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4篇】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4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第一篇】近年来,我县农村医疗公共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乡村医生队伍供需矛盾凸显,如我县共有行政村425个,卫生室164家,占比38%,群众健康需求得不到满足。分析原因:一是现有乡村医生没有正式编制,待遇低,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村卫生室规培人员由于村里条件较差,不愿下沉到村里,导致人员少且老化。二是村卫生室医疗设备缺乏,看病还是老三件。建议:一是从留得住人的角度定向培养乡村医生,按照村村有医生标准,在本乡或者本行政村范围内定向挑选具备一定文化程度和有志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的青年进行培养并签订长期协议,本土青年的最大优点是对村情熟悉,能够安心乡村卫生事业。二是参照本地的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乡村医生福利待遇,确保留得住人。三是根据农村实际,适当配备适合农村的医疗设备,如心电图、全科诊疗仪、血尿常规及急救设备等,这样不但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也方便了百姓就医,真正实现分级诊疗的目的。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第二篇】霍山县十七届人大代表仇多弟等反映,当前,脱贫攻坚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其中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相对较多。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而乡村医生是最贴近农村村民健康的“守门人”,特别是在偏远山区乡村,面积大、人口少、居住分散,如大化坪镇面积230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镇,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万,现有在职村医36人。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也让贫困户少跑路、少花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进而确保健康扶贫效果。当前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中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村医分布不合理在一些经济条件好,人口较多的村,会有几名乡村医生,由于这些村室村医人数较多,若同时都上班,“僧多粥少”,难以维持生计,因此,通过分班制来维持卫生室正常运转,导致村卫生室每天仅有l名村医在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得不到保障。随着医改的深入,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零差率销售,加上务工人员外出,一些人口较少村,则长期出现乡村医生服务空白的情况。例如大化坪镇、东西溪乡、诸佛庵镇,都存在没有村医的村室。加之村医上有老下有小,村医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以及药品零差价补助收入(年仅2万元左右)难以维持生计,有的迫于无奈选择出门打工。二、村医队伍断档村医大多数是从过去的“赤脚医生”身份转变而来,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村医退了下来,年轻医生担心收入增长赶不上社会平均水平,宁愿选择在城市“漂泊”,也不愿在农村行医,造成年轻村医出现断档。目前在岗村医年龄普遍偏大,导致很多村的村卫生室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例如,大化坪镇现有在职村医36人,其中50后5人,60后7人,70后21人,80后仅3人。三、乡村医生身份尴尬一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乡村医生多为男性,专职从事医疗服务工作,一直以来没有与政府或村集体签订劳动合同;二是工资收入低。在职村医都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基本与农田剥离,仅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但工资与打临时工相比都有差距;三是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因年龄问题退出医疗岗位的老村医,目前仅享受政府给予的330元/月的补助,相比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五险一金”而言,乡村医生只有一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四、乡村医生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可或缺目前村卫生室在健康脱贫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签约服务、健康体检等。从健康脱贫和签约服务上看,要求为贫困人口和签约对象进行上门服务,村医承担着很大工作量。而且山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抽调县、镇医疗力量,无形中增加了工作成本,也只有当地村医最适合,在没有村医的村,贫困人口就很难享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贫困户因病致贫人员中有近70%为慢性病患者,村医可以及时掌握患病人员患病现状,及时给于健康指导,避免延误病情。同时村医通过健康知识宣传,积极引导老百姓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抗病知识知晓率,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为更好的稳定村医队伍,切实推动医改各项任务在农村的落实和医改目标的顺利实现,建议:一要切实提高村医待遇。由政府财政承担村医的基本工资,建议为2000—3000元/月,同时为村医购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二要切实加强村医队伍管理。人口稀少的行政村卫生室,因为公共卫生服务人头经费过少和医疗收入过低,建议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健康脱贫等工作的有效开展。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第三篇】霍山县十七届人大代表仇多弟等反映,当前,脱贫攻坚进入了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其中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相对较多。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而乡村医生是最贴近农村村民健康的“守门人”,特别是在偏远山区乡村,面积大、人口少、居住分散,如大化坪镇面积230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镇,辖13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万,现有在职村医36人。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健康“守门人”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也让贫困户少跑路、少花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进而确保健康扶贫效果。当前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中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村医分布不合理在一些经济条件好,人口较多的村,会有几名乡村医生,由于这些村室村医人数较多,若同时都上班,“僧多粥少”,难以维持生计,因此,通过分班制来维持卫生室正常运转,导致村卫生室每天仅有l名村医在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供给得不到保障。随着医改的深入,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零差率销售,加上务工人员外出,一些人口较少村,则长期出现乡村医生服务空白的情况。例如大化坪镇、东西溪乡、诸佛庵镇,都存在没有村医的村室。加之村医上有老下有小,村医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以及药品零差价补助收入(年仅2万元左右)难以维持生计,有的迫于无奈选择出门打工。