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税务会计第1章税务会计概论
税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版盖地编著第一章税务会计概论第一节税务会计概述第二节税务会计对象与目标第三节税务会计基本前提第四节税务会计原则第五节税务会计要素第六节税务会计计量属性与税务会计处理程序第一章税务会计概论第一节税务会计概述一、税务会计的产生在税务会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现代所得税法的诞生和不断完善对其影响最大为了适应纳税人的需要,税务会计有必要从财务会计中独立出来,以充分发挥现代会计的多重功能。现在,国内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承认,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构成会计学科三大分支。二、税务会计概念本书认为,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规为准绳,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税款的形成、调整计算和缴纳,即企业涉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申报(报告)的一门专业会计。三、税务会计模式基本上可以归为非立法会计、立法会计和混合会计三种模式,也可以分为立法与非立法两种模式。诺贝斯将会计按微观实用与宏观控制分类。由于各国税制结构体系不同,税务会计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1.以所得税会计为主体的税务会计2.以流转税(商品税)会计为主体的税务会计3.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务会计(我国采用此体系)四、税务会计特点税务会计有别于财务会计的主要特点有:(一)税法导向性(或法定性)(二)税务筹划性(三)协调性(四)广泛性五、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异同(一)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税务会计作为一项实质性工作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企业会计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的。税务会计资料大多来源于财务会计,它对财务会计处理中与现行税法不相符的会计事项,或出于税务筹划目的需要调整的事项,按税务会计的方法计算、调整,并作调整会计分录,再融于财务会计账簿或财务会计报告之中。(二)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两者除目标不同、对象不同外,主要还有以下区别:1.核算基础、处理依据不同。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存在不少差别,其中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收益实现的时间和费用的可扣减性上。2.计算损益的程序不同。税收法规中包括了修正一般收益概念的社会福利、公共政策和权益条款,强调应税所得与会计所得的不同。第二节税务会计对象与目标一、税务会计对象纳税人因纳税而引起的税款的形成、计算、缴纳、补退、罚款等经济活动就是税务会计对象。企业的税务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计税基础和计税依据1.流转额(金额、数额)2.成本、费用额。3.利润额与收益额4.财产额(金额、数额)5.行为计税额(二)税款的计算与核算按税法规定的应缴税种,在正确确认计税依据的基础上,正确计算各种应缴税金,并作相应的会计处理。(三)税款的缴纳、退补与减免对企业多缴税款、按规定应该退回的税款或应该补缴的税款,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减税、免税是对某些纳税人的一些特殊情况、特殊事项的特殊规定,从而体现税收政策的灵活性和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四)税收滞纳金与罚款、罚金企业因逾期缴纳税款或违反税法规定而支付的各项税收滞纳金、罚款、罚金,也属税务会计对象,应该如实记录和反映。二、税务会计任务1.反映和监督企业对国家税收法令、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认真履行纳税义务,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2.按照国家现行税法所规定的税种、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税目、税率等,正确计算企业在纳税期内的各种应缴税款,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3.按照税务机关的规定,及时、足额地缴纳各种税金,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4.正确编制、及时报送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认真执行税务机关的审查意见。5.正确进行企业税务活动的财务分析,不断提高企业执行税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涉税核算和税务管理水平,降低纳税成本。6.充分利用现行税法和有关法规、制度赋予企业的权力,积极进行税务筹划,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和税收负担,争取企业的税收利益。三、税务会计目标税务会计的目标是向税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税务决策的会计信息。税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首先是各级税务机关,其次是企业的经营者、投资人、债权人等,再次是社会公众。第三节税务会计基本前提由于税务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财务会计中的基本前提有些也适用于税务会计,如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等,但因税务会计的法定性等特点,税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也有其特殊性。一、纳税主体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并享有纳税权利的实体,包括单位和个人(法人和自然人),即“纳税权利人”。纳税主体与财务会计中的“会计主体”有密切联系,但不一定等同。纳税主体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在一般情况下,会计主体应是纳税主体。但在特殊或特定情况下,会计主体不一定就是纳税主体,纳税主体也不一定就是会计主体。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这一前提意味着该企业个体将继续存在足够长的时间以实现其现在的承诺,如预期所得税在将来被继续课征。这是所得税款递延、亏损前溯或后转以及暂时性差异能够存在并且能够使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跨期摊配的理论依据。三、货币时间价值货币(资金)在其运行过程中具有增值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投入周转使用的资金价值将会发生增值,这种增值的能力或数额,就是货币的时间价值。这一基本前提已成为税收立法、税收征管的基点,因此,各个税种都明确规定纳税义务的确认原则、纳税期限、交库期等。它深刻地揭示了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的目标之一──纳税最晚,也说明了所得税会计中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纳税调整的必要性。四、纳税会计期间纳税会计期间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选定的纳税年度期间。我国纳税会计期间统一规定为日历年度,非由纳税人自己选择。