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蒹葭教案【热选4篇】
关于蒹葭教案【热选4篇】【前言导读】由网友为您整理收编的“关于蒹葭教案【热选4篇】”精选优质范文,供您参考学习,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蒹葭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二)初读诗歌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二、品味赏析(一)整体感知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二)品味语言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三、激发激情(一)深层理解: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蒹葭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2.学习掌握《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3.背诵诗歌教学重点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把握全诗的主旨教学难点理解“兴”在诗歌中的作用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相关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上,它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抒情诗是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这是从《诗经》开始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选自《诗经·秦风》的诗歌-------《蒹葭》。二、内容上品味诗韵1.介绍课文出处:《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2.朗读诗歌。(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然后播放课件)3.结合课文注释,给关键字词注音释义,并疏通诗意。蒹葭(jiānjiā):泛指芦苇苍苍、萋萋、采采: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白露凝结成霜。为:动词,在这里解释为“凝结成”。伊人:那个人溯洄:逆流而上溯游:顺流而下从之:跟随她宛:好像晞(xī):干湄:岸边水草相接处跻:高而陡坻(chí):水中的小洲小岛已:晒干涘(sì):水边。右:道路弯曲沚:水中沙滩“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4.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答: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怀人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寻找那心中思慕的“伊人”。伊人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可望而不可即。细玩诗味,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5.齐读一遍诗歌,体会其中韵味。三、艺术表现手法上品味诗韵1.提问:《诗经》“六义”指的是什么?答: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的是体制,赋比兴指的是表现手法。赋: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作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数在诗歌的发端。2.提问: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运用了兴和赋的表现手法,诗歌先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而三章兴句写景物地细微变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地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地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作用:每章都以写晨秋时的水滨景色起兴,然后再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情景。这样写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渲染一种情绪。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4.朗读指导: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这就要读出节奏感和音律感。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凄清苍凉的秋景,这种景色衬托出诗人心中惆怅之情;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追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5.朗诵诗歌四、结构形式上品味诗韵1.提问:全诗的结构和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以四言为主,节奏感强,具有整齐美。2)双声叠词、重章叠句的运用。诗的二、三章,仅将“苍苍”改为“萋萋”、“采采”;“为霜”改为“未晞”、“未已”;“一方”改为“之湄”、“之涘”;“长”改为“跻”、“右”;“央”改为“坻”、“沚”。所换的字,都是第一章的同义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诗一致的,这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上强化了音乐的旋律感,而且具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把诗人的追求和失意表达的淋漓尽致。2.诗配画朗诵。五、小结《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蒹葭》是其中的名篇。诵读这首诗应当用心感受诗人思而不得、求而难遇的那种惆怅和遗憾,领略《诗经》反复叠唱的艺术风格。六、古诗今唱,体味诗歌意境。七、布置作业:背诵诗歌。蒹葭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2.读顺诗歌。教时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二.吟读。《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4.学生吟读。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三.译读。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4.学生译读交流。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四.研读。(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1.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2.推荐选题,供学生选读。研读选题如下:《蒹葭》的音乐美(理解《蒹葭.》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蒹葭》的绘画美(理解《蒹葭》“兴”的运用所营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蒹葭》的情感美(理解《蒹葭》用“以景托情”手法来表现强烈、细腻、丰富、执着感情的特色。)……(学生也可自定选题,如:《蒹葭》的含蓄美《蒹葭》的朦胧美……3.学生分组研读,教师巡回指导。4.研读交流,教师相机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点拨。五.美读。通过美读,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完美地再现诗歌描绘的艺术形象。1.播放配乐朗读。2.播放音乐,学生自由美读,互听互改。3.学生配乐美读交流,全体鉴赏。4.美读成诵。六.作业:1.制作《蒹葭》的朗读录音带。有条件的可以配乐。2.任意选择诗句,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意境。板书:蒹葭《诗经》音乐美——用韵叠词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绘画美——起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感美——以景托情强烈、细腻、丰富、执着。蒹葭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把握诗歌内容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诵全诗。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3、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方法与过程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点拔引导品味赏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教学时间课时教学准备第一课时环节教学过程个性优化设计导入一、引入课题: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播放幻灯片1)(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复习: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来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尊为经.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305首。2《
本文标题:关于蒹葭教案【热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96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