二、村医队伍断档村医大多数是从过去的“赤脚医生”身份转变而来,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部分村医退了下来,年轻医生担心收入增长赶不上社会平均水平,宁愿选择在城市“漂泊”,也不愿在农村行医,造成年轻村医出现断档。目前在岗村医年龄普遍偏大,导致很多村的村卫生室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例如,大化坪镇现有在职村医36人,其中50后5人,60后7人,70后21人,80后仅3人。三、乡村医生身份尴尬一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乡村医生多为男性,专职从事医疗服务工作,一直以来没有与政府或村集体签订劳动合同;二是工资收入低。在职村医都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基本与农田剥离,仅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但工资与打临时工相比都有差距;三是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因年龄问题退出医疗岗位的老村医,目前仅享受政府给予的330元/月的补助,相比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五险一金”而言,乡村医生只有一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四、乡村医生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可或缺目前村卫生室在健康脱贫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签约服务、健康体检等。从健康脱贫和签约服务上看,要求为贫困人口和签约对象进行上门服务,村医承担着很大工作量。而且山区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抽调县、镇医疗力量,无形中增加了工作成本,也只有当地村医最适合,在没有村医的村,贫困人口就很难享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贫困户因病致贫人员中有近70%为慢性病患者,村医可以及时掌握患病人员患病现状,及时给于健康指导,避免延误病情。同时村医通过健康知识宣传,积极引导老百姓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提高防病抗病知识知晓率,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为更好的稳定村医队伍,切实推动医改各项任务在农村的落实和医改目标的顺利实现,建议:一要切实提高村医待遇。由政府财政承担村医的基本工资,建议为2000—3000元/月,同时为村医购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二要切实加强村医队伍管理。人口稀少的行政村卫生室,因为公共卫生服务人头经费过少和医疗收入过低,建议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服务、健康脱贫等工作的有效开展。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第四篇】村卫生室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主要承担辖区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按政策要求,每个行政村建成一所标准化的村卫生室,并实行一体化管理。在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执业的村医数量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原则上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应有1名村医,村卫生室人员应具有执业(从业)资格,每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至少有一名村医执业,但随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农村村医队伍的现状与农村不断提高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已及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医疗状况改善的主要瓶颈。1、村医队伍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1.年龄结构老化。目前一些村医基本上都是有原来的“赤脚医生”转入,年龄偏大:50、60岁以上占多数,40岁以下占少数,甚至70多岁的都还有,例如一个上虞区丰惠镇8个村卫生室的村医70岁以上3人、60岁以上4人、50岁以上2人,其中在岗执业(助理)医师只有1人,其他部分村卫生室从业人员还因年龄原因退出后,由于缺少人员储备,出现村卫生室“断层”的现象。2.业务知识欠缺。不少村医的医疗水平只是赤脚医生的医学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老化,专业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低下,缺乏对当代最新医学知识的了解,信息化水平更是低下。虽然大多数村医经过培训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但取得执业(助理)医生的比例少之又少,直接制约着村医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抵御医疗风险能力的提高。3.整体待遇过低。医改前村医主要收入来自药费差价,医改后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后,村医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每年2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公共卫生服务参与者按实际绩效比例发放、门诊看病实行动态网络监控按每人次5元的补助,这样村医一年的收入平均在3-4万元,而村医又无法像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一样享受养老保险,按照政策规定,村医60岁退出后,仅仅享受每月300元的生活补助。2、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针对乡村医生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的问题,可采取定向培养方式,参照大学生村官的做法,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镇卫生院聘用编制,面向社会公开考录,作为镇卫生院驻村医生;或者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高中毕业生进行免费培养,毕业后经考试合格,发给《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按规定程序注册上岗,并结合实际制定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扎根基层,为村医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添队伍新的活力,同时对60岁以上人员给予退休金发放形式逐步退出。2.加强学习培训,提升业务水平,通过短期函数学习、临床进修、参加专题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每年对村医进行以适宜农村的中医药和全科医学知识、技能为重点的免费轮训,在免费培训的基础上,适当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补助,以提高村医参训率和培训质量。同时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用政策和制度进行激励和制约,促进村医培训。3.提高村医的生活补助和社会保障,在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后,保证基本工资的同时,可以按照服务人口数量或者工作量制定补助标准,保证与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基本持平。通过财政预算投入和从基本医疗收入结余中支出的方式,保证多劳多得,才能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对于现有村医的养老可以参照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的办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可以采取个人、乡镇卫生院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办法逐步解决。村医是最基层的医务人员,提高其医疗水平和职业技能,不仅可以方便农民就医,减少农民频繁进城就医的成本,还可以有效加强农村的疾病预防,从而促进农村医疗条件实质性的改善。
本文标题: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65781 .html