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于是乎始,敦庞纯固于是乎成。”(国语·周语)《尚书•吕刑》:“稷降播种,农殖嘉谷”。后稷,“后”字甲骨文写作“育”古代的农耕画面与古人的思维方式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瓜田李下、桑间濮上、采莲南塘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南移黄河流域(四五千年前)(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钱塘江流域(河姆渡文化)长江中下游流域(江南)东南沿海农业政策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耕战”之术秦汉之后的“重农固本”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与文化个性逐水草迁徙长期对垒汉朝与匈奴唐朝与吐蕃宋朝与辽、金、蒙古明朝与后金(清)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中原农耕人的被动防御性(相对而言)经济上的互补互市与和谈“被征服者同化”的命运3、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村社经济乡族经济乡族组织和宗法观念另有分封制度(如明代藩王勋戚经济)包容着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济成份;使自身保持着一定的简单再生产能力,从而维系着农耕文化的长流不息。(P29)棉花、桑蚕等经济作物内敛型的海洋贸易(不是主要成分)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一、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1、远古时代:氏族共有;2、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井田制、集体耕作、铜石并用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亦服尔耕,十千维耦3、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争地战争土地买卖(土地兼并)男耕女织(以织助耕,以工助耕,以商助耕,多种经营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男耕女织老婆孩子热炕头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晁错《论贵粟疏》4、唐宋以后,契约制的租佃关系的出现使农民对于土地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社会生产日益多样化,出现农业与手工业、商业相结合的多元经济结构。二、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发达较早。商品交换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出现,其方式为“以物易物、出卖剩余农产品”等;具有对农耕经济的依附性,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重农抑商的观念,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其呈波浪式前进;地主、商人、官僚三位一体三、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至公元16世纪前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农业:形成富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铁具的使用、复种技术;蚕桑、茶叶等;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商品货币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纸币的使用是对世界货币发展史的一大贡献;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览表行业朝代成就世界地位青铜冶炼夏青铜冶炼开始商青铜铸造技艺臻于成熟技艺规模居于上古世界前列西周湖北大冶铜绿上古铜矿数量多,种类齐备,技艺精湛古代冶炼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行业朝代成就世界地位冶铁业春秋战国冶炼生铁和块炼钢(木炭)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汉代炒钢和铸铁脱碳钢(用煤做燃料)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南北朝灌钢法产量质量世界第一北宋普遍使用煤冶铁南宋用焦炭冶铁比欧洲早800年明朝焦炭冶铁流行行业朝代成就世界地位丝织业上古养蚕缫丝西周丝织工艺发展,丝织品外销西汉提花机完善定型唐宋缂丝技术出现与风行比欧洲早1000多年棉织业东汉有棉织业(新疆种棉花)宋末明初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元黄道婆推广改进棉纺织技术元明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行业朝代成就陶瓷业原始社会发明陶器;慢轮加工技术;轮制法东汉青瓷三国两晋南北朝区域从南方扩大到北方;数量多,品种丰富;装饰丰富多彩;白瓷隋唐白瓷进入成熟期,瓷窖遍布南北,瓷器成为中华文明象征宋景德镇瓷都元青花和釉里红明斗彩和五彩瓷清粉彩和珐琅彩秦始皇陵铜车马西汉宫灯核舟台北故宫所藏玉雕翡翠玉白菜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土地与农民的相对自由相对早熟导致的思想保守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王朝的初期繁荣与后期腐败人口增长率与物质资料增长率的矛盾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严酷的经济剥削(劳心者治人,劳心者食于人)保守的意识形态不合理的政治布局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徽州商人与山陕商人(依附性)地区经济的落差第四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在战乱与稳定的周期性运动中依然发展,入主民族对农耕经济的认同(所谓“汉化”),使中国文化不断得到充实与深化;“瞻后”式的思维方式,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积累文化的守旧性格。“圣人设教,为万世不易之法。”托古改制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手工业、商业、佃租关系农耕经济与“百家争鸣”融各地域文化于一体儒、释、道三教合一少数民族文化胡化、印度、耶教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农耕经济早熟而不成熟中国文化的凝重与保守乾隆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孔孟的民本思想受到压抑(潜规则)科技发明无法得到社会的推广应用
本文标题:2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82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