文森3一、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的挑战奠定基础。在课程实施上,强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在教学方法上,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三维目标看似是三个不同方面的要求,但实际上三者是相辅相承、互为一体的。实现三维目标是前提和基础,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是教育回归育人的根本。实际上,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三维目标的落实总有“偏心”,特别是对于“情感态度目标”重视不够,注重得更多的依然是知识目标,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显然不符合新的教育思想。这种满堂灌、题海战术,显然是为了提前完成教学任务而只注重落实“知识目标”的做法,说明“应试教育”依然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只能使学生感觉学习很辛苦。事实上,科学本身是美的。既有知识本身的简洁美、对称美、完整美,又有科学发现过程的动人事迹美,还有科学应用的神奇美,探究成功的喜悦美等等。科学的美无处不在,这些美都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资源。如果老师能用美的眼光看科学、用美的心理来教学,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教师是把科学之美呈现于课堂的主导者,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欣赏科学之美,让这些美在课堂上精彩呈现,达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的。只有全面落实了三维目标,课堂教学才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二、充分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优化组合教学方式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改革是一种传承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以往好的教学方式,创新更优秀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所以我们要把握学科特点,大胆尝试,形成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方式,用学科的核心素养来丰饶学生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本人认为“以情境设置为切入点,以提升学习能力为重点,以培养探究能力为核心,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这四个方面是物理教学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一堂物理课成功与否,既要看是否具备了这四要素,又要看教师是否采用科学的手段优化组合了教学方式。启发、探究、讲解等教学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但如果在教学中能恰当地融合运用这些教学方式会收到更理想的效果,那种单纯强调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促进不同层次学生提升的有效途径。正是因为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层次的学生才有长期发展的可能,课堂教学才会有效。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很好,学生的进步十分明显。高考中,在我所教的学生中,原本被认为高考无望的学生,有的创造了550多分的奇迹,原本被认为考不上名牌大学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大学。三、利一学把握教学环节,精彩生成“核心素养”课堂我认为,精彩的课堂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实际中自然形成的完美。备课是必要的预设,但我们的教学对象千差万别、富有思想。如果用不变的预设来完成教学任务,只能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机器,这跟以前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没有太大区别,不符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新课改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置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要有知识性,又要有科学性;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启发性。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与思考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结果,对于提出偏离预设的结论,教师同样应关注,要让错误资源发挥“正能量”作用。课堂教学不一定要让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跟着学生走也未尝不可。有些课堂花样多、形式热闹,但实际上有些环节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如在某次公开课中,整堂课全部采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了大量的关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精彩画面,学生一个个看得兴高采烈,但从头到尾,教师既没有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更没有学生动手探究、分析的过程,黑板上一个字、一幅画都没有,学生就像看了一场电影。这样的课堂热闹,但效果大打折扣。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精准用好着力点,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服务于“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师生的双边活动更融洽?这是我在听课中发现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有的老师讲得很好,但学生却跟不上,师生之间思维有较大的距离,显然,教学活动没有实效。教学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教师应时刻关注学情,如果学生的思想或者思维没有跟上,教师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有的老师会用纪律、规则来约束学生,迫使学生跟进,但智慧的教师会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换位思考,将深奥的知识用“慢”节奏且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既能吸引耳目,又能启迪思维。之所以说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这是原因之一。作为教师,不仅要在如何使学生学得轻松、感兴趣上下功夫,更要在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下功夫;不仅要善于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当然,这需要教师用心关注,发挥智慧、灵感,讲究艺术,科学把握教学环节。四、养成反思的习惯,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反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一种自觉的心理过程,它以求真、向善、趋美为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赖于教师内在核心素养的更新与提高,没有反思,就没有这种内在的更新与提高,就不能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学反思并不是简单地回头看、单纯地找问题,而应该是教师自觉地面对真实的教学内容、事件、问题及其价值的自我理解与发现的过程,教师通过反面与反向的多元思考方式不断建构自己新的教学实践,不断寻求教学的改善与改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触及问题,更要发现意义;不仅要改善现状,更要拓展新域;不仅要追问不足,更要获得信心。值得反思的过程很多,反思的内容也很广泛,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以前教学这一内容或相关内容时,遇到过哪些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成功点在哪儿?能否再用?课中反思:课中出现与预设不符的情况应如何进行调整?哪种方法更好?课后反思: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片断还值得仔细推敲?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而处理不当?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改进?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反思与改进中磨砺出来的,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慢过
本文标题: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余文森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453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