如果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的中间开业,或者由于改组、合并、破产、清算等原因,使该纳税年度的实际经营期限不足12个月的,应当以其实际经营期限为一个纳税年度。纳税人清算时,应当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纳税年度。五、年度会计核算年度会计核算是税务会计中最基本的前提,各国税制都是建立在年度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某一特定业务的基础上。课税只针对某一特定纳税期间发生的全部事项的净结果,而不考虑当期事项在后续年度中的可能结果如何,后续事项将在其发生的年度内考虑。第四节税务会计原则为了实际有效地对纳税人稽征税款,在税收原则指导下,通过税法体现并逐步形成了税收核算原则。笔者认为,如果站在纳税人的角度,税收核算原则就是税务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税务会计原则主要应有:一、税法导向原则税法导向原则亦称税法遵从原则。税务会计应以税法为准绳,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上,再以税法为判断标准(或以税务筹划为目标)进行重新确认和计量,在遵从或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履行纳税义务,寻求税收利益。该原则体现“税法至上”,税法优先于会计法规等其他普通法规。二、以财务会计核算为基础原则此项原则适用于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混合的会计模式。其基本含义是:(1)对于已在财务会计报表中确认的全部交易事项的当期或递延税款,应确认为当期或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2)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计量某一交易事项的当期或递延应纳税款,以确定当期或未来年份应付或应退还的所得税金额;(3)为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不预期未来年份赚取的收益或发生的费用的应纳税款或已颁布税法、税率变更的未来执行情况。三、应计制原则与实现制原则由于收付实现制不符合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原则,不能用于财务会计报告目的,为了更多的借助于财务会计记录,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因此,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税法都接受应计制原则。各国早期的税法都是按收付实现原则计税,因为它体现了现金流动原则(具体化为公平负税和支付能力原则),该原则是确保纳税人有能力支付应纳税款而使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基础。在税法和税务会计实务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际采用的是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四、历史(实际)成本计价原则按历史成本计价原则进行会计处理,既有利于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存量计量,也有利于对收入、费用、利润的流量计量,因此,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在税务会计中,除税法另有规定者外,纳税人必须遵循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因为它具有确定性与可验证性。五、相关性原则与财务会计的相关性原则的含义不同,税务会计的相关性体现在所得税负债的计算,是指纳税人当期可扣除的费用从性质和根源上必须与其取得的收入相关。六、配比原则税务会计的配比原则是在所得税负债计算时,应按税法确定收入(法定收入)并界定同期可扣除费用,即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七、确定性原则确定性原则是指在所得税会计处理过程中,按所得税税法的规定,在应税收入与可扣除费用的实际实现上应具有确定性,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不论何时支付,其金额必须是确定的。八、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指纳税人可扣除费用的计算与分配方法应符合一般的经营常规和会计惯例。该原则属于定性原则而非定量原则,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九、划分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原则营业收益(经营所得)与资本收益(资本利得)具有不同的来源和担负着不同的纳税责任。营业收益是指企业通过其日常性的经营活动而获得的收入,通常表现为现金流入或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其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两个部分,其税额的课征标准一般按正常税率计征。资本收益是指在出售或交换税法规定的资本资产时所得的利益(如投资收益、出售或交换有价证券的收益等),资本收益的课税标准具有许多不同于营业收益的特殊规定。十、税款支付能力原则税款支付能力与纳税能力有所不同。纳税能力体现的是合理负税原则。与企业的其他费用支出有所不同,税款支付必须全部是现金支出,因此,在考虑纳税能力的同时,也应考虑税款的支付能力。税务会计在确认、计量、记录收入、收益、成本、费用时,应尽可能选择保证税款支付能力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销售方式、结算方式、结算工具的选择等)。十、筹划性原则税务会计既要保证依法计税、纳税,又要尽可能地争取纳税人的最大税收利益。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采用何种税务筹划方案,必须事先进行周密地谋划。第五节税务会计要素税务会计要素是对税务会计对象的进一步分类,其分类既要服从于税务会计目标,又受税务会计环境的影响。税务会计要素与财务会计要素的关系。税务会计要素的界定。一、计税依据计税依据是税法中规定的计算应纳税额的根据。在税收理论中称为税基。纳税人的各种应缴税款是根据各税种的计税依据与其税率相乘之积。不同税种的计税依据不同,有收入额、销售(营业)额(量)、增值额(率)、所得额等。二、应税收入应税收入是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应税行为所取得的收入,即税法所认定的收入。因此,也可称为法定收入。确认应税收入的原则有两项:一是与应税行为相联系,即发生应税行为才能产生应税收入;二是与某一具体税种相关。纳税人取得一项收入,如果是应税收入,那必然与某一具体税种相关,即是某一特定税种的应税收入,而非其他税种的应税收入。三、扣除费用扣除费用是企业因发生应税收入而必须支付的相关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即税法所认可的允许在计税时扣除项目的金额,亦称法定扣除项目金额。属于扣除项目的成本、费用、税金、损失是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基础上,分不同情况确认:一是按其与应税收入的发生是否为因果关系;二是在受益期内,按税法允许的会计方法进行折旧、摊销;三是对财务会计中已经确认、计量、记录的某些项目,凡超过税法规定扣除标准的,一律按税法规定的限额作为“扣除费用”。四、应税所得财务会计中的“所得”就是账面利润或会计利润。税务会计中的“所得”即指应税所得,或称应纳税所得,它是应税收入与法定扣除项目金额的差额,也是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如果“应税所得”是负数,则为“应税亏损”。对应税亏损,方可按税法规定进行税前弥补。五、应纳税额应纳税额亦称应缴税款。它是计税依据与其适用税率或(和)单位税额之乘积。应纳税额是税务会计特有的一个会计要素。影响应纳税额的因素有计税依据、税率、单位税额和减免税规定等。六、税务会
本文标题:税务会计第1章税务会计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90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