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出师表》教案【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出师表》教案【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出师表》教案【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出师表》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4、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生字词的意思,顺畅地翻译全文。(重点难点)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重点)课前准备(教具、预习作业等)1、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2、运用工具书,顺畅地朗读全文。3、结合课文注释,试译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一.导入新课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二。指导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读得要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三。检查预习参考资料,少熬夜!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崩殂恢弘菲薄陟罚臧否裨补阙漏攸祎倾颓猥驽钝攘除咎咨诹陛下长史先帝遗德以遗陛下性行淑均行阵和睦2.简介“表”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四.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1、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2、投影强调下列字词:疲弊恢弘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妄自菲薄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作奸犯科内外异法3、齐读第一节,回答: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4、齐读第二节,回答: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小结: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5、总结:这两节在写法上有共同点,都是先提出正面建议,再从反面论述。五.指导背诵:六.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爱国精神。七。作业巩固:出事表(第二教时)教学目标研读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参考资料,少熬夜!复备内容一。复习上课:1.解释下列词语:(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盖追先帝之殊遇(3)不宜妄自菲薄(4)引喻失义2、翻译下列句子:(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3)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二.分析3-5段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优劣得所叹息痛恨所以兴隆2.3-4节内容分析: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⑦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小结: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3、第5段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小结: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4、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三。小结第一部分: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参考资料,少熬夜!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兴复汉室的目的。3、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表原因(因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四.拓展练习:你认为在诸葛亮向后主提的三项建议中,哪一点最重要?说明理由,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出师表》(第三教时)教学目标研读课文6-9节,总结全文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一.复习上课:1.1-5节词句翻译。2.试背第5节。二.研读6-9节1.学生对照注释疏通后质疑。2.重点强调字词:躬耕苟全卑鄙三顾感激有一年不效深入不毛驽钝奸凶以彰其咎咨诹临表涕零不胜受恩感激3.重点句子翻译:(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4.分析第6节: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③“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参考资料,少熬夜!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小结: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5.分析第7节: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小结: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6.分析第8节: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小结: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7.齐读第9节: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三.总结全文1.作者写此文的用意何在?又为何在文中多次提及先帝遗诏?2.表达方式特点:文章第一部分(1-5)主要是议论,第二部分(6-7)主要是叙述,无论是议是叙都注入了作者报先帝、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感情。所以第一部分是晓之以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动之以情,寓情于叙;第三部分(8-9)是表决心,直抒热切殷切期望、感激与惜别之情。从以上简析可知,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是值得学习的。3、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之情全篇,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录,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本文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还有大量的合成词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参考资料,少熬夜!为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出师表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解题、背景、作者、表2、指导阅读、分段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教材分析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2教具:预习指导:1、通读课文,熟悉大意2、阅读课本上有关资料,了解“表”的有关常识及写作背景3、搜集一些有关诸葛亮的简介及故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5)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三、检查预习:(3)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3、一人简介诸葛亮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8)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参考资料,少熬夜!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3、思考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5、指导背诵:(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2)学生试着自己背(3)抽优生背(4)全班齐
本文标题:《出师表》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496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