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4篇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4篇当我们从一件事情上面受到启发,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多写心得体会能够成为一个更有思想的人,哪些心得体会范文值得一看呢?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读曾国藩家书有感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篇1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20xx年,我正读大二,虽然专业是历史,但本科所学毕竟有限,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实在肤浅。有一次到旧书店淘书,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岳麓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李鸿藻兄弟二人编辑而成,收录曾国藩家书435封,比较全面。书的品相九成新,书页有点泛黄,但仍能嗅到出厂时的淡淡墨香。那时捧读《家书》,只觉得曾国藩是个异常心细又贫困交加的人,从北京运往湖南的几两白菜种子,都要在信里反复询问收到了没有?关于兄弟子侄的教诲,也常常苦口婆心,甚至有点喋喋不休。在京城已是朝廷二品官,居然有不少书信是向家人借钱,真有点啃老族的感觉。那时候,身在象牙塔,年少无知、阅历较少,虽然通读《家书》,但不求甚解、感触不深。再读《曾国藩家书》,已是毕业之后的第五年。有了家,有了孩子,有了压力责任,有了对工作生活浅显的思考和感悟。静夜之时,便常常将《曾国藩家书》置于床头,圈圈点点、细细品味。读书的过程,让我渐渐了解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一生毁誉参半:他是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多延续了60多年,但他处理天津教案受到荣禄欺骗,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致使晚节不保,成为时人眼中的卖国贼;他地位显赫、修养精湛,但他也镇压农民起义、手段老辣,被民众冠以曾剃头的恶名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历史人物,史家自有公论。但无论关于他的争议多大,我们都无法否认他的《家书》平淡中蕴含着真知良言,那些关于修身齐家、为学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带兵的感悟,是他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思想精华。因此,品读《曾国藩家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比如,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博览群书,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上囫囵吞枣而做不到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觉得惭愧?关于做人,他力求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他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让我常常反思作为年轻人,我们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状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受艰难困苦,往往在处事上喜欢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汗颜?关于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洁自守。他说,予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让我常常想到,从政做官不仅是组织赋予的一种权力,更是肩头扛着的一份责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为荣辱的标志,更不能心存做官发财、谋取私利的念想。关于胸怀,他力求心态平和、不悲不喜。他说,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让我常常想到,我们阅历尚浅,看待功劳苦劳,有没有做到心态平和、随遇而安?如果没有,我们的境界和胸怀就还需要千锤百炼!关于忠诚,他力求表里如一、至诚至真。他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让我常常想到坦诚、真诚、忠诚不仅是一个人应有的重要品行,更是为人做事、赢得认可的重要前提。只有坦诚待人,真诚做事,忠诚事业,我们才能在历史长河里做出踏石留印的事功、开拓波澜壮阔的明天,赢得大众的点赞!关于精神,他力求坚持不懈、昂扬上进。他说,精神越用越多,阳气越提越盛。每天做的事情越多,晚上睡眠就越轻松,要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让我常常想到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要活出精彩,必须时刻保持饱满向上的精气神,不虚度、不耗费每一寸干事的光阴。这样,当我们回首人生的时候,才不会觉得经历单薄、记忆苍白,才会欣慰的感到一路走来、收获满满!关于家风,他力求克勤克俭、杜绝浪费。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让我常常想到家庭生活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年轻人,贫困时要学会安贫乐道,富足时要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必须时刻保持刻苦勤勉、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关于交往,他力求择善而交、净化朋友圈。他说,道不同不交,谀人者不交,恩怨颠倒者不交,不孝不悌者不交,落井下石者不交,德薄者不交.让我常常想到,社会即是江湖,往来形形色色,与人交往还需慎之又慎,时时刻刻都要守住底线。关于言谈,他力求老成执重、不信口开河。他说,道听途说,聪明的人嘲笑你,无知的人为之惊骇。惊骇之人最终会弄明白你在骗他;嘲笑你的人看不起你,你再发誓他们也会怀疑.让我常常想到,当今时代通讯便捷,手机在握,人人都是电台,面对网络流言、官场传说,必须嘴上挂起一把锁,学会辨别真假良莠。《曾国藩家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品读《家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虽然两次读它,感触大不相同,但我理解的依旧比较肤浅。但我相信,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渐丰,等我再次品读它的时候,一定还会有更多更新的感受。这些感受会更深刻、更透彻,可以帮助和指导我们的人生。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篇2记得上初中时,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曾国藩这个名字。他是镇压太平天国出现在历史书中的一个反面人物,忘记了是书中介绍,还是老师讲的,曾国藩又叫曾剃头,从此以后,曾国藩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胖胖的身材,臃肿的脸上长着双三角眼,一副贪官、坏蛋的模样。后来,先生看《曾国藩》小说,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喜欢看可恶的人,他说曾国藩很了不起,被称为历史上的千古完人;还说毛泽东非常佩服曾国藩。