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9.11”后的世界经济:体制与增长
内容提要“9.11”事件的根源在于美国霸权控制下的世界财富分配过于失衡。恐怖主义袭击是残忍的,但它对现行国际经济制度安排提出了警告;“9.11”事件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阻;“9.11”事件也使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正式转变为经济衰退,世界经济因此而进入没有火车头的时期。“9.11”事件不会使中国经济受到太大的冲击,因为中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中国如果能够正确把握“9.11”事件以后世界经济的变动趋势,那么就有可能作为一个大国而崛起。关键词“9.11”事件国际经济制度全球化经济衰退2001年9月11日清晨,美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纽约市受到恐怖主义组织的突然袭击,象征美国经济实力与繁荣的世贸大楼双塔完全倒塌,数千人在这次事件中遇难。骇人听闻的恐怖主义袭击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的打击。美国经济也从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增长减速演变为正式的衰退。随着美国经济走向衰退,世界经济的增长失去了前进的火车头,整个世界经济也随之趋于衰退。世界经济的衰退虽然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但同时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一、现行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是否还可行(一)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的不同观点国际经济制度安排是一个涉及全球化利益和成本如何进行分配的关键问题。对国际经济制度的安排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自由主义、经济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三种。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自由主义观点是市场导向的。其理论基础为比较优势论。自由主义学派认:为贸易与经济交流是国际和平关系的源泉,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着各自独特的比较优势,只要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自由贸易,就能扩大生产边界,达到更高的效用曲线,实现双赢。但是自由贸易的推行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因此,在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上,自由主义学派是欢迎霸权的。因为在霸权体制下,霸权国家有能力维护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创造一个和平的、适于经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一般而言,充当霸主的国家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吉尔平,1989,中译本):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必须提供霸权体制正常运行必需的国际公共品,如开放的贸易体系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等。对霸主国家来说,虽然可以通过生产这些国际公共品而获利,但同时也要付出成本。因此,霸权国在生产国际公共品时,能否保持成本小于收益以形成盈利是这一体制得以持续运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同时,只有当霸权国与非霸权国达成共识、认同这种制度安排时,霸权国家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而这必须以霸权国家创建的自由主义的国际经济体制能够给所有参加这个制度体系的国家带来利益为前提条件。但是,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这种以霸权主义为内核的自由主义理论是有缺陷的:一方面,它人为的割裂了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并把现存的社会政治结构看成为既定的,并经常忽视经济活动后果的道义和平等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其理沦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考虑来自于需求方面的约束。很多发展中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时常出现贫困的增长,原因就在于从供给角度看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分工,由于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由此造成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反而变得无利可图。自由主义理论在战后美国建立的霸权体制中得到确认。随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和世界银行的先后启动,这一制度安排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经济民族主义经历了多次变革,从重商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统治论、保护主义、德国历史学派直至今天的新保护主义等等。在这些理论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沃勒斯坦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的价值观显然是属于经济民族主义的,反对的是罗斯托提出的“经济现代化理论”。罗斯托的现代化理论认为,各国经济增长大体要经历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的阶段和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五个阶段。并由此得出世界经济发展是线性的、同质的,而发达国家的现在就是发展中国家的未来这一武断的结论(Rostow,1960)。与罗斯托不同,沃勒斯坦认为当今世界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中心地区、边缘地区和半边缘地区。处于世界中心地区的核心国家垄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的是具有垄断利润的“高科技”产品,而边缘国家只能生产技术含量低,从而利润也较低的产品(Wallerstein,1974)。这种不平等的国际分工自然会使两者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首先,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处于垄断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大都是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因此发达国家在产品的定价上处于优势地位,结果在贸易中,利润是流向北方的。再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经济结构看,受国际分工的制约,它们重点发展的只能是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这就会导致国内资源被集中配置在这些部门,从而不利于其他产业的发展,结果往往是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过于缓慢。其次,国际投资大都集中在发达国家,而远离利润和安全都不如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剩下的为数不多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也大都集中在出口部门,这加重了作为被投资国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二元性。并且,投资所得利润和利息最终还是流向了发达国家。据此,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经济的今天,世界各国并不是处在一个你追我赶的、线性的现代化发展的轨迹中,而是处在一个发达与不发达矛盾、对抗与持续冲突的“结构”中。在这种结构中,一部分国家的不发达恰好是由另一部分国家的发达造成的。因此,只要这个体系的结构不变,处在边缘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就不会好。其隐含的政策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发达国家应当尽快脱离由发达国家建立和控制的这种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世界经济体系,寻求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这种政策思想导致丁“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产生,并在许多拉美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的运用。但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实践的效果并不理想,在许多采取这种发展战略的国家,经济不仅没有获得发展,反而引发危机。实践的失败意味着理论的危机,表明建立在经济民族主义基础上的“世界体系论”并不是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有效替代。那么,导致它们发生危机的原因究竟何在?