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23代替DB34/T2359-2015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Cultivationtechnicalspecificationof800kgYield’sregionmid-seasonindicariceJianghuai2023-03-01发布2023-04-01实施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3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DB34/T2359-2015《江淮地区超级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与DB34/T2359-2015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标准名称修改为: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b)更改了“范围”相关内容(见1,2015版的1);c)更改了规范引用文件(见2,2015版的2);d)增加了“3术语和定义”章节(见的3);e)更改了“品种选择及产量结构指标”相关参数(见5,2015版的4);f)更改了“育秧”相关内容(见6,2015版的5);g)增加了“出芽”相关内容(见6.7.1);h)更改了“移栽期”的移栽时间(见7.3,2015版的6.3);i)更改了“栽插规格和密度”相关内容(见7.2,2015版的6.2)j)更改了“施肥”有关技术参数(见8.2,2015版的7.2);k)删除“防治策略”中已废止标准文件(见9.1,2015版的7.4.1);l)更改了“附录”中有关用药种类和施用方法(见附录,2015版的附录)。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文件由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舒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蒙城县农业农村局、安徽农业大学、安徽昊旭沃辉种业有限公司、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孔令娟、江勇、柯建、杨森、葛军、章树、吴子峰、张琦、王士梅、潘广元、陆保国、彭绍春、潘尤学、周宗玲、陈刚、周永进、张健、张晓红、吴新夭、皮昭燕、方吴云、朱倩。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5年首次发布为DB34/T2359-2015,2023年第一次修订。—20231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单产8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及产量结构指标、育秧、移栽、大田管理、大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收获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淮地区杂交中籼稻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1868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有机肥料NY/T3888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作业技术规范NY/T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DB34/T2358水稻工厂化育插秧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产地环境产地要求稻田平整,水源充足,沟渠配套,独立排灌;耕层深厚,结构良好;土壤基础地力产量高于400kg/667m2,营养元素平衡而丰富,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NY/T5010的规定。5品种选择及产量结构指标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国家或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穗粒结构协调的大穗型迟熟杂交中籼稻品种。品种生育期135d~145d,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或以上。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的规定。产量及穗粒结构指标产量指标:每667m2产量800kg。—20232穗粒结构指标:中穗型品种每667m2有效穗17万~19万,每穗总粒数220粒~25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6g~28g;大穗型品种每667m2有效穗15万~16万,每穗总粒数270粒~300粒,结实率≥85%,千粒重26g~27g。6育秧壮秧标准培育叶蘖同伸壮秧。人工插秧:采用旱育秧,移栽叶龄5叶~6叶,株高小于25cm,单株带蘖1个~2个,根系短、白、粗;毯状机械插秧/钵体机械插秧:采用工厂化育秧,应符合DB34/T2358的规定。苗床准备6.2.1苗床选择选择排灌条件、土质和肥力较好的田块作秧田,人工移栽秧田与大田比为1:8~1:10,机插秧田与大田比为1:80~1:100。6.2.2苗床培肥秧田在冬前冬耕冻垡的前提下,播前15d进行床土培肥,每667m2施45%复合肥50kg,连续旋耕2次。6.2.3苗床规格人工插秧的,要求畦宽1.4m,沟宽0.35m,沟深0.15m;围沟宽0.35m,沟深0.25m。机械插秧的,采用育秧基质拌营养土育苗,在提前培肥的基础上做好1.5m宽的苗床,苗床做到实、平、光、直。预留操作行,方便机械化操作。种子处理选择晴天晒种2h~4h后,用25%咪鲜胺或氰烯菌酯乳油2500倍液浸种,浸种时间18h~24h。起水后稍沥水,转入温室催芽,约85%种子破胸露白后即可用25%噻虫·咯·霜灵拌种,晾干后待播。播期结合本地茬口特点和品种的生育特性,确定本地适宜播期,冬闲、油菜茬口为4月25日~5月5日,小麦茬口为5月5日~15日,确保8月15日~25日抽穗,避开高温天气。