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风险控制(DOC 68页)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风险控制去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掀开了新的一页。7月,央行行长戴相龙向外界宣布,中国将在3年内实现利率市场化。9月,央行放开外币贷款利率,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尝试。迄今,这一改革正在不断推进之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展开必然对我国银行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着重从政府的角度,借助金融约束理论为分析手段,就如何控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银行风险作些探讨。一、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银行风险及其控制策略我国现行的利率体系集利率的变动权于国务院,中央银行享有20%的利率浮动权,而商业银行只在名义上享有利率浮动权,实际上只有执行的义务。[1]严格的利率管制减少了银行经营的风险,保证了银行体系的稳定,但也造成了银行风险意识淡薄,抵御风险能力差的状况。利率市场化改革把行政命令决定利率转变为市场供求决定利率,增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如何在改革过程中控制住银行风险,继续保持银行体系的稳定,减少改革的总成本,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想要控制住银行风险,首先需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一)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银行风险分析从理论上讲,利率市场化是通过影响利率变动从而影响银行风险的。利率市场化对利率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造成利率多变,使利率不确定;二是解除利率压制,使利率回归均衡水平而造成实际利率迅速升高。而银行风险一般可以分为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利率市场化对这4种风险影响的分析如下:1.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的流动性来源不能满足流动性需求,从而引发清偿问题的可能性。从流动性需求来看,利率市场化一方面导致实际利率升高,有助于增加存款需求,抑制贷款需求,从而减少流动性需求;另一方面导致利率多变,增加了储民提现的可能性。但由于实际利率升高,储民转存高利率存款的可能性更大。这样,改变的只是存款的利率和期限结构,而对流动性需求影响不大。虽然利率市场化容易造成宏观金融不稳定,但引发储民挤兑的可能性不大。我国储民已习惯于各种改革,对建立于国家信用基础上的银行信用深具信心。从1993年到1995年的高通货膨胀到银行不良贷款的巨额增长都不能明显降低我国的储蓄率,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流动性来源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可能增加银行不良贷款的数量从而减少流动性来源。但进一步完善的货币市场为银行提供了强大的流动性来源。只要银行在信贷风险上应对得当,不出现恶性的突发事件,流动性来源急剧减少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不大。流动性风险不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2.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市场利率不确定造成银行损失或额外受益的可能性。利率市场化从3个方面增加了银行的利率风险:(1)利率多变,使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调整难以跟上利率的变动,造成二者不相匹配,减少银行利息收入。(2)银行对存贷款的争夺势必缩小存贷利差,减小银行利率操作的空间,增大了利率多变性的危害。(3)在利率迅速上升过程中,较敏感的短期利率比长期利率上升更快,使从事短借长贷的银行蒙受损失。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看,利率风险都是利率市场化给银行造成的主要风险。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贷款不能如约偿还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有3方面:(1)银行能以不同的利率区分不同风险的贷款,为低风险贷款提供低利率,对高风险贷款规定高利率,有利于银行提高贷款风险管理的效率,减少信贷风险。(2)实际利率升高,增加了借款人的利息负担,增加了贷款违约、拖欠的可能性。(3)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一是由于银行事先无法确知借款人风险状况所造成的逆向选择风险,即实际利率升高迫使低风险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而高风险借款人成为银行客户;[2]二是由于银行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赋予银行经理人员影响贷款利率决定的权力,容易造成经理人员寻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都会降低贷款质量,增加信贷风险。因此,利率市场化对信用风险有相当的影响。信用风险一直是我国银行业面对的主要风险,虽经“债转股”有所缓解,但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仍须谨慎对待。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因汇率变动而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我国资本项目还未对外放开,利率市场化不能使本币利率与国际利率趋于一致,也就不能通过二者之间的调整影响汇率波动。并且,国内银行持有的外币资产和负债也不多,主要集中于中国银行。因此,利率市场化对汇率风险影响不大。汇率风险不是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此外,改革往往造成经济不稳定,容易产生突发性事件。突发性事件能够导致银行财务状况迅速恶化,风险迅速上升。由突发性事件导致的银行风险不妨称为突发性风险。从理论上讲,突发性风险可能是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或信用风险中的一种,也可能是其中二者或三者的混合。但由于突发性风险成因特殊,不妨单独予以列出。突发性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破坏性很强。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上,对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的影响不大。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是银行和政府需要控制的主要对象。而至于突发性风险,由于它具有不可预测性,难以进行管理,但它终究要通过传统的银行风险表现出来,银行只要增强风险意识,增加资本金,加强对已识别风险的管理,切实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应该问题不大。(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银行风险控制策略一般来说,成功的银行风险控制取决于银行和政府两个因素:银行是内因,是主要因素;政府是外因,是次要因素。因此,政府的风险控制策略,应该以激励银行降低自身风险为主,而以加强银行外部监管为辅。从政府已出台的措施看,主要是规定了利率放开的步骤,可以简要概括为:先外币,后本币;先农村,后城市;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4项步骤可以分开进行,也可以交叉进行。其中,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是核心步骤。