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第四卷体会4篇
1/21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第四卷体会4篇【参考指引】此例优秀文档“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第四卷体会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以供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第四卷体会1细读深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深切体会到“人民至上”这条主线,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为民的博大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系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对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共产党的事业是为了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战争年代,我们党领导人民“翻身求解放”。在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全党时刻注意解决群众衣食住行等的实际生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此,我们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领导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美好2/21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坚持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满怀深厚真挚的人民情怀,体察人民的安危冷暖,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期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在教育、住房、养老、医疗等持续取得新进展,又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步地变为现实。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我们党成立近百年来,始终紧紧依靠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归根到底还是要紧紧依靠人民。为此,要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3/21取智慧和力量;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人民作为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共享发展理念,就是强调坚持由人民全面享有改革发展成果。要更加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要从战略上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权轻不忘责任重,位高不失公仆心。各级领导干部无论职务大小,都是人民的公仆,都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都要有对人民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忘我奉献精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党员干部要自觉树立公仆意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要勇于刀刃向内,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永远以公仆身份服务于人民,始终做到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使我们持续拥有推动历史前进的磅礴力量。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第四卷体会220-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了马克思光辉的一生,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其中特别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4/21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我们同样强烈地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来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坚定不移与高度自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开篇,书末专门附录以《“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为题的关于习近平总书记的长篇报道作为收篇。作为第二卷开篇的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爱。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大爱,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年出版的第三卷特别设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专题;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收入本卷时题目特别标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今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期间,再次提醒全党:“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通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三卷和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人民”始终在场,鲜明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笃定的人民信仰,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卷著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5/21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为鲜亮的底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一思想体系传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基因,因应时代的呼声,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原创性的贡献,写出了新时代“人民的理论”的辉煌新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把握其“人民的理论”这一鲜明特质、把握人民至上这一贯穿其中的精髓要义,在服务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全力践行好共产党人的初心、担当好共产党人的使命。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以人民为后盾,为人民而前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反复阐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最大底气”论,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执政,何以执政兴国、长久执政的根本问题。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必然,深深蕴含在人民的选择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因为我们是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党,是一个立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是一个为了人民和民族的利益而敢于斗争、敢于牺牲的党”。我们党执政以来,中华大地上所激昂展开的壮丽6/21乐章,“剧中人”是人民,“剧作者”也是人民,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在新的征程中奋力实现伟大梦想,最磅礴的伟力同样孕育于人民,“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就没有战胜不了的艰难险阻,就没有成就不了的宏图大业”。在新时代的奋斗中,坚持“最大底气”论,要求我们时刻牢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使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始终拥有执政的最大底气,拥有自信的最大理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基于对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本性的深刻认识,对人类社会兴衰治乱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所谓“最大的政治”,就是一个执政党必须时刻把握住、处理好的最关键问题。之所以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就在于“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千古不易之理。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最大政治”论,简洁但极为有力地提醒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把顺民心、聚民心作为最大的事情,唯此才能使我们党拥有执政的最大底气、最深厚根基。要汇聚民心,必须“以百姓心为心”。“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7/21严宣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确立和践行,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推进,无不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郑重承诺的生动展开,无不是我们党守初心、担使命的自觉实践。在新时代,坚持这一“最大政治”论,要求我们时刻坚守人民立场,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急,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人民是最大的政绩以人民为执政的底气、民心为最大的政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所应时刻秉持的政绩观。对于政绩观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论及。他强调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以造福人民为最大的政绩,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8/21本目的,“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以人民为政绩评价的最终主体,“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坚持这样的“最大政绩”观,要求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要时刻牢记,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求党和国家机关的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时刻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所处的岗位,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民谋利,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指南针”,将共产党人的初心写在幸福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告诉我们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何在,也告诉我们党一旦脱离群众,就会断裂血脉、失去生命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一个生命机体而言,最大的活力得益于血脉畅通,最大的危险莫过于血脉断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9/21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能不能经受住这些考验,最根本的就是要看我们党能不能始终深深地扎根在人民之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勇作民族的脊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而自然保持下去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随着党龄增长和职务提升而自然提高的”,“初心不会自然保质保鲜”。最可靠的“保鲜剂”,就是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党全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九大之后,我们党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些都是我们党培元固本的战略工程,都对更加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挥了积极作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
本文标题: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第四卷体会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979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