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平均利润、利息、地租第一节:平均利润与竞争第二节:利息与金融资本第三节:地租第一节:平均利润与竞争(二)平均利润(三)成本价格(四)生产价格一、利润和平均利润(一)竞争手段和竞争类别(一)利润与利润率(二)寡头竞争与合盟(三)跨部门竞争二、竞争一、利润和平均利润(一)利润与利润率1.1.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利润即,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后的余额,符号P。补充: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本质是表现形式剩余价值利润可变资本的产物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1.2.利润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反应资本的增殖程度。用p’表示利润率,则:影响和决定利润率的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m’;(成正比例变化)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c/v;(成反方向变化)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n;(成正比例变化)vcnVmvcpm1.3.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区别:质:后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前者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量: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二)平均利润,2.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原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各部门利润率的水平就有高有低各个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前面只考虑剩余价值的生产方面)2.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实现过程部门之间的竞争,采取的手段是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自由转移,其结果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P→PP2.3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和社会总资本的比率。符号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所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P’→P’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100%%100vcm)(P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PP)(vcP’——300——300900合计16.67%25.00%50.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500300100电力业纺织业食品业p’利润率5m剩余价值4m’剩余价值率3v可变资本2c不变资本1假定以电力业、纺织业、食品业三个生产部门代表资本有机构成不等的生产部门,且这三类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速度都相等。举例:平均利润的形成增50不变减501501005025%25%25%100%100%100%100100100600400200电力业纺织业食品业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之差平均利润(1×4)平均利润率(4)剩余价值率(3)剩余价值(2)全部资本(1)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使利润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2.4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A.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B.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5平均利润率形成的意义A.平均利润形成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瓜分的结果。B.各个部门所得的利润量与生产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整个社会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相等的。C.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三)成本价格成本价格,又可称为生产成本,表现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耗费,即资本主义生产费用,用k来表示:k=c+v商品价值就等于成本价格与剩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W=k+m商品价值表现为成本价格以上的一个增加额,掩盖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所创造这一事实,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四)生产价格4.1生产价格的形成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用公式表示: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PK生产价格4.2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1)质:生产价格同资本有联系(2)量: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3)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则都是相等的。所以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总体上也就是按价值出卖。个别: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不等,全社会:总额相等个别:生产价格与价值不相等,全社会:总额相等4.2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关系(4)生产价格仍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价格不过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生产价格形成前,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二、竞争(一)竞争手段和竞争类别1.1卖方企业争夺买方的竞争手段价格变动(价格战)营销努力(品牌经营)销售组织与服务(送货上门、邮购、网购)产品创新对市场竞争进行限制(合谋、立法或者政策)2.2市场竞争关系(书本详细)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又称不完全竞争寡头竞争,又称寡头垄断。完全垄断(二)寡头竞争与合盟2.1竞争形式的改变(降价、挖墙脚两败俱伤)产品创新价格竞争品牌经营“价格领袖制”,即该部门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再跟着干。一般该价格包括成本加适度利润。2.2合盟在继续竞争的同时,寻求通过合盟瓜分市场的机会,力图以某种垄断方式维持高利。市场服务(三)跨部门竞争跨部门间的企业竞争是资本寻求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发展缓慢、利润率低的部门成长性强、利润率高的部门引起各部门供求关系与市场价格的变动,促使各部门的差别利润率趋向社会不同部门的平均利润率。