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六章—利润分配管理
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学习目标:1.了解利润分配的原则,掌握利润分配的顺序;2.熟悉影响利润分配的因素;了解股利的支付程序;3.理解股利形式,掌握常见的股利分配政策。技能要求:1.能够正确计算企业当期可供分配的利润;2.能够根据企业情况正确地选择股利分配方式和股利政策。第六章利润分配管理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第二节股利政策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一、利润及其构成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1、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其中,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实现的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一般占企业总收入的较大比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销售商品、自制半成品、代制品,提供工业性劳务等实现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与经常性活动相关的活动实现的收入。其属于企业日常活动中次要交易实现的收入,一般占企业总收入的比重较小。不同行业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所包括的内容不同。比如工业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主要包括对外销售材料、对外出租包装物、商品或固定资产等实现的收入。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常性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是指企业除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经营活动所发生的成本。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投资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包括企业对外投资的利润,利息和投资转让或收回时高于或低于账面的差额。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以及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的现金折扣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以及企业发生的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固定资产修理费等费用。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例:某企业2013年的主营业务收入1200万元,主营业务成本80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50万元,其他业务成本2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60万元,管理费用80万元,销售费用50万元,财务费用30万元,投资收益120万元,资产减值损失15万元,计算该企业当年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1200+50-800-20-60-50-80-30-15+120=315万元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2、利润总额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营业外收入并不是企业经营资金耗费所产生的,不需要企业付出代价,实际上是经济利益的净流人,不可能也不需要与有关的费用进行配比。营业外收人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盘盈利得、罚没利得、捐赠利得、确实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盘亏损失、罚款支出、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包括固定资产处置损失和无形资产出售损失。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3、净利润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其中,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沿用上例,该企业的营业外收入35万元,营业外支出50万元,所得税费用80万元,分别求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315+35-50=300万元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300-80=220万元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二、利润分配原则1.依法分配原则(即收益分配必须依法进行)2.分配与累积并重原则(即既要保证企业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又要不断积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财力)3.兼顾各方利益原则(即企业的收益分配要充分考虑国家、企业股东、债权人、职工等多方面的利益)4.投资与收益对等原则(收益的分配应体现“谁投资谁受益”、收益大小与投资比例相对等的原则)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三、企业的利润分配顺序则为: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企业发生的年度亏损可以用下一年度的税前利润弥补,下一年度利润不足弥补的,可以在5年内延续弥补,5年内不足弥补的,改用企业的税后利润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未弥补完,不得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2.按弥补亏损后的利润总额缴纳企业所得税;3.净利润弥补5年仍未弥补完的以前年度亏损;4.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股份制企业按当年税后利润(扣除5年后的亏损弥补)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其他企业可以按需要确定提取比例,但至少不低于10%。法定盈余公积累计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可用于弥补亏损和转增资本。5.