央行首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就预示着这一步骤将贯穿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政府放开贷款利率后,仍然控制存款利率,旨在降低银行经营的成本,减少银行风险。因此,政府必然将存款利率控制在竞争性均衡水平以下,这就为银行创造了获取租金的机会。租金指的是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产生的收益。银行所获的租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存款利率低于其竞争性均衡水平所产生的存款利差租金;另一部分是存款利率控制造成可贷资金不足,使贷款利率高于其竞争性均衡水平而产生的贷款利差租金。政府控制存款利率,也即是在为银行创设租金,激励银行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经营风险。但值得注意的是,租金也能引发银行争夺租金的短期行为,以及经理人员寻租的道德风险,从而增加银行风险。因此,政府控制存款利率政策的效果,一方面主要取决于由此产生的租金对银行激励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银行外部监管的效率。总的来说,政府采取的措施符合我们的策略分析。以下的论述就从银行的租金激励和银行的外部监管两个方面展开。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租金激励(一)利率市场化租金与金融约束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奉行为企业创设租金的存贷款利率控制政策,旨在激励企业扩大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政府控制存款利率是为激励银行降低经营风险,减小改革的总成本。政府创设以上两种租金的意图、手段以及两种租金的获取者均不相同。为了方便探讨,不妨把政府为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而为银行创设的租金定义为利率市场化租金。为深入分析利率市场化租金对银行的激励作用,我们不妨借鉴金融约束理论的分析框架。金融约束是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1997年针对发展中经济或转型经济而提出的金融政策。[3]其本质在于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目的是为了减少由信息问题引起的妨碍完全竞争市场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租金诱导金融中介增加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可能供给不足的商品和服务。金融约束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包括稳定的宏观环境、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以及正的实际利率。一旦前提条件无法满足,金融约束就会转化为金融抑制。[4]金融抑制是政府通过征收通货膨胀税从民间部门攫取租金的金融浅化政策。金融约束与金融抑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政府为民间部门创设租金,而后者是政府从民间部门攫取租金。金融约束的主要政策有:(1)控制存款利率,使其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通过控制存款利率,降低银行经营成本,就创造了可增加银行特许权价值的租金机会。为银行创造租金有两个重要作用:其一,减少了银行从事投机的道德风险,使其有动力成为长期经营者,积极有效地监督企业,管理其贷款组合的风险;其二,促使银行寻求新的储源,吸收更多的存款,推动金融深化。(2)限制竞争。控制存款利率只是防止了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仍然存在。向银行业的过度进入和现有银行的过度竞争都会消除租金。因此,政府需要控制向银行业的进入,给先进入者以“专属保护”,使其暂时享有垄断权利。同时,还须限制银行间的竞争,减少银行倒闭的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这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的外部效应。(3)限制资产替代。居民将正式金融部门的存款转化为证券、国外存款、非正式市场存款或实物资产,都会减少银行获取租金的机会。因此,政府应当限制证券市场和非正式银行部门的发展,限制资本外流,并维持低通货膨胀率和正实际利率。金融约束除了上述3项基本政策外,还涉及一个金融约束管理问题。首先,要力争使金融约束处于最优水平。存款利率控制幅度过大,容易造成负实际利率;控制幅度过小,供给的租金不足,又难以对银行产生较强的激励。因此,存款利率控制应当适度,使金融约束的效果达到最优水平。其次,防止官僚寻租。金融约束所设租金给政治家和官僚提供了牟取私利的机会。只有打击政治性寻租,才能保证金融约束顺利进行。最后,金融约束是一种动态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金融约束的强度应作相应的降低,逐步过渡到金融自由化。简言之,金融约束的要旨在于通过存款利率控制以及市场准入限制和资产替代限制,为银行提供租金激励。利率市场化租金符合金融约束理论框架。首先,我国经济刚摆脱通货紧缩的阴影,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开端,供需基本平衡,物价涨幅温和,经济运行平稳。这符合金融约束的前提条件。并且,政府只有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才能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条件与金融约束的前提条件一致。其次,我国银行业准入及竞争状况。就银行业准入而言,政府一直实行较为严格的进入约束,国有银行从一开始就是垄断者。[5]到目前,4大国有银行在资产方面占据国内市场90%左右的份额,利润额比重近60%,存款和贷款比重则一直在70%以上。这也反映出我国银行业竞争不足。即便考虑到加入WTO,外资银行在过渡期内也难以跟国有银行争夺国内市场。因此,我国银行业垄断的状况在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再次,资产替代状况。在股市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境内流通市值总额仅有1.7万亿元左右。在国债方面,2000年底内债余额约1万亿元。两者相加也难与7万多亿居民存款余额相比。且不考虑其他因素,单就股市和债市的规模而言,居民存款向证券市场的流动就受到了限制。再加上我国短期内不会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资本外流受到严格控制。我国居民除储蓄外,资产选择的余地不大。以上第一点为利率市场化租金对银行激励作用的发挥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第二及第三点保证了租金不至因为银行竞争和资产替代而消散。政府通过控制存款利率给银行提供租金激励,促使银行降低经营风险,以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顺利进行的过程,也即是政府实施一次过渡性金融约束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对存款利率的控制也将逐步减轻,最终过渡到利率市场化。这符合金融约束是一种动态政策的观点。所不同的是,金融约束强调政府不能从民间部门攫取租金。而在我国,获取利率市场化租金的主要是政府所属的国有银行。这无异于政府直接从民间部门攫取租金。但是考虑到体制背景,由政府金融部门获取租金并维持激励对我国经济转轨尤为重要。这也可以看作对金融约束框架的一个重要补充。[5]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金融约束的框架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利率市场化租金对银行的激励问题。(二)利率
本文标题: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风险控制(DOC 68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4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