局限性:进入壁垒、退出壁垒资本沉淀成本、核心竞争力(专业诀窍,品牌效应,市场网络)、创新与先发优势第二节利息与金融资本一、借贷资本二、利息三、利率四、金融中介与金融资本五、信息与银企关系一、借贷资本1.1本质和形成借贷资本,又称为生息资本,是货币所有者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别的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货币借贷的求:扩大生产规模或者季节性和临时性的需求供:暂时闲置不用的货币(积累中折旧费、闲置待用流动资本、尚未投资的剩余价值等)1.2借贷资本的特点(1)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贷方向借方让渡的是资本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2)借贷资本具有二重身份:所有权资本、职能资本(3)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G—G’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资本形式,但它的形成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循环有密切联系。1.3借贷资本与高利贷的区别生息资本高利贷资本借贷资本区别所处的经济条件不同来源不同贷款对象和借款目的不同利息来源及体现关系不同二、利息2.1定义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所有者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是借贷资本家凭借货币资本所有权对企业利润的分割。2.2实质是货币资本作为生息资本增殖的表现,不是资本商品的价格。2.3利息与一般商品价格有相同之处(1)与一般商品价格决定一样受竞争和供求的调节(2)与一般商品价格一样调节借贷资本的供求三、利率3.1定义利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即,3.2利率水平的界限利润率水平——0﹤利率﹤预付资本利润率3.3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货币资本的供求、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习惯、法律等。3.4作用调节资本供求,进而调节储蓄和投资%100借贷资本量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利率四、金融中介与金融资本4.1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债权人和债务人借贷关系中介的资本主义企业。4.2金融资本是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形成的。4.3银行利润银行利润的来源是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4.4银行利润决定因素贷款利息收入经营成本呆坏账损失贷款利率;对企业发放贷款的数量存款利息与管理费用•可贷资金的规模:银行吸收贷款规模和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金:是指为了保持银行兑付能力,由法律规定的银行必须保持的货币储备,它是存款规模的一定比例。法定准备金占存款规模的比例为法定准备率。•对企业发放贷款的意愿1、实际贷款规模2、存贷利息率差别3、管理费用4、呆坏账损失五、信息与银企关系5.1信息不对称企业的还贷能力、经营状况5.2激励与约束信贷人员把关不严解决办法:中介性信息核实机构银行内部建立信贷人员责任与权利考评另外,还可对接受贷款企业实行担保与抵押制度,降低呆坏账风险。第三节地租(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地租的相关概念、分类、本质•第二部分:级差地租•第三部分:绝对地租一、土地制度和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是指人们在占有、支配和使用土地的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或社会,人地关系及其人人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经济实现形式地租:是土地使有者为租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法律实现第三节地租(第一部分)二、不同土地所有权形态下地租的区别1.不同所有制下的地租封建地租、资本主义地租、社会主义地租2.地租的两种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三、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1.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模式美国式道路:没有受封建势力重大阻碍(美国)普鲁士式道路:由封建地主经济逐步改良而来(德国、意大利)2.农业中的对立阶级封建主义下:封建地主、农民资本主义下: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或租地农场主、农业雇佣工人3.地租的本质资本主义地租只是农业资本家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农业产品价值成本价格(c+v)平均利润(产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超额利润(地租)一、级差地租的形成1.概念与土地生产条件差别相联系的地租。2.条件:土地本身的等级差别。地块、地理位置、连续投资3.原因:土地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土地有限价格由劣等土地产品价格决定来源: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第三节地租(第二部分)二、级差地租的基本形式1.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优劣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级差地租。条件: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土地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Ⅰ是指由于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而缴纳的地租。个别生产价格高差额社会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级差地租劳动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个别生产价格低优等土地劣等土地级差地租I实质上是由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I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I的源泉则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结1二、级差地租的基本形式1.级差地租第一形态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地理位置优劣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级差地租。2.级差地租第二形态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利润而形成的级差地租。一、绝对地租的形成1.概念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2.原因:土地所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中的超额利润可能保留在农业内部并形成绝对地租。使农产品可以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形成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绝对地租。3.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第三节地租(第三部分)二、绝对地租的趋势当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时,也存在绝对地租。其来源是:市场价格超过价值和生产价格的余额,也就是农产品的垄断价格。三、地价与地租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用公式表示:利息率地租地价一块土地的所有者每年可收得地租100元,且当时银行存款的利率为5%,则这块土地的价格为:100÷5%=2000(元)土地价格发展趋势:上涨趋势1.级差地租Ⅰ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劣等地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成地租。2.级差地租Ⅱ追加投资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地租。3.绝对地租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市场价格以上的余额,转化成地租。总结2
本文标题:钟地租利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2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