我对先生的话将信将疑,所以也没兴趣看曾国藩这部小说。再后来,办公室同事从图书室借了《曾国藩》,无聊时,我拿了其中一本翻阅。结果我迷上了这部小说,一看不可收拾。三本厚厚的书,我用一个月时间看完。小说中的曾国藩比较完美,做事很周到,我以为这是作者用艺术加工的方法在褒奖曾国藩,把他在历史上的过给缩小了。我并完全相信小说中描写的曾国藩竟然有这么高尚的品德。前几天从图书室借来《曾国藩家书》,被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生追求所深深吸引,被他高尚的人格所折服。相信《曾国藩家书》的内容应该是比较客观、真实。《曾国藩家书》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提倡勤俭。他说大概凡是带兵的人,大都渐渐地填满了自己的腰包,我禁止不了别人随便索取,只求我自己不随便索取。他从自身做起,以身示范,勤俭节约,给官兵们做了榜样。他不仅自己在军营中以身作则提倡勤俭,几乎在每一封家书中,他都提醒家人一定做到勤俭,并告诉家人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由勤俭想到了时下兴起的穷养男富养女这个话题。我对富养女这一观点不认同,应该无论男女从小都应该穷养。父母担心女孩子长大后产生的虚荣心,生怕别人一个汉堡就骗走,所以提出富养。其实一味地满足着女孩子,会适得其反,让她的虚荣心更加膨胀,试想有多少钱能满足一个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女孩子的欲望?相反,从小教育她勤俭节约,她会懂得父母劳动的艰辛,理解生活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这样的女孩子长大后品德更高尚,人格更健全。如曾国藩所说家败离不开奢字,个人败离不开逸字,叫人厌恶离不开骄字。做事持之以恒。他告诫儿子大凡人做事,就必须对此事全神贯注,始终不懈,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在军营中,每天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他还对曾纪泽说:读书记性平常,这不值得忧虑。所忧虑的第一怕不持之以恒,第二怕随笔带过,并没看懂。这告诉我们,事业有成得人,不一定记忆力好,先天素质好,而可能在于他具备了优秀的品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记得卡尔。威特把坚持不懈看做是孩子应该必备的良好习惯之一。他时常教育卡尔,认准一件事后就要尽全力去努力,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今天,在教育孩子上,不仅要求孩子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当父母的也应该身体力行,影响子女,为孩子做出吃苦耐劳、做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好榜样。因为人生只有持之以恒才是首要的美德。时常反省自己的所做作为。内省是儒家提倡的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从《曾国藩家书》中看出,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反思和反省、自责。他说回忆往事,没有一件不后悔,没有意见不狭隘。无论在品德修养上、还是治家上,还是教育子女上,很多信件中,都能感受到曾国藩时时处处都在反省中,把有用的告诉家人,让他们坚持去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足和缺点告诉家人,让他们以此为鉴,防止在他们身上发生。我生平三大羞耻:各类学问都大致涉猎到,其边际唯独天文历法毫无所知,这是第一耻;没做一件事情,进行一项事业,往往有始无终,这是第二耻;小时候鞋子,不能临摹一家字体,造成多次变换致使书法没有成就,迟钝而不适用,这是第三耻。他把自己过去的不足和缺憾,告诉儿子,并希望他引以为戒,不要犯他曾经犯过的错误,争取做的完美。曾国藩之所以有着这样高的声望,被称为千古完人,应该与他一生的内省有着很大关系。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孔子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如果我们也经常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为,有点和优势继续发扬,对缺点和不足敢于面对和改正,在教学和生活中一定也会大有进步。做人要谦虚、谨慎反对骄傲。曾国藩说自己贫穷无知,竟然官到一品,身居高位,还时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可见他是多么谦虚的人。他不仅自己做到谦虚、谨慎,还通过书信经常提醒家人时刻不要表现出傲字,他说古今中外有才干的人,都因一个傲字招致失败。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里,成为了这个所里学历最高的一个人。有一天他到单位后面的小池塘去钓鱼,正好正副所长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钓鱼。听说他俩也就是本科生学历,有啥好聊的呢?这么想着,他看到正所长放下钓竿,伸伸懒腰,蹭蹭蹭从水面上如飞似地跑到对面上厕所去了。博士眼睛睁得都快掉下来了。水上飘?不会吧?这可是一个池塘啊!正所长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同样也是蹭蹭蹭地从水上飘回来了。怎么回事?博士生刚才没去打招呼,现在又不好意思去问,自己是博士生哪!过一阵,副所长也站起来,走了几步,也迈步蹭蹭蹭地飘过水面上厕所了。这下子博士更是差点昏倒:不会吧,到了一个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过了一会,博士生也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太远,怎么办?博士生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生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过!只听扑咚一声,博士生栽到了水里。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就掉水里了呢?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可见骄傲自满,只会让自己表现出肤浅和无知。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我们要经常审视自己,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会使自己进步。正如毛主席所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畅想在别处:假设曾国藩把一部分精力、能力用到研究自然科学上,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说不定他会成为那个年代的着名科学家,他会用自己的科学研究造福于人民,甚至为世界做出卓越的贡献。然而,那都是假设,历来我们的民族崇尚文学,缺少对自然科学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曾国藩家书》的字里行间,绝大多数是教导家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书籍也是限于历代经史,只有一处提到让曾纪泽学习天文历法。联想到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国际之间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些片面。自古以来人们都重视读书、教育,而教育
本文标题:读曾国藩家书有感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51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