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内控机制培训无虑山人我国内控机制制度的形成•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共同制定企业内控机制的规范文件。•2008年5月22日印发“财会[2008]7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本制度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本规范共五十条。我国内控机制制度的形成•2010年0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请各上市公司及相关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切实做好执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我国内控机制制度的形成•《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发布,“是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体系建成并有效实施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系统工程。”(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指出,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发布将对防范企业风险、规范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积极推动作用。世界银行高级专家陈楠希认为,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企业战略、董事会职责、风险评估、员工薪酬、诚实守信、受托责任和审计等问题设定了良好实务标准,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防范经营和管理风险、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执行企业内控机制的方法•证监会纪委书记李小雪指出,要妥善处理好内控规范实施过程中的三大关系:一是处理好外部监管要求与内部管理需求的关系,强化公司内生动力;二是处理好注册会计师审计与公司自我评价的关系,着力建立通过自我评价和外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机制;三是处理好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内控体系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关系,通过加强内控管理提升公司报告信息质量。•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指出,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他要求,中央企业要在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方面作出表率,以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为契机,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财政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发现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应当提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意义•一是科学界定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二是准确定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企业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三是合理确定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全过程中贯彻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意义•四是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有机融合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内部控制的做法经验,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五是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内控机制指导性文件组成•企业内控机制的规范文件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由三部分组成:•《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并可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基本规范共七章五十条,各章分别是: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基本规范坚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确立了我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框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目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目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0号--研究与开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进行评价,是优化内部控制自我监督机制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共同构成有机循环。•为促进企业全面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规范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揭示和防范风险,专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共五章三十七条。对企业内控评价的作用、组织机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原则、方法进行了规范,同时对缺陷的分类、认定做出了解释;对评价报告的内容、格式等强调符合披露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审计指引共7章35条,并附有4份不同意见类型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阐明了什么是内部控制审计、如何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等问题。•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促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扎实贯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开拓执业领域、进一步做大做强新的增长点。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及相关执业准则,财政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审计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组织架构指引着力解决企业应如何进行组织架构设计和运行,核心是如何加强组织架构方面的风险管控。组织架构指引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指引的必要性和依据,组织架构的本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应关注的主要风险以及如何设计和运行组织架构等,分三章共十一条。三章分别为总则、组织架构的设计和组织架构的运行。•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形成制衡。•三重一大的要求:企业的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支付业务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企业应当按照科学、精简、高效、制衡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性质、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和管理要求等因素,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权限,避免业务重复或职能交叉,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企业应当对各机构的职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确定各具体职位的名称、职责、岗位要求和工作内容等,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企业在确定职权和岗位分工过程中,应当体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要求。不相容职务通常包括:可行性研究与决策审批;决策审批与执行;执行与监督检查等。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从治理结构层面看,主要风险在于: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难以实现发展战略。•从内部机构层看,主要风险在于: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组织架构指引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产生程序应当合法合规,其人员构成、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应当满足履行职责的要求。•国有独资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特殊要求:一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代行股东(大)会职权。二是,国有独资企业董事会成员中应当包括公司职工代表。三是,国有独资企业监事会成员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委派;但是监事会成员中的职工代表由公司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四是,外部董事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提名推荐,由任职公司以外的人员担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没有明确发展战略,就不可能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化浪潮冲击下求得长远发展。发展战略指引分为三章十一条,阐明了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如何制定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施发展战略等问题。•业制定与实施发展战略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一)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或实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难以形成竞争优势,丧失发展机遇和动力。(二)发展战略过于激进,脱离企业实际或偏离主业,可能导致企业过度扩张或经营失败。(三)发展战略因主观原因频繁变动,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威胁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一、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第一,发展战略可以为企业找准市场定位。第二,发展战略是企业执行层行动的指南。第三,发展战略为内部控制设定了最高目标。•二、如何制定发展战略(一)要建立和健全发展战略(二)要综合分析评价影响发展战略的内外部因素(三)要科学编制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三、如何实施发展战略(一)着力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的领导(二)着力将发展战略分解落实(三)着力保障发展战略有效实施(四)着力做好发展战略宣传培训工作•四、如何实现发展战略转型(一)要加强对发展战略实施的监控(二)要根据监控情况持续优化发展战略(三)要抢抓机遇顺利实现战略转型•常言道:“三年发展靠机遇,十年发展靠战略”。加强战略管理,提高战略管理水平,是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不懈追求。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正处在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企业应当以此为契机,强化发展战略管理,积极推进战略转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其组织架构和战略目标确定之后,人力资源管理应当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人力资源指引旨在促进现代企业重视人力资源建设、不断优化人力资源布局,形成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机制,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讲)•二、人力资源指引的主要内容:制定指引的必要性和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当关注的主要风险以及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和退出等,分为三章共十四条。其核心是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制度和机制,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布局,切实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强化激励机制,增强人才活力,合理引进和开发人才,用好和盘活现有人才,强化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全面提升管理团队、专业技术人
本文标题:内控培训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53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