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浙江大学会计学第一章绪论
会计学课程介绍及教学目的会计学是用来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术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培养大家理解会计信息,进而分析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各种经济决策的能力。知道:1)会计是如何用其特有的商业语言来描述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的?2)会计描述经济活动是在什么样的基本前提下进行的,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3)会计在描述经济活动时有哪些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的会计政策对经济活动的描述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4)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各种不同的决策服务?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理解会计信息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第一章绪论会计的涵义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确认基础会计规范与会计职业第一节会计的涵义对会计的涵义目前还没有非常统一的定论,综合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价值管理活动。是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另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以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产生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信息的系统。对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管理当局或会计信息的提供主体而言,会计更主要地表现为一种价值管理活动。即会计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监督,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促使其合法、合规和有效。而对于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而言,会计更主要地表现为一个信息的生成和提供系统,即会计主要是提供信息供使用者决策参考,对决策起支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这两种观点的融合,认为会计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同时又是一种管理活动。从上述会计涵义中,可以把握的要点主要有:——会计的特点: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只有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才能提供括总的核算信息,从而全面和综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变动情况。——会计的对象: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1、资金的投入包括所有者资金的投入和债权人资金的投入。2、资金的循环周转一定量的资金投入企业后,随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开展,资金从形态上和量上都会发生变化。3、资金的退出企业经营过程或资金循环周转完成时,一定量的资金会因交纳所得税、分配盈利、偿还借款等形式而退出企业。——会计的基本程序: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确认:涉及经济活动应否、何时、如何加以记录和计入财务报表的问题会计计量:涉及确认的对象应如何使用货币等度量单位来衡量的问题会计记录:是指将企业经济活动对会计要素的影响在账簿进行记录的过程会计报告:是向信息使用者传输会计信息的过程第二节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会计分类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1、投资者(股东)2、债权人3、政府部门4、企业管理当局5、其他二、会计的分类1、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从服务对象来看:主要服务于外部信息使用者---从提供信息类型看:主要提供历史性的信息---信息提供受外在统一的会计规范的约束---从信息的空间范围看:综合反映一个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信息的时间跨度看:财务会计报告期有严格规定:年、半年、季、月2、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从服务对象来看:仅服务于内部信息使用者---从提供信息类型看:更注重提供预测性的信息---信息提供不受外在统一的会计规范的约束---从信息的空间范围看:既可反映企业整体又可反映局部情况。---从信息的时间跨度看:可根据管理要求灵活确定第三节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一、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即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特定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一特定部分,如分公司或门市部等,也可以是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也可以是非盈利组织。会计主体假设认为:会计应当对某一特定主体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特定主体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经济活动。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同一概念。法律主体(法人主体)一般都是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并不都是法律主体(法人主体)二、持续经营假设该假设是指只要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企业马上要终止经营活动,会计上都假设其经济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进行下去。这是绝大多数企业所处的正常状态。财务会计的许多原则和方法都是建立在该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如企业资产按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价,而在清算状态下只能采用市价计价,又如固定资产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等。持续经营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三、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等期间(称为会计期间),按期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的信息。会计期间可以按年、季、月划分。按年划分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我国会计年度采用日历年度。会计分期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该假设是产生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等原则的基础。四、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核算其发生的经济活动。货币计量假设使得企业对大量复杂的经济业务进行统一汇总、计量成为可能。我国的记帐本位币为人民币。(记帐本位币是指会计核算中采用的基本货币单位).该假设使会计具有如下局限性:1、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仅限于那些能够以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2、货币计量假设隐含着币值稳定不变的假设,但币值并不都是稳定的。货币计量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内容。第四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和确认基础一、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根据基本准则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一)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它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如美国世界通信公司是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服务商,它将2001年与2002年第一季度发生的38.52亿美元的收益性支出计为资本性支出,从而使利润虚增,其中在2001年虚增税前利润30.55亿美元,而当年报告的税前利润为24.28亿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虚增税前利润7.97亿美元,而该季的报告利润为2.58亿美元,以此避免了2001年和2002年第一季度出现亏损。后续的调查发现,世通公司1998年至2002年第一季度虚报利润超过110亿美元。收益性支出:指该支出发生后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仅局限于发生支出当年。故发生时应计入当期费用。资本性支出:指该支出发生后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在一个会计年度以上。故发生时应计入资产,再按其受益期分期摊作各期费用。因此,收益性支出记作资本性支出,会导致费用少计,利润和资产多计。(二)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三)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信息产品。因此,可理解性要求还涉及信息使用者的定位问题。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对于那些于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具有合理程度的知识,而又愿意用合理的精力去研究信息的人士,应当是可理解的。“如果我拿起一份年报却读不懂报表注释,那么我可能不会-----不,肯定不会投资于这家公司,因为我知道他们根本不打算让我读懂”。(巴菲特)(四)可比性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纵向可比)例: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横向可比)(五)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视为自有固定资产核算。(六)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在会计实务中,凡是能够改变信息使用者对决策问题看法的信息,都是重要性。重要性往往应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的大小两方面同时结合企业的规模由会计人员加以职业判断。(七)稳健性又称谨慎性,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进行预计时,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和收入,低估负债和费用,要合理核算企业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在对某一会计事项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虚计利润的方法和程序。对应收帐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存货计价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等都是稳健性质量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体现。(八)及时性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具体地说:—及时收集原始单据—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二、会计确认基础1、现金制(收付实现制)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定各期的收入和费用。2、权责发生制(应计制)是指收入和费用应当在收入权利和费用责任形成期间予以确认,而不管该期间是否收到或付出款项。世界各国包括我国,企业会计确认基础通常都采用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具体来说: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也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在权责发生制下,收入是否实现,就要看产品是否已经完成销售过程,劳务是否已经提供,如果已经完成或提供,并已取得收款的权力,收入就算作实现。权责发生制下判断费用是否发生,则要看与其相关的收入是否已经实现。如果收入已经实现,那么与之相关的费用不论是否付款,均应视作发生。例:某企业2009年10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1、销售产品10000元,款项已存入银行。2、销售产品25000元,用商业汇票方式结算,已收到对方交来汇票。3、收到上月份客户所欠购货款20000元。4、第四季度各月应负担的短期借款利息分别为1000元,于12月底支付。5、向购货方预收商品货款计40000元,已存入银行。6、以银行存款预付第四季度租赁房屋租金6000元。要求:分别用权责发生制和现金制确定该企业10月份的收入和费用。第五节会计规范和会计职业一、会计规范会计规范是国家机构或民间团体所制定的会计法律、法规、准则和制度等总称。它即是约束会计行为的标准,也是对会计工作进行评价的依据。由于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每个国家都有一套约束会计行为的会计规范体系。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构成如下:(一)会计法律---会计法《会计法》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人大颁布,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会计法》于1985年1月21日首次颁布,于1993年12月29日经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修订,后又于1999年10月31日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后由国家主席令下令公布,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会计法》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二)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国务院制订。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主要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于2000年6月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主要涉及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编制、对外提供、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三)会计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的各部委制定,会计的部门规章由财政部制定。属于会计部门规章的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在1992年11月颁布,1993年7月起施行,适用于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企业。05年对之进行修订,06年2月15日颁布,07年1月1日起施行。
本文标题:浙江大学会计学第一章绪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8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