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精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1阅读理解在作答前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字词注音。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砀沆()()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ɡēnɡcuìzhēnsōnɡhànɡdànɡjièzhānqiánɡ}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①更定②湖中人鸟声俱绝③余拿一小船④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⑥雾凇沆砀⑦焉得更有此人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⑨客此⑩及下船(①完了,结束②消失③撑,划④鸟兽的细毛⑤独自⑥水汽凝成的冰花白汽弥漫的样子⑦哪能⑧指酒杯⑨客居⑩等到)3.填空。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人,明亡后不仕。4.用文中词语填空。(1)看雪的时间:凌晨(2)看雪的地点:湖心亭(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二:参考资料,少熬夜!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余挐一小舟()②雾凇沆砀()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客此()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上下一白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B.①上下一白②及下船C.①是日更定矣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千山鸟飞绝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参考答案:1.①通“桡”,撑(船)。②白气弥漫的样子。③尽力④客居2.D3.①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独、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①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参考资料,少熬夜!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⑪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⑫。及下船,舟子⑬喃喃⑭曰:“莫说相公⑮痴,更⑯有痴⑰似相公者!”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3.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4.挐(ráo)即“桡”,撑(船)。5.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6.雾凇沆砀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7.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8.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9.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10.强(qiǎng)饮尽力地喝。强:痛快。强饮:痛快的喝。11.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12.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13.舟子船夫。14.喃象声词。1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16.更还。17.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傻,本文为痴迷的意思。《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2湖心亭看雪作者:张岱文本译文原文参考资料,少熬夜!文本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2003/03/10《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3授课日期:2004年11月日总课时:第29课、湖心亭看雪张岱●学习目的: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学习难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学习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参考资料,少熬夜!上学期我们学过1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1、读一读: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拥毳衣: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一白:一,全。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3、说一说:③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参考资料,少熬夜!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1、赏析拓展: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描写手法表达感情《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1、总结存储: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2、课外延伸:①背诵默写课文。参考资料,少熬夜
本文标题:《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443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