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章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必要性产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地区经济结构2《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第一节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必要性l经济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区域及其他经济活动领域相互比例关系的总称。它通常包括产业结构、城乡经济结构、地区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等方面。3《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一、我国经济存在结构性矛盾l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竞争力不强,第三次产业发展相对滞后。l二是生产力布局结构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大。4《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二、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意义l1.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l2.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l3.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l4.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的困难5《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l(1)规模“调大”(规模经济,优势集中)l(2)层次“调高”(高技术高附加值)l(3)市场“调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l(4)行业“调新”(新兴产业)l(5)产品“调优”(优质名牌)l(6)机制“调活”(企业制度与经营机制创新)6《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第二节产业结构的优化l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l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志:l①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l②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发展;l③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需求得以不断实现;l④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7《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2.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特征l产业结构的发展沿着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的方向顺向递进;l产业结构的发展沿着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分别占优势地位顺向演进;l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附加价值产业向高附加价值产业方向演进;l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低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向高加工度产业占优势地位方向演进。8《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政策n1.产业政策的构成l产业组织政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及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等l产业结构政策:保护幼稚产业、选择主导产业、扶植战略产业和调整衰退产业等l产业布局政策:地区发展重点的选择和产业集中发展战略的制定l产业技术政策:确定产业技术的发展目标和具体计划及技术进步促进政策(技术引进、扩散、开发、扶植政策)9《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n2.产业政策的实现手段l直接干预:配额制、许可证制、审批制、政府直接投资经营等方式;l间接诱导:提供行政指导、信息服务、税收减免、融资支持、财政补贴、关税保护及出口退税等方式。l法律规制。立法方式,如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法。10《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n3.产业政策的作用l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l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l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l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l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11《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三、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l1.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l2.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l3.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l产业结构升级滞后日益突出,并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制约因素;l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l国家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l第二次产业特别是工业大而不强,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l第三次产业亟待发展。12《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第三节城乡经济结构一、二元经济结构P358n1.含义:指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现代(城市)部门和传统(乡村)部门并存的状况。伯克(J.H.Booke,1933)刘易斯(A.Lewis,1954)、费景汉、拉尼斯(H.Fei&G.Ranis,1964)、乔根森(D.Jogenson,1967)、哈里斯特和托达罗(Harrist&Todaro,1970)n2.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距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二者相差3.33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约53.4%。2008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县及县以下)却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2.03%。我国二元经济的产生与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密切联系。13《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中国的二元结构系数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95219541956195819601962196419661968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二元结构系数=城市非农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14《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200001978198319881993199820032008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城市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城市恩格尔系数农村恩格尔系数15《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二、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l积极影响:在一定阶段上和一定限度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助于经济发展。现代部门的扩散影响(技术、资金、观念等)P360l消极影响:长期牺牲三农,产生城市病等P360l限制现代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l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会削弱农业的积累能力,限制农业的发展;l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由于推拉因素向现代工业部门过度转移,使农业进一步萎缩,产生“城市病”。16《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三、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l1.转换的进展l在市场机制的诱导下,农业领域不断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加快了对传统农业改造的步伐。l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2008年间由17.92%到45.7%,平均每年上升约0.92个百分点。l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离土不离乡)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17《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l2.转换的特征l①就业结构的转换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转换。2008年产值比重格局是11.3:48.6:40.1;但劳动力比重则是39.6:27.2:33.3;l②第三次产业发展滞后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l③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l②③近年来有所缓解。但仍低于一些处于相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国家。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45.7%,而制造业比重为42.94%。18《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四、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l1.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技术、管理P363-364l①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l②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l③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经营l④发展和提高乡镇经济,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l⑤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l⑥建立健全农业的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l⑦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我国农业的比较优势19《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l2.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l①向城市工业、建筑业、运输业以及社会服务行业转移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离乡l②农业集约化、多种经营。农业深度经营l③兼营家庭手工业、家庭服务业。兼业经营l④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l3.大力发展第三次产业l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大,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l4.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l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20《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中国的就业弹性系数l年均就业弹性1978~1984年间为0.225;1984~1989年间为0.297;1989~1996年间为0.213;2007年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是0.065、0.545和0.098。-10123456789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GDP就业弹性二产就业弹性三产就业弹性21《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第四节地区经济结构l一、地区经济结构及其优化l【经济】地区:通常是根据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合作关系及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标准来划分的。我国常用东、中、西部(+东北)的地区划分l区际分工:社会劳动的地域划分及其独立化l按资源禀赋的不同属性:以自然资源差异为基础的区际分工和以其他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水平为基础的区际分工l按产业结构差异的区际分工:垂直分工(不同产业);水平分工(产业内部不同档次产品)l地区经济结构是区际分工的表现。地区经济结构优化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合理配置22《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l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准l各地区经济优势能否得到充分发挥l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区际收入差别是否缩小l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目的l逐步消除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不断由不平衡发展到更高水平的平衡发展。l优化地区经济结构的意义P365l具体包括……23《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二、我国地区经济的结构性矛盾P366-368l1、区际差异l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6市)地区生产总值为46860.7亿元。以占全国1.15%的土地面积和全国7.38%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18.63%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达48586元)、21.05%的地方财政收入和37.01%的外贸出口。l2008年,中国西部12省(区、市),拥有全国71.5%的国士面积和27.9%的人口,但只提供了17.8%的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为16000元),同时集中了全国半数的贫困县和90%的贫困人口。西部各省地方财政收入及外贸出口分别只占全国的18%和4.6%。24《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l区际差异的成因:l历史的因素;资源禀赋的制约;国家政策。l1981—1989年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50.1%放在东部,而中部和西部仅分别占26.6%和16.3%。优惠政策。l区际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l积极影响:有条件。相互取长补短;激励示范效应l不利影响:恶性循环;丰富的资源难以被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人民的生活长期贫困;国家财政负担;国防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25《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l2.地区产业同构l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程度高,缺乏有效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协作,地方保护主义严重。l例如支柱产业雷同。各省、市、区制定的5年规划和远景规划普遍把汽车、电子、机械化工、冶金作为支柱产业。l各地主要产品结构趋同。各地生产的产品重叠度较高的有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呢绒、纱布、缝纫机、自行车、手表、钢材、平板玻璃、纯碱、水泥、化肥、塑料、机床及汽车等。26《政治经济学Ⅱ》武汉大学经济系赵伟三、解决地区经济结构问题的思路P366-368l制定实施合理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l战略方针:l合理分工,发挥优势;适度倾
本文标题:10_经济结构调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7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