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精编5篇
好文供参考!1/23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精编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精编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小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1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让幼儿懂得的一般用处,知道什么东西该玩或不该玩。2、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3、通过动手试做,让幼儿动手、动脑,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活动准备:1、情景表演2、制作的各种材料:废旧纸板、塑料小瓶、橡皮筋、卷纸筒、剪刀、双面贴等。活动重点:发展幼儿的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活动过程:一、情景表演:出现戴的老奶奶,引起幼儿讨论的兴趣今天,奶奶有什么不一样?还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不同?好文供参考!2/23人们为什么要戴?二、观看情景表演,边看边回答问题1、小宝看见爸爸妈妈带,他心里会怎么想呢?2、妈妈会让小宝戴爸爸的吗?小朋友为什么不能戴爸爸的?(幼儿分组讨论后回答)3、小宝还想戴,他想了什么办法?4、用电话线做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5、看见小宝用大剪刀做的,妈妈为什么急得大叫起来?6、妈妈为什么不让小宝用玻璃杯做?三、完整讲述故事后,让幼儿交流讨论。小宝为什么不能用前面这些东西做呢?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东西做?四、制作。幼儿各自选用适合的废旧材料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五、欣赏交流经验。幼儿互相欣赏各自的作品,并交流制作经验。六、延伸活动教学设计方案2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文供参考!3/23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课前谈话:同学们,我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名言,你最喜欢哪句名言,愿意跟大家说说吗?同学们知道的名言可真不少。从名言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知识,而且懂得了不少道理。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懂得更多。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起读。板:22金子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彼得的梦想是什么?板:梦想3、过渡: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呢?二、整体感知,学生质疑1、轻声读读4-7自然段,想:他的梦想有没有实现?2、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初读彼得的话)(1)轻声读这句话。好文供参考!4/23(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4)小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老师想了想,其实你们的问题都可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真金”指什么,他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让我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吧!教学设计方案3教学目的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教学方法1、诵读和鉴赏。2、运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好文供参考!5/2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在日本的千叶,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立着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这样两个字:虫二。许多人到此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说这两个字应分别加上两个边框,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而我们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文章的作者是苏轼。二、展示赏析重点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三、教师范读课文1、目标:订正字、词的读音。2、关注作者感情的变化。四、师生共同解读赏析(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学生默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琢磨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2、解读赏析:(重点:第一、三、四段。)好文供参考!6/23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逐层设疑: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什么样的景?(景: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教师点拨:写得真美!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果然秋景如画,风月无边,一路乐景。看了这样的文字,我们真的很佩服苏轼:除却诗酒何所癖,独于山水不能廉。正是这美景激发了作者的心旷神怡之情。此一乐也:山水之乐,诗酒之乐。再来欣赏一遍。(全体女生读。)3、知人论世:(以第二段〈过渡段〉为契机介绍苏轼的人生经历,重点是政治上的坎坷遭遇,为三、四段的情理理解作必要的铺垫。)第三段:情:好文供参考!7/23⑴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⑵学生齐读、体会。⑶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⑷相互借鉴、争辩、质疑。⑸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无枝可依情英雄安在悲人生无常第四段:理:(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⑴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盈虚有数物我无尽理清风明月与子共适⑵这样深奥的道理,远隔千年的描述,今天我们读来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补充《定风波》(帮助理解):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好文供参考!8/23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⑶你认为当时真的有这样一场主客答问吗?学生畅谈感受、认知。教师明确:主客答问是赋的传统手法;苏轼借此抒怀,有无并不重要。教师强调: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随遇而安的慰藉,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深悟的旷达。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因此,客喜而笑,感情也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主客畅饮,酣睡达旦。⑷总评苏轼:展现其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五、赏析构思选材技巧重点:景、情、理的关系。教师明确:常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作者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的景物之中而忘怀了世俗的欢乐心好文供参考!9/23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达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如下图: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情(悲)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风月不老先生未亡教师强调:全文融景、情、理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其间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不离眼前景;议论、抒情又不囿于眼前景。真的是: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今天我们重读此篇佳作,无论是作者的文学才华,还是他的人格品质,都让我们感到:风月不老,先生未亡。六、研究性学习比较阅读:苏轼《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好文供参考!10/23《记承天寺夜游》参考篇目: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板书设计赤壁赋苏轼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情(悲)情因景生景以情显移情于理风月不老先生未亡小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4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好文供参考!11/23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教具:投影、小黑板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3、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与春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总是早早地向人们报告春天的讯息,知道它是谁吗?对。它就是燕子。请同学们看图,(出示燕子投影片或图片)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角。(板书:1、燕子)二、教授方法,识记生字。1、读生字组词,注意读准字音。2、选择正确的读音。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4、说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俊俏—(俏丽)聚拢—(聚集)生机—(生气)掠过—(拂过)反义词:好文供参考!12/23偶尔—(经常)增添—(减少)俊俏—(丑陋)机灵—(死板)三、复现巩固,整体识记。组词。俊()俏()拢()拂()倦()峻()悄()笼()佛()卷()骏()稍()垄()沸()圈()符()谱()沾()添()奏()附()普()粘()填()凑()四、指导书写,培养习惯。1、“燕”上半部分不是草字头“聚”下半部分不是水“稻”与禾有关指导书写作业:1、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好文供参考!13/23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积累句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2、按一定顺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由远到近、由近到远)说说图上哪些景物突出了春天的特色?3、图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画了哪些燕子?小燕子在图中起什么作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让学生把这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鼓励学生把自己从图中感知到的内容和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的景色联系起来描述,使学生在脑海中对春天美景和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成比较完整的印象。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认真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小声读书,促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是以燕子为线索进行记叙的,具体是按照燕子的外形、燕子从哪里来、燕子的飞行特点和燕子停歇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燕子的。三、品读赏读,深入领悟。(一)学习第一段。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好文供参考!14/23位同学来读第一段。学生朗读的同时,其他同学思考:课文描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弄清楚了这一部分的叙述顺序。(这一段抓住了燕子的外形特点,先写了燕子乌黑光亮的羽毛,又写了燕子轻快的翅膀,最后写了燕子剪刀似的尾巴。这几部分连到一起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些描写突出了小燕子与众不同的形象。)学生分析到这里就很不错了,但是教师一定要明确告诉学生这就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顺序。课文先写了整体:一身乌黑的羽毛;再写局部:轻快的翅膀和剪刀似的尾巴;最后又回到整体:凑成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板书:羽毛翅膀尾巴)你认为这一段中哪些词用得好?(“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这些词用得好,因为它们写出了燕子外形的美丽。)(板书: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这些词语的确很优美,朗读的时候语调要柔和一些,声音要轻一些。应该怎样读呢?请同学们自己体会,同时想一想这句话在全段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小燕子?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这样思考:羽毛是美的、翅好文供参考!15/23膀是美的、尾巴也是美的,它们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好形象。学生能够由此发散思维,得出正确的答案。(最后一句话在这一段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凑”是几个方面合在一起的意思,用在这句话中非常形象生动。)(板书:凑成燕子)到此为止,同学们对小燕子有了一个总的印象。如果用“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与书上的语言相比较,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同学们可以把两个句子比较着读读,哪句好一看就会明白。很明显书上的句子写得好,因为它更形象、生动、具体,给人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实际上“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这句话既是前面内容的总结又是下面内容的总起,它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板书:活泼机灵)(二)学习第二段。活泼机
本文标题:教学设计方案案例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04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