播种量人工插秧:每667m2大田用种量0.9kg~1kg,每m2净苗床畦面播种干谷18g~20g。机械插秧:每667m2大田用种量1.2kg~1.5kg,每盘播干谷60g~75g,按此种量调整好播种机的播量,要求盘中种子分布均匀一致。播种方法—20233人工插秧:播种提前一天苗床浇水后,每667m2苗床用50%敌磺钠2kg兑水喷施进行土壤消毒。播种前苗床再次浇透水,使0cm~15cm土层处于水分饱和状态。分畦定量播种,每m2苗床播种露白芽谷25g~28g。播后用板轻压,盖细土0.5cm,以不见谷为度。盖种后每667m2苗床用10%丁·噁160ml进行封闭除草。再搭架盖膜或平铺薄膜保湿,加盖少量稻草,以防高温烧苗。机械插秧:采用流水线作业播种,也可采用活动式播种机具播种,按摆放秧盘、铺装床土、适量浇水、精控播种、覆土盖种、种盘转移等工序进行。秧田管理6.7.1出芽工厂化育秧的,要将覆土后的秧盘放在秧架上叠放,在30.0℃的恒温蒸气温室条件下或在塑料大棚内2d~3d暗化出苗,要求80%以上的芽长1cm~1.5cm。6.7.2水分管理秧盘以平铺在大棚地面为主要方式,棚内温度超过30℃时要打开棚门通风换气降温,勤灌跑马水,秧板保持干湿交替、无积水。苗床旱育秧的,齐苗后揭膜,并浇一次透水,后续以控水控苗为主;中午不卷叶不补水,降雨排干沟水降湿。6.7.3施肥用药2叶1心期通风降温炼苗,追施“断奶肥”,每667m2用尿素5kg兑成1%的肥液于下午4时后均匀喷施,施肥后用清水淋洗秧苗。栽前1d~2d喷施“送嫁药”,喷施1%尿素液作“送嫁肥”。机插秧计划秧龄超过20d的,在1叶1心期每667m2使用10%多效唑100g~200g。秧田期虫害防治主要防治灰飞虱、稻蓟马等虫害,可用50%吡酮呋虫胺500倍液常规喷雾,每667m2喷药液15kg~20kg。根据虫情防治1次~2次。7移栽大田耕整7.1.1大田应及早干翻耕,晒垡,施用有机肥。7.1.2移栽前7d灌水,旋耕,然后耙平待移栽。7.1.3整田标准:上虚下实,土碎地平,最大落差小于3cm,做到“实、平、光”。7.1.4土壤pH值低至5.5左右的,在耕后耙前,每667m2施25kg生石灰调酸,适当调高pH值。移栽期7.2.1根据茬口、播种期和秧龄适时移栽,冬闲茬口在5月15日~20日,油菜茬口在5月25日~30日,小麦茬5月30日~6月5日。7.2.2毯状秧秧龄20d~25d,旱育秧、钵苗秧的秧龄25d~30d。栽插规格和密度7.3.1栽插规格—20234人工栽插:宽行窄株,行距35.0cm,穴距16.7cm;宽窄行:宽行距46.7cm,窄行距23.3cm,穴距16.7cm。钵苗机插:宽窄行,宽行距33cm,窄行距23cm,穴距18cm。毯苗机插:行距固定30cm,株距14cm~16cm。7.3.2栽插密度人工栽插:宽行窄株,每667m2栽1.14万穴,每穴2粒种子苗,每667m2基本苗2.28万,每667m2基本茎蘖苗5.5万~6.0万。钵苗机插:宽窄行,每667m2栽1.37万穴,每穴2粒~3粒种子苗,每667m2基本苗2.74万~4.0万,每667m2基本茎蘖苗5.5万~8.2万。毯苗插秧:每667m2栽1.40万穴~1.58万穴,每667m2基本苗5.0万~6.5万。7.3.3栽插要求以东西向栽插,浅栽匀栽,保证栽插质量。插秧前留好围沟,栽插后3d及时补苗,避免缺苗和弱苗。8大田管理群体动态指标栽后3d~5d活棵返青;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1.5个叶龄够苗,每穴茎蘖苗达13个~15个;每667m2最高茎蘖苗26万~28万,为有效穗的1.5倍左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后叶色逐步褪淡,至倒4叶露尖前叶色明显落黄;拔节后上部叶片挺直,群体孕穗期末封行;收获前保持倒3片绿叶。施肥8.2.1施肥原则增施有机肥,提倡有机无机配合;控制氮肥总量,适当减少基蘖肥、增加穗肥施用比例;依据土壤钾素状况,高效施用钾肥;注意锌肥和硅肥的配合施用。推荐机插侧深施肥,施用准则应符合NY/T496、NY/T1868和NY/T3888的规定。8.2.2施肥总量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每667m2总施氮量为15kg~17kg,氮肥运筹,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7~7.5:3~2.5。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以氮肥总用量为基准,按照氮:磷:钾肥=1:0.6:1.1的比例,开展配方施肥。8.2.3施肥时期与方法8.2.3.1基肥耕翻前667m2施商品有机肥150kg~200kg;在耕后整地前667m2施45%复合肥50kg,锌肥0.5kg~1.0kg。8.2.3.2分蘖肥—20235在栽移后5d~6d,每667m2施尿素10kg加钾肥5kg。第二次在移栽后12d,每667m2施45%复合肥5kg作平衡肥。拔节前每667m2施高效硅肥5kg~10kg。8.2.3.3穗肥攻大穗的最佳施肥时期为:大田主茎拔节定长至幼穗分化一期初,即倒4叶露尖时,追施肥量:钾肥6kg加45%复合肥5kg;幼穗分化二期末至三期初,即倒2叶露尖时,追施肥量:钾肥5kg加45%复合肥5kg。灌浆结实期采用根外追肥,每667m2用磷酸二氢钾250g加尿素500g兑水50kg喷施,或喷施叶面肥,隔7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次~3次。水分管理8.3.1开沟灌排每隔10行开一个深15cm的丰产沟,大田四周开一条宽30cm、深30cm的围沟,方便灌排管理。8.3.2生育前期移栽后保持湿润立苗1d,促进根系下扎。移栽后10d内采用间歇灌溉,每次灌水深度2cm~3cm,落干后再次上水。8.3.3生育中期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1.5个~2个叶龄期,群体茎蘖苗数达到预定穗数的70%时,排水晒田。晒田标准要求达到叶色明显落黄,叶片直立,田面板实。如田面开裂较大时应采用灌跑马水多次轻晒的方法,直至幼穗分化期前结束。8.3.4生育后期拔节后采用浅湿交替灌溉;做到有水孕穗,抽穗扬花期保持浅水2cm~3cm,遇高温灌深水,保持8cm~10cm深水层。灌浆至成熟期间歇灌
本文标题:DB34T 2359-2023 江淮地区杂交中灿稻单产800kg 667m2栽培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640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