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制度解读(昝志宏)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制度解读山西财经大学昝志宏2013年6月zan918@126.com解读提纲第一讲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解读–第一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重大调整–第二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重点解读第二讲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解读–第一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修订内容–第二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重点解读–第三节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核算变化第一讲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解读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财政部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进行了修订,以财政部令第72号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重大调整一、准则修订的必要性原《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1997年发布实施以来,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客观要求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修订。1、适应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2000年以来,围绕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推进,很多改革涉及到会计核算的调整,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有利于确保相关财政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三大部门运行领域2019年9月24日星期二6山西财经大学1、政治领域:第一部门(政府机构),行政部门。政府运行机制—“官本”2、经济领域:第二部门(市场经济),企业部门。市场运行机制—“资本”3、社会领域:第三部门(公民社会),事业部门。社会运行机制—“民本”市场与政府配置资源的分工图资源稀缺市场配置自愿性价格预算会计利润公平满足私人需要满足公共需要强制性平衡企业会计无偿性效率有偿性政府配置财政看得见的手看不见的手宏观经济微观经济2、适应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需要2012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财务规则》),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有利于通过日常会计核算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的要求落到实处。3、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设的需要修订《会计准则》是我部强化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建设、落实全国打击发票违法犯罪活动工作要求的重要措施。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修订的原则1、统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新《会计准则》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核算原则和框架,是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的基础和依据。2、服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发挥会计基础性作用,在兼顾财务管理需求的同时体现财政预算管理的信息需求。3、与新《财务规则》相协调,便于事业单位执行,强化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三、新《会计准则》重大调整事项新《会计准则》共9章49条,在维持原准则基本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对大部分条款作了修改完善,在内容上规范包括事业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基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项目构成及分类、一般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基本事项。与原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主要在10个方面作了调整:1、明确根据新《会计准则》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应当反映受托责任,同时兼顾决策有用。3、合理界定会计核算基础,与《财务规则》相协调,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事项)、行业事业单位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具体范围另行规定。4、合理界定了会计要素,考虑到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行业事业单位,其会计要素应当以“费用”替代“支出”,明确了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5、强化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将第二章标题由“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增加了全面性的要求。6、在资产构成项目中增加了“在建工程”,为将基建账套相关数据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依据。7、明确了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8、明确了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9、调整了净资产项目构成,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10、完善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报表的基本列报格式。第二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重点解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共9章49条第一章总则(11条)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6条)第三章资产(6条)第四章负债(5条)第五章净资产(3条)第六章收入(3条)第七章支出或者费用(4条)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8条)第九章附则(3条)第一章总则(11条)第一条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第三条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统称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第四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第五条事业单位应当对其自身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第六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各项业务活动持续正常地进行为前提。第七条事业单位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下同)。会计期间至少分为年度和月度。会计年度、月度等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第八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发生外币业务时,应当将有关外币金额折算为人民币金额计量第九条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由财政部在相关会计制度中规定。第十条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6条)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确保会计信息能够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第十四条事业单位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提前或者延后。第十五条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将变更的内容、理由和对单位财务状况及事业成果的影响在附注中予以说明。同类事业单位中不同单位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统一的会计政策,确保同类单位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第十六条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反映、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第十七条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第三章资产(6条)第十八条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第十九条事业单位的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第二十条事业单位的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短期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1年)的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形成的各项债权,包括财政应返还额度、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应收款项和预付账款。存货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资产包括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投资是指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持有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和债权性质的投资。•在建工程是指事业单位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建筑(包括新建、改建、扩建、修缮等)和设备安装工程。•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当作为固定资产核算。•无形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第二十二条事业单位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事业单位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应收及预付款项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计量。•以支付对价方式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取得资产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取得资产时所付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等金额计量。•取得资产时没有支付对价的,其计量金额应当按照有关凭据注明的金额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的,其计量金额比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加上相关税费、运输费等确定;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所取得的资产应当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第二十三条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第四章负债(5条)第二十四条负债是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第二十五条事业单位的负债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1年内(含1年)偿还的负债。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第二十六条事业单位的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缴款项等。•短期借款是指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在1年内(含1年)的各种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债务,包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应付款项和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是指事业单位应付未付的职工工资、津贴补贴等。•应缴款项是指事业单位应缴未缴的各种款项,包括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款项、应缴税费,以及其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的款项。第二十七条事业单位的非流动负债包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长期借款是指事业单位借入的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借款。长期应付款是指事业单位发生的偿还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应付款项,主要指事业单位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应付租赁款。第二十八条事业单位的负债应当按照合同金额或实际发生额进行计量。第五章净资产(3条)第二十九条净资产是指事业单位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第三十条事业单位的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事业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其来源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金额。•非流动资产基金是指事业单位非流动资产占用的金额。•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各项财政补助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管理和使用的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其中,非财政补助结转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专项资金收入与其相关支出相抵后剩余滚存的、须按规定用途使用的结转资金;非财政补助结余是指事业单位除财政补助收支以外的各非专项资金收入与各非专项资金支出相抵后的余额。第三十一条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净资产项目应当分项列入资产负债表。第六章收入(3条)第三十二条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
本文标题: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制度解读(昝志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47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