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根据董事会的决定确定是否提取及提取比例。6.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企业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润可以并入本年度参加利润分配,本年度未分配的利润可以并入以后年度参加利润分配。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股利是从利润中分配的现金,是股息和红利总称,优先股获得的股利称为股息,而普通股的股利则称为红利。企业当年无利润不得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其中股份有限公司当年无利润时,原则上不得分配股利。分配股利后,企业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第一节利润及其分配顺序某股份制企业2012年利润总额为200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法定盈余公积、任意盈余公积的提取比例分别为10%、15%,支付普通股股利为800万元,企业的未分配利润还剩多少?企业的净利润=2000×(1-25%)=1500万元计提的法定盈余公积=1500×10%=150万元任意盈余公积=1500×15%=225万元未分配利润=1500-150-225-800=325万元第二节股利政策股利政策是关于股份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主要包括是否发放股利、确定最佳股利决策、采取何种股利形式及股利支付的程序等内容。一、股利政策的目的1、保障股东权益,平衡股东间利益关系。2、促进公司长期发展。通过股利分配,为增强公司发展后劲、保证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而提供足够的资金。3、稳定股票价格。股票价格时高时低、波动剧烈,将动摇投资者的信心,成为投机者的投资对象。所以,保证股价稳定必然成为股利分配政策的目标。第二节股利政策二、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一)法律因素1.资本保全约束资本保全约束规定公司不能用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和资本公积)发放股利,目的在于维持企业资本的完整性,保护企业完整的产权基础,保障债权人的权益。2.资本积累约束资本积累约束规定公司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和基数提取各公积金。另外,它要求在进行股利分配时,一般应当贯彻“无利不分”的原则。第二节股利政策(二)现金能力因素现金股利的支付不仅要看有多少利润可供分配,还要考虑有多少现金可用于分配股利,因为有利润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支付现金股利。(三)税收因素针对现金股利和高抛低吸取得的资本利得收益,股东承担的现金股利的税负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负。在我国股息红利的个人所得税按20%针收,对于日常股票交易所得还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只需要缴纳印花税和交易费。因此股票价格上涨获得的收益比分得的股息、红利更具有吸引力。第二节股利政策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后的余额或者减除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第二节股利政策(四)股东构成因素不同阶层、不同收入水平,以及不同投资目的的股东,对股利分配的要求是不同的。1.控制权从控制权的角度考虑,具有控制权的股东往往希望少分股利。原因在于,如果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高,必然导致保留盈余减少,这就意味着将来发行新股的可能性加大,而发行新股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因此,具有控制权的股东往往主张限制股利支付,而愿意较多的保留盈余,以防止控制权落入他人手中。第二节股利政策2.稳定的收入从稳定的收入角度考虑,靠股利维持生活的股东要求支付稳定的股利。3.避税一般来讲,股利收入的税率要高于资本利得的税率,因此,很多股东出于税负因素的考虑,偏好于低股利支付水平。(五)负债因素当公司举借长期债务时,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对公司发放股利加以限制。第二节股利政策(六)资本成本因素在企业的各种筹资方法中,留用利润的资本成本是最低的而且是稳定可靠的,还可以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外部筹资能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可以保持在较理想的水平之上。但是过分地强调留用利润,股利支付过少也会走向负面,因为股价有可能因投资者的不满、抛售而跌落,公司声誉受损,反而会影响企业的外部筹资能力。第二节股利政策(七)企业拓展因素当企业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具备广泛的投资机会时,需要大量的发展资金,这时企业可以考虑减少股利支出,将大部分盈利用于扩大再生产,在将来给股东以更加满意的回报,这很可能被大对数股东接受。当企业处于盈余充裕、稳定,并无良好的拓展机会时,可考虑采用较高的股利以回报投资者。(八)通货膨胀因素在通货膨胀期间,企业的购买力下降,原计划以折旧基金为来源购置固定资产则难以实现,为了弥补资金来源的不足,企业购置长期资产,往往会使用企业的盈利,因此股利支付会较低。第二节股利政策三、股利形式常见的股利形式有4种: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我国股票市场中主要采用的是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一)现金股利现金股利是公司以货币形式发给股东的投资收益,是最普遍的股利形式。支付现金股利要求公司必须有足够的净利润和现金,要综合分析企业投资机会、筹资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确定适当的现金股利支付率。(二)股票股利股票股利是公司利用增发股票的方式代替现金股利向投资人支付的投资收益。其具体形式有送股、配股。第二节股利政策1、送股送股是指公司将红利或公积金转为股本,按增加的股票比例派送给股东,如每10股送4股,是指每持有10股股票的股东可无偿分到4股。2、配股配股是指公司在增发股票时,以一定比例按优惠价格配售给老股东的股票。配股和送股的区别在于:⑴配股是有偿的,送股是无偿的。⑵配股成功会使公司现金增加。⑶配股实质上是给予老股东的补偿,是一种优惠购买股票的权力。第二节股利政策股票股利的发放对所有者权益总额并没有影响,它既不导致现金资产的流出,也不产生负债的增加,但是,由于企业价值未改变,股票数量增加,从理论上讲,会导致每股价格的下降,由于价格的下降可能反而吸引一部分投资人的购买,购买量的增加又会造成股票价
本文标题:第六章—利润分配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2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