简单地讲,拉美国家在采取“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主动退出世界市场体系的同时,严重地破坏了国内的市场机制,因为,“进口替代”在本质上是“反市场”的。由此可见,极端的经济自由主义是不可取的,而极端的经济民族主义更加不可取。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受到三条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的支配(吉尔平,1989,中译本):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就否定了萨伊定律。萨伊定律认为,供应会自动创造需求,因此供应和需求一般而言是相互平衡的。而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必将导致商品生产过剩的危机,因此,资本主义的市场结构必定是失衡的。其次,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伴随着资本集中和积累而来的,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失业的增加,结果将会出现资本这一极财富积累和劳动这一极贫困积累的后果。最后,在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下,利润率是不断下降的。随着利润率的下降,资本主义最终会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而走向终结。在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上,对发达国家主导的自由贸易体制,马克思主义同样持否定态度,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的确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不稳定和不平衡的,而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将导致帝国主义战争。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预言不断地被后来的世界大战和局部战争所证实。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批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消极后果的同时,也未能找到有效的替代方案。目前市场经济体系正在世界范围内盛行。(二)现实的制度安排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国都认识到经济自由化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因而自由主义理论成为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的主导理论。从1948年关贸总协定生效开始,关贸总协定成员国先后进行了八轮谈判,大大促进了贸易,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投资自由化。当然,这一体制是在美国主导下建立起来的,因此,美国成为这一体制最大的受益者。在这一体制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发生过多次危机,比如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等,但至今仍然是世界经济基本的制度安排。前苏联的解体和因特网技术的发展,更是把这一制度推向全球,从而掀起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三)“9.11”事件对国际经济制度的影响从表面看,“9.11”事件是针对美国的,但实际是针对以美国为霸主的现行国际经济制度的。现行的国际经济制度是在美国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迄今为止,美国一直是这种制度安排的最大收益者。在这种情况下,处于边缘化和贫困化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选择美国作为打击对象是合乎逻辑的。直接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袭击是残忍的,并且也不大可能达到发动这一袭击的人所要达到的目的。但它对现行国际经济制度安排提出了警告,那就是不能带来全球共同富裕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一定是不稳定和不安全的,因为在这样的制度下,种族矛盾与种族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塔勒比,2001)。因此,不管美国在阿富汗采取的打击恐怖主义的战争能否取得成功,现行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必须进行改革。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认为“9.11”事件会对国际经济制度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假如国际社会不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那么纯粹的军事打击只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问题在于什么样的改革才是有效的?为了对现行的国际经济制度进行真正有效的改革,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西方社会对非西方社会的歧视,非西方社会国家的人民和政府在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中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这一根本问题。号称民主至上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对待非西方国家的政治态度上经常采取双重标准,其典型的做法是:宁可要一个听话的独裁政府,也不要一个不听话的民主政府(亨廷顿,1998,中译本)。而这恰好是对非西方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际经济制度安排之选择的基本权利的剥夺,因为一个听从西方摆布的独裁政府并不能够代表本国民众的意愿去参与国际经济制度安排的抉择。其次,国际社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经济中经济自由主义或经济民族主义的制度安排作为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世界需要的是一种具有兼容性的、并且是能够实现多赢的国际经济制度安排。如果可以对当代一国范围内的、有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加以模拟,那么今天的世界需要的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但又是能够在国际范围内展开有效的、公平的国家间协调的新制度。这种制度安排的基本思想是:让市场和跨国公司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全球稀缺的资源;由所有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国家,不管是富国还是穷国,不管是西方国家还是非西方国家,公平地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成果,承担全球化带来的成本。这种想法或许是属于“乌托邦”式的,但是,国际社会若不采取这样的改革,和平与发展都将难以持续。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西方国家通过一国范围内不断的制度改革,把残酷剥削的资本主义改变为福利国家,已经为国际经济制度的未来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先例。今天,一切文明国家都有责任把这种能够带来社会公平的“福利国家”制度推向整个世界,去创造一个福利世界,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今天世界面临的种种冲突。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世界的安全与和平需要通过创建福利世界,让全球共同走向繁荣与富裕才能真正实现。二、经济全球化面临危机(一)全球化是一个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当代世界的全球化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推动力(华民、孙烽,2000):第一,由市场经济体制全球扩张造成的体制趋同。市场经济尽管有很大缺陷,但是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相比显然是一种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配置稀缺经济资源的制度安排。因此,在当今世界,除了少数民粹主义者和共有社会论者,一切想要发展经济的国家和人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导致宏观经济体制的趋同。市场经济体制在制度安排的细节上会因为各国文化与习惯的差异,以及工业化起步的时间先后而有所不同,但是它的基本制度特征是没有国别差异的,其中最基本的制度特征是:以自由产权为基础的自由市场,政府极大地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即自由竞争),以及面向全世界的经济开放(即自由贸易)等(吉尔平,2001,中译本)。市场经济体制的这些基本特征表明,它的发展是不受地理限制的,因而,由各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本国经济而导致的全球经济体制趋同,势必会给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强大的推进。第二,跨国公司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本文标题:“9.11”后的世界经济